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8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7篇
  15篇
综合类   128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7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气候变化对英德茶圆赤星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气候因素对英德茶圆赤星病发病率的影响,采用广东省英德市2014~2017年的气象资料,综合气候基本要素中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气候特征与英德茶树茶圆赤星病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为茶树主要病害的预测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春茶生长期的茶圆赤星病发病率比夏茶、秋茶生长期的发病率高。通过回归关系检验,春茶生长期3~5月份的日平均降雨量在11.62 mm时,茶圆赤星病发病率最低,为3.2%;低于或超过11.62 mm发病率就会增加。春茶生长期3~5月份的日平均降雨量和茶圆赤星病发病率呈显著的一元二次相关关系。日照时数、日平均温度和茶圆赤星病发病率呈中等负相关关系。在夏秋两季6~11月份的日平均温度较高、日照较长以及日平均降雨量较少的生长季节发病率都在3.6%以下,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42.
43.
通过在茶园开展不同色板对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诱捕数量的田间试验,比较天敌友好型色板是否比传统单色色板防治效果有提高。试验结果表明:天敌友好型色板比传统单色色板诱捕茶小绿叶蝉效果没有显著提升,但显著减少了误杀天敌的数量。  相似文献   
44.
简述了茶角胸叶甲的为害特点以及2019年英德市茶园该虫的发生特点,并从气象角度初步分析2019年茶园重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4月中下旬降水异常,创同期历史新高,持续阴雨天气让成虫可昼夜取食,是造成了2019年该虫重发生的主要气象原因。2)3月和4月气温偏高,导致幼虫提早化蛹且适宜羽化成虫。3)4月至5月英德市日照时长较常年分别减少24%和45%,3月至5月空气湿度较常年偏高,十分有利于成虫活动且日照少则会大大延长了成虫取食时间。  相似文献   
45.
西北干旱灌区紫花苜蓿高产田施肥效应及推荐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效应,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对紫花苜蓿氮、磷、钾肥合理配比施肥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对紫花苜蓿产量及蛋白总量进行肥效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钾>磷>氮,对建植3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磷>钾>氮,建植2与3年苜蓿交互效应均表现为氮磷>氮钾>磷钾。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钾>磷,对建植3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磷>钾。建植2年苜蓿氮磷肥互作效应明显优于氮钾、磷钾互作;建植3年苜蓿氮磷、氮钾交互对苜蓿蛋白总量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磷钾交互。采用频度分析法,通过模拟寻优,得出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7522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56.27~67.51kg·hm^-2、磷77.69~90.48kg·hm^-2、钾76.43~87.18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9234.1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46.75~57.66kg·hm^-2、磷80.15~92.28kg·hm^-2、钾57.79~69.74kg·hm^-2;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115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6.35~77.48kg·hm^-2、磷79.34~92.87kg·hm^-2、钾73.68~85.38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656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8.44~79.50kg·hm^-2、磷72.74~85.96kg·hm^-2、钾50.68~61.61kg·hm^-2。  相似文献   
46.
肉鸭全价饲料适宜营养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肉鸭饲养业发展迅速,四川肉鸭饲养量不断上升,集约化饲养增加,对肉鸭饲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随着饲养技术的提高,对饲料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有关于肉鸭的资料较少,在肉鸭饲料配制过程中多借鉴肉鸡资料。肉鸡和肉鸭消化生理存在一定差异,完全按照肉鸡的高能高蛋白要求配制肉鸭日粮不够科学。为了了解肉鸭能量蛋白需要,更合理地配制肉鸭日粮,进行了肉鸭不同营养水平的初步研究。同时,研究了两种饲养方式对肉鸭生长效果的影响。1 试验材料和方法1-1 试验动物:选择325只1日龄樱桃谷商品代肉鸭,随机分成5组,每组…  相似文献   
47.
为了保护和利用赫章县野生多星韭资源,试验以野生多星韭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了次氯酸钠不同浓度和不同灭菌时间对多星韭叶片灭菌效果的影响;以及叶片不同部位、不同NAA和6-BA浓度配比对多星韭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结果表明,以野生多星韭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时,5%次氯酸钠灭菌10min外植体污染率最低,为20.16%;以野生多星韭叶片基部为外植体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65.34%;在野生多星韭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中,NAA与6-BA的最适配比为1.0mg/LNAA+1.0mg/L6-BA,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高达67.14%。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木薯新品种对肥料用量的反应,挖掘木薯高产的潜力.[方法]以木薯品种“桂热8号”、“桂热9号”、“桂热10号”以及“新选048”、“桂垦09-26”5个最新选育的喜肥木薯品种为材料,以品种的正常施肥水平作为对照,进行木薯的耐肥高产试验比较.[结果]①增施肥料能够显著增加茎叶产量.②增施肥料会降低木薯的干物率.③不同品种间的耐肥性不同,施肥量应根据品种间而有所差异.“桂热10号”与“新选048”适合高施肥水平栽培,其余3个品种桂垦09-26、桂热8号、桂热9号适合正常施肥水平栽培.[结论]该研究为木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对湖羊黄体期血液理化指标及卵泡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8只经产母羊,于发情周期第6天分别按0.5倍体重维持需要量(R组),1倍体重维持需要量(C组)和1.5倍体重维持需要量(S组)饲喂6 d,第12天每组屠宰6头;剩下的湖羊用于观察发情;分别于发情周期第7、8、10和12天采血。【结果】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3.5 mm的卵泡数量显著增加(P<0.05)、2.5-3.5 mm的卵泡数量显著降低(P<0.05),平均发情周期缩短(P<0.05),血液尿素、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甘油三酯含量显著提高(P<0.05);S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血液尿酸、血氨、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和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尿酸、血氨、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具有时间效应(P<0.05)。【结论】绵羊黄体期不同生理阶段具有不同的营养需求和代谢特点,黄体期限饲抑制卵泡发育与蛋白质和脂类合成降低、分解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50.
藠头水旱轮作和早地种植两种耕作制度下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藠头水旱轮作比旱地种植有较多的好处,水旱轮作藠头产量比早地种植一季蓖头基础产量高605.5 kg/667 m2.形成100 kg鲜藠头需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0.392 0、0.063 6、0.464 0 kg.菖头水旱轮作耕地土壤的供肥量、化肥利用率高于旱地.施用氮肥效果最为明显,氮肥是影响藠头产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钾肥次之,磷肥的效果最差.藠头施用化学氮、磷、钾肥与其产量的关系符合三元二次方程模型.结合有经验的农户的高产高效施肥调查,建议在施用猪粪500 kg/667 m2左右的情况下,水旱轮作的水田种植藠头,施用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9.1、4.5、7.5 kg/667 m2为宜.旱地种植一季菖头施用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12.0、6.0、10.5 kg,667 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