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44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53篇
  46篇
综合类   376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228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01.
从北京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苗木市场形势分析、问题导向等方面,分析了苗圃发展的趋势。要解决城市街道绿化中品种混种、雌雄参杂、飞毛、落果、萌芽晚、落叶早现象,在绿化美化同时达到“延绿”的目的,提升景观效果,建设规模化苗圃应打造专业化的技术团队,打造特色化的品牌苗圃,注重良种选优工作。  相似文献   
902.
滇池是中国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滇池流域大棚种植中大部分磷素最终汇入滇池,是滇池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及生物性状,吸附土壤中的磷肥,减少磷素迁移流失。通过室内模拟结合实际农业生产的方法,研究了生物炭对滇池流域大棚土壤中磷素利用和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提高大棚土壤中小白菜磷肥利用率,当生物炭添加量为8%(质量百分比)且减半施肥(33 kg hm~(-2),P_2O_5)时,小白菜磷肥利用率由14.77%提高至31.21%,提高了1.11倍,大棚土壤的磷流失量降低43.83%。生物炭可促进大棚小白菜的生长,小白菜出苗率提高7%~9%,子叶展平率提高10%~12%。株高提高69.51%,株重提高71.75%,产量提高31.87%。总之,施用比例8%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可提高大棚土壤有效磷含量,减少磷素流失,改善小白菜生长状况,可作为大棚土壤的优良改良剂。  相似文献   
903.
为明确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细胞黏附蛋白(peroxinectin 1,NlPER1)在调控褐飞虱生长、发育及繁殖中的作用及其机理,通过克隆NlPER1基因的cDNA全长,分析NlPER1在褐飞虱不同组织和龄期中的表达谱,同时利用RNA干扰技术探究其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NlPER1包含1个1 560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519个氨基酸;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58.9 kD,等电点为5.61,无分泌信号肽和跨膜区,具有亚铁血红素结合位点和Ca~(2+)结合位点。该基因在褐飞虱头部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它组织;在5龄若虫和初羽化成虫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龄期;其转录水平不受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侵染的影响。沉默NlPER1不影响褐飞虱若虫体内的H_2O_2含量,但会导致褐飞虱若虫存活率、雌成虫蜜露分泌量及产卵量显著下降,分别只有dsGFP对照组的52.94%、69.86%和69.00%。表明NlPER1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存活与繁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些作用与清除褐飞虱体内的H_2O_2无关。  相似文献   
904.
选用5个贵州酱香型酒用糯高粱新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利用Richards方程对强、中、弱势粒的灌浆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并进一步探讨其籽粒灌浆特征差异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贵州酒用糯高粱品种(系)具有不同的灌浆特征,根据N值大小可划分为3类:(Ⅰ)N1的强、弱势粒同步灌浆类型;(Ⅱ)N1的同步灌浆类型;(Ⅲ)强、弱势粒异步灌浆类型。茅红糯10-6、黔高8号灌浆启动慢、速度低,强、中、弱势粒的灌浆协同性高,强、中势粒灌浆活跃期长;红茅粱15-1灌浆启动慢、速度缓慢平稳,灌浆不同步,整体协调性差,但是强、弱势的活跃灌浆持续性得到改善。赤水红粱-3和赤水红粱-4品种(系)籽粒灌浆启动快、速度快,整体协同性好,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由此可见,籽粒灌浆启动快、速度快,强、中、弱势粒的协调同步、延长灌浆活跃时间更有利于高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905.
采集供港澳家禽喉头、泄殖腔拭子进行禽流感病毒监测,建立一步法荧光RT-PCR检测A型和H5、H7、H9亚型及H7N9病毒,所用高通量核酸提取和基因扩增体系可适应活禽出口快速检测通关的要求。2006—2015年共检测约150万份拭子,结果 H5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全部为阴性,H9亚型等A型流感病毒阳性率约0.035%,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H9亚型病毒HA基因与H7N9病毒广东流行毒株具有亲缘关系。供港澳禽流感病毒监测体系快速高效、生物安全性好,结合抗体监测和临床检查,可保证出口家禽处于无禽流感状态。  相似文献   
906.
鲫鱼鳃中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常规细菌分离对西宁市某市场60份鲫鱼鳃样品进行了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在60份鲫鱼鳃样品中共检出沙门氏菌阳性菌株13份,阳性率21.7%(13/60)。表明:此批鲫鱼鳃样品污染沙门氏菌的情况比较严重,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消费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07.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性病原菌,EastAnglia大学的研究表明,沙门氏菌在适宜条件下能迅速繁殖,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人的大多数沙门氏菌感染直接或间接地与所食的动物性食品有关,且致病因素复杂多变。近年来,人和动物的沙门氏菌感染十分严重。为此,许多学者致力于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研究,目前已有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技术、常规ELISA法、SPA-协同凝集试验和PCR。在继承了常规ELISA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和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免疫酶标记技术,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法)。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方法快速检测羊胴体中的沙门氏菌与常规分离培养检测比较,不仅简便,快捷,而且安全、可靠。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08.
以杨树碎段、玉米秸秆切段,替代竹竿碎段为营养基,进行了恒温恒湿遮阳层架式层土种植红托竹荪,进行了每层从下往上顺序为:底层土厚度、第1层培养料杨树碎块与玉米秸秆切段混配比例和厚度、第1层菌块大小和放置间距、第2层培养料杨树碎块与玉米秸秆切段混配比例和厚度、第2层块菌块大小和放置间距、盖土厚度的试验。试验结果可知,盖土厚度4~5cm、菌块大小3~4cm和放置间距5~6cm、培养料杨树碎块与玉米秸秆切段比例4∶6和厚度4~5cm,底层土厚度7~8cm,是有利于红托竹荪生长的培养基组合。  相似文献   
909.
本研究采用ITS高通量测序(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已感染紫斑病(A和B)和未感染紫斑病(CK)的高粱叶片进行检测,以明确其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高粱紫斑病病叶中真菌菌群组成丰富,总共检出820种真菌,3个样品共同拥有的为155种,所有菌群分属于9门29纲60目122科和206属。3份样品Shannon指数分别为3.98、4.67、4.11,按大小排序为B>CK>A。同时,含量排名靠前的属之间亲缘关系比较复杂,且没有出现前人报道的高粱尾孢Cercospora sorghi,可能的原因是引起该病害发生的病原菌发生了变化,或是存在由多种真菌共同作用从而导致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结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高粱紫斑病发病期叶片真菌的组成和分布的多样性,为该病害的研究和防治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10.
为解析鸡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1(Natural-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 1,NRAMP1)223位Arg突变为Gln对蛋白质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系统分析了鸡NRAMP1蛋白质结构特征,重点比较鸡NRAMP1 223位Arg(抗性)和Gln(易感)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差异,并分析略阳乌鸡NRAMP1基因该位点的多态性。结果表明,NRAMP1蛋白质保守性较高,鸡和人NRAMP1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68%,以鸡NRAMP1的第223位氨基酸为参考,其他物种该位点均为碱性氨基酸(Arg、Lys、His);鸡NRAMP1第2 454位G突变为A,223位Arg变成Gln,其理化性质和二、三级结构均发生变化,该位点附近的β-转角变为α-螺旋。略阳乌鸡NRAMP1基因该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为67.1%,GA频率30.1%,AA频率2.7%。研究结果证实鸡NRAMP1蛋白质223位突变改变其结构和理化性质,可能与该蛋白抗感染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