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6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试验以早籼稻塑盘育秧抛栽密度、施N量、N素花粒肥比重等3个栽培因子优化设计的15种处理水平组合方案的实施,建立了15种产量差异显著的20套田间小区群体。通过对各小区群体的产量及与产量显著相关的29个群、个体性状(发育指标)统计分析研究,证明了早籼稻盘育抛栽高产群体的发育类型具有多样性,建立了试验因子与产量和29个群、个体性状间的回归模型;模拟出3个产量水平段(<7500、7500~9000 和>9000kg/hm2)的群、个体性状发育指标值和两种产量水平(7500~9000 和>9000kg/hm2)的栽培因子适宜取值范围;初步提出了早籼稻盘育抛栽高产群体发育指标及其建立与调控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2.
HPLC检测分析噻虫嗪种衣剂在马铃薯中的残留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马铃薯种薯包衣播种后活性成分噻虫嗪在植株和薯块上的残留动态,评价噻虫嗪种衣剂的使用安全性,建立其在马铃薯植株和薯块上的残留检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浓缩净化后,通过HPLC-UVD检测,外标法定量。添加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马铃薯植株及薯块上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6.73%~92.58%、86.03%~93.3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46%~8.19%、3.65%~6.22%,最低检出量为1.0×10-9 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1 mg/kg,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残留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噻虫嗪种衣剂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残留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包衣播种后60天,噻虫嗪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残留量高,为33.975 mg/kg,以此为原始沉积量得到半衰期为12.4天。在马铃薯块茎中未检测到噻虫嗪。  相似文献   
103.
中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农药使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作为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但单产水平因病虫害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在马铃薯六大优势产区开展了有害生物疫情监测和农药使用现状普查工作。明确了我国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共计27种,提出以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金针虫、蛴螬、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蓟马等“六病六虫”为重点防控对象,根据各区域情况兼顾青枯病、环腐病、黄萎病、粉痂病等病虫害的防控。探明了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分别为17次和40.03 kg·hm -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16次和3.49 kg·hm -2。马铃薯现有农药登记产品防治对象的覆盖范围严重不足,青枯病、疮痂病、粉痂病等重要病虫害面临无登记农药可用的窘境。在农药减施策略方面,提出践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针。建立马铃薯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早期精确诊断技术体系,为制定科学防控策略,适时精准施药奠定基础。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品种布局。适时播种、合理间套作,从时空两个维度阻隔规避马铃薯有害生物的侵染。种薯源头管控,完善种薯认证监管体系。扩大合格脱毒种薯的应用面积,大力推广种薯处理技术。研发推广化学农药高效施用技术与绿色防控替代技术是实现马铃薯化学农药减施的核心驱动。  相似文献   
104.
对甘肃省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根结线虫病在甘肃省保护地蔬菜生产中主要为害黄瓜、番茄、西瓜,其次是西葫芦、芹菜、茄子、辣椒。保护地的温湿度条件适宜根结线虫的活动,随着我省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上保护地复种指数高,连茬、重茬严重,该病在甘肃省发生为害严重,防治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05.
采用离体叶盘法测定了不同来源葡萄霜霉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自宁夏金沙林场的霜霉菌EC50由大到小依次为96%霜脲氰、96.4%甲霜灵、97.5%烯酰吗啉、95%醚菌酯;采自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霜霉菌的EC50由大到小依次是96%霜脲氰、96.4%甲霜灵、95%醚菌酯、97.5烯酰吗啉;采自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葡萄园的霜霉菌(兰州菌株)EC50由大到小依次是96%霜脲氰、95%醚菌酯、97.5%烯酰吗啉、96.4%甲霜灵。各地菌株对96%霜脲氰均不敏感,对95%醚菌酯和97.5%烯酰吗啉较敏感。兰州菌株对96.4%甲霜灵很敏感,这可能与菌株采集地使用该类药剂较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6.
为了研究添加丙氨酸和三甲胺对林可霉素工业生产菌株Streptomyce lincolnensis发酵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和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对发酵液和菌体分别进行生物效价测定以及lmbG、PK和ASA基因的表达量测定。结果表明:15 L罐发酵水平,在发酵培养24 h时添加0.1 g/L的丙氨酸处理与对照相比效价提高了23%,林肯链霉菌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基因lmbG的转录水平远高于对照,丙酮酸激酶(PK)的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在发酵培养24 h时添加0.02%的三甲胺处理与对照相比效价提高了30%,lmbG的转录水平明显提高,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酶(ASA)的基因转录水平降低。说明添加丙氨酸和三甲胺可以明显提高林可霉素产量,且对其生物合成基因可能具有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7.
以甘肃苦水玫瑰外植体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苦水玫瑰组培苗的诱导、增殖、继代、生根与移栽技术体系。结果表明,甘肃苦水玫瑰组培苗的诱导与增殖培养基以WPM+6-BA1.5 mg/L最佳,增殖倍数可达3.56;继代4次后,丛生芽增殖倍数达到5.43倍。瓶内生根培养基以WPM+IBA 0.1 mg/L+NAA 0.3 mg/L为佳,生根率可达82.68%。试管苗采用苗床栽培,用腐殖质、田园土和蛭石作基质,在50%遮阴率条件下植株生长量最佳,成活率最高,为91.00%。  相似文献   
108.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试质量分数为3%的阿维菌素EC、质量分数为10%的噻唑膦GR、质量分数为15%的灌根阿维·毒EC及质量分数为1.8%的阿维·丁硫克百威EC在不同质量浓度和时间处理下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囊、卵孵化及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均对线虫卵、卵囊孵化起抑制作用,对2龄幼虫有致死作用。随着药剂质量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线虫卵、卵囊孵化的抑制率,2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提高。其中10%噻唑膦GR 25 mg/L对线虫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最好,处理8 h抑制率达76.9%,16 h后达100%;3%阿维菌素EC 10 mg/L对线虫卵孵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处理8 h达80.9%,16 h后达100%,同时不同药剂对2龄幼虫的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阿维菌素EC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杀灭活性较强,其LC50为1.970 1 mg/L,15%灌根阿维·毒EC的活性最弱,LC50为919.878 1 mg/L。  相似文献   
109.
110.
种衣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种衣剂的组成进行介绍和地国内外种衣剂研究,利用概况综述的基础上,作者经过分析,认为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但其发展与推广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并根据国内当前在种衣剂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规范检测标准、改进剂型1、生物种衣剂研究、农药合理混配及配套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种衣剂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