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通讯是当今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穴居鼠特殊的生活环境导致其通讯方式与其他小哺乳动物有很大区别。本文着重就穴居鼠的3种通讯方式--声讯、震动和化学通讯及3种通讯的功能进行了概述。声音通讯是其通过发声器官产生声音进行信息传递,由于穴居鼠的听力被严格限制在低频范围,因此其发声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域,声音包含信息较多,如领域标记、竞争、求爱和性交等,特别对独居物种而言在繁殖期有重要作用;震动通讯是穴居鼠特定的躯体部位敲击洞壁产生震动进行信息传递,主要功能为非繁殖期护域和繁殖期的求偶信息;化学通讯借助化学信息素进行信息传递,该通讯方式有诸多优点,能绕过障碍物、能耗低,不需近距离接触,传播距离较远且持续时间较长,在性别和繁殖状况等信息传递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高原鼠兔的日常行为划分为采食、警戒、嬉戏和洞内滞留4个类型,选取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3个代表性指标反映草地植被性状的变化,探讨了植被性状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行为模式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增加可导致高原鼠兔洞内滞留和警戒时间增加,采食和嬉戏时间减少;高原鼠兔的某些行为对植被性状各主要指标变化应对反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或临界范围,在此临界点或临界范围之前和之后,高原鼠兔对植被环境的感受会发生质的改变;采食时间与洞内滞留时间的比值(G/H)越小,表明植被环境的胁迫压力越大,反之则越小;植被高度对高原鼠兔生境的影响力大于盖度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肉眼观测、样方测定和采食前后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高寒草甸主要家畜[牦牛(Bos grunniens)和藏羊(Ovis aries thibetana)]和鼠类动物[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的食物生态位分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鼠类与家畜的食物资源谱存在较大差异,禾草和莎草是藏羊和牦牛食物结构的主体,而高原鼠兔的食谱较为宽泛,高原鼢鼠则主要涉及具有发达轴根、根茎、球茎和块根类植物。家畜的食物生态位宽度、物种多样性和利用均匀度均显著高于鼠类。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以藏羊和牦牛最高,其次为高原鼠兔和藏羊,重叠度最低的是高原鼢鼠和藏羊。由此可见,鼠类与家畜的食物生态位分异较大,因食物竞争而对家畜构成的不利影响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5.
啮齿动物产生的危害是当今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灾害之一,对其开展有效的防治是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问题。人类在控制和消灭有害啮齿动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种种措施均有利有弊,很难兼顾高效、安全和环境等问题,因而迄今仍停留在应急防治和重复投资等被动层次上。基于此,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就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防治的现状、开展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有害啮齿动物的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恒温、变温和光照3种处理因素6个梯度水平的条件下,对取自4个不同海拔高度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子的适宜发芽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的适宜发芽温度范围为15~25 ℃;变温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最佳变温组合为20 ℃/10 ℃,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较20 ℃恒温条件提高20.2%;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对光照条件反应不敏感;在低温条件下,低海拔种子的总体发芽能力要优于高海拔种子,而在高温条件下则表现为高海拔优于低海拔的态势,但在中等温度条件下,各海拔高度的种子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草地恢复措施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影响,分别对高寒草甸天然草地进行了施肥、补播、划破和综合措施(施肥+划破+补播)4种恢复措施处理。结果表明,施肥、补播、划破和综合措施对草地物种功能群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有不同影响。各种恢复措施对草地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影响不大,但对功能群内物种数有不同影响;对群落高度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群落盖度影响不大(P>0.05)。补播和综合措施处理样地物种数与对照呈显著差异(P<0.05),其他处理影响不显著。而Simpson指数除综合措施处理外,其他处理均与对照间呈显著差异(P<0.05)。各恢复措施均对草地生产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P<0.05)。不同草地恢复措施虽然对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格局不同,但对草地生产力的提高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措施是改良退化草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草地改良措施探讨了禾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以期为有害啮齿动物的植被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在高原鼠兔分布密集草地建立围栏样地50 hm2,同时在围栏内选择20 hm2样地进行垂穗披碱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探讨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鼠害草地、补播草地和人工草地除物种数外,物种多样性指数(H')、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其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补播草地>鼠害草地>人工草地;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补播草地>鼠害草地。群落中垂穗披碱草所占比重亦大不相同,鼠害草地中垂穗披碱草比重不足10%,而补播草地和人工草地群落中,垂穗披碱草比重分别达50%和90%以上。不论是总洞口数还是有效洞口数,在3种草地中都存在显著差异,总洞口数变化在35~411,其中,鼠害草地的总洞口数是补播草地的2.28倍,是垂穗披碱草草地的11.74倍;有效洞口数变化在11~188,鼠害草地是补播草地的2.26倍,是垂穗披碱草草地的17.09倍,表明垂穗披碱草群落对高原鼠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与草地植被特征间有不同的关系。无论是总洞口数还是有效洞口数与植物物种数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H'间则呈二次函数关系;高原鼠兔总洞口数及有效洞口数分别与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结果表明,相对于鼠害严重草地,无论是补播草地,还是人工种植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鼠兔种群密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在甘南玛曲900个洞口的实地调查,对高原鼠兔的洞系特征(洞口数量、位置、朝向、格局,洞道结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不同洞口朝向间的洞口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全阴、半阴、全阳间的差异极显著;洞口直径与洞口朝向无相关性;洞口斜度≤55°的洞口主要集中在SW、SE和S 3个方向,占洞口总数的48.6%,洞口斜度>55°的洞口主要集中在NW、NE和N 3个方向,占洞口总数的52.1%;S向和偏S向的洞口温度显著高于N向和偏N向的洞口,W向和偏W向洞口温度普遍高于E向和偏E向洞口,前者最高温差可达13.2℃,后者最高温差为6.0℃。由上述可见,高原鼠兔的洞系建筑特点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性选择,除了常规意义上的栖居和避险等基本功能而外,还兼顾了洞内温度、对流和抵御寒风的利弊权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