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探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苗期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的影响及抗旱性差异,为红豆草种质材料抗旱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7份红豆草材料(5份来自俄罗斯,2份源于中国)为研究对象,盆栽模拟土壤干旱条件,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各材料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脯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植株高度、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都明显下降,重度胁迫下,蒙农红豆草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红豆草材料,甘肃红豆草的叶片保水能力相对较好;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都明显上升,重度胁迫下,Ⅱ材料的MDA含量、甘肃红豆草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红豆草材料。经抗旱隶属函数分析,得出其抗旱性顺序为:ZXY2003p-147ZXY2003p-132=ZXY2005p-623ZXY2007p-3423ZXY2010p-7369甘肃红豆草蒙农红豆草。  相似文献   
32.
疏勒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疏勒河流域中游玉门饮马农场不同植被类型(白刺、小麦、苜蓿、孜然和茴香)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荒地为对照,探讨疏勒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且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其中苜蓿地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含量最高,其平均值比对照分别增加了77.88%和156.94%;孜然地碱性磷酸酶含量最高,平均是对照的4.43倍;小麦地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其平均值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12.72%和51.00%。土壤脱氢酶活性与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显著、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受生长季节影响较大,但无明显的规律性。5种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但因季节因素的影响,很难确定哪种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3.
分析甘肃药用盐生植物现状和利用潜力,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①加强对药用盐生植物资源的调查;②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中药材现代化;③加强对药用盐生植物保健和药用功效潜能的研究.④建立甘肃药用盐生植物基因库.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野生经济盐生植物资源及盐土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在甘肃省3个不同生态区(天水半湿润区、兰州半干旱区和武威干旱区),应用Marquez-Ortiz法和Johnson法对根茎型“清水”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Qingshui”)、根蘖型野生黄花苜蓿(native M.falcata material)和“甘农2号”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Gannong No.2”)及直根型“陇东”苜蓿(M.sativaL.c v.“Longdong”)生长前3年的根颈特性进行了连续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生态区,不同根型苜蓿根颈特性差异显著,其中根茎型“清水”苜蓿根颈直径和分枝直径均较细,根颈入土深度较深,根颈分枝数较多;根蘖型野生黄花苜蓿和“甘农2号”杂花苜蓿的根颈直径和分枝直径均较粗,根颈入土深度相对较浅,根颈分枝数与根茎型“清水”苜蓿差异不显著;直根型“陇东”苜蓿的各项指标介于根茎型与根蘖型苜蓿之间,与根蘖型苜蓿更接近.根茎型、根蘖型苜蓿的水平伸展特性在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土壤质地生长当年和生长第2年均未表现,生长第3年根茎/根蘖性状在3个生态区均得到表达,但根茎率/根蘖率不同.根茎率在天水半湿润区最高,盛威干旱区最低;根蘖率在武威干旱区和兰州半干旱区较高,天水半湿润区较低,且根茎率/根蘖率随生育时期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结荚期根茎型“清水”苜蓿在天水半湿润区根茎率为76.7%,兰州半干旱区、武威干旱区分别为43.5%和39.0%.根蘖型黄花苜蓿和“甘农2号”杂花苜蓿的根蘖率在兰州半干旱区为61.2%和50.6%,在武威干旱区为58.7%和54.7%,在天水半湿润区为44.5%和36.3%.  相似文献   
35.
4份苜蓿材料根系形态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直根型陇东苜蓿、根蘖型甘农2号杂花苜蓿,野生黄花苜蓿和根茎型清水苜蓿在甘肃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3个不同生态区的根系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根茎型清水苜蓿在天水半湿润区和兰州半干旱区主根长度较长,适应性较强;直根型陇东苜蓿在兰州半干旱区主根长度、主根直径、侧根数、根颈直径、根颈入土深度及分枝直径均最大,生长最为适宜;根...  相似文献   
36.
草类植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甘肃农业大学草类植物栽培学教学为例,分析了课程的特点,指出了课程在以往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缩减、授课方法传统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考核等教学改革对策,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7.
采用熏蒸-提取法、微生物培养法,研究了荒漠灌区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Gannong No.3’)草地0~6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和数量,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对荒漠灌区苜蓿的退化机理、人工草地管理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真菌数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细菌占绝对优势(70.72%),真菌最少(0.18%),微生物总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均大于撂荒地,且5年生苜蓿地微生物总数最多,是其他各种植年限的1.58~6.17倍,且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细菌、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生物量及数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除土壤真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之外,其余指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在4月份。  相似文献   
38.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群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肃荒漠灌区播种量(12,16,20和24kg·hm-2)和行距配置[3种等行距10、15和20cm,2种宽窄行距6行×10cm(窄)+40cm(宽)和6行×10cm(窄)+30cm(宽)]对其干草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行距处理中,20cm行距的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5、10cm和两种宽窄行距(P0.05);不同的播种量处理中,播种量为16kg·hm-2的苜蓿年总干草产量显著大于20、24和12kg·hm-2(P0.05)。播种量为16kg·hm-2、行距为20cm时,初花期苜蓿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磷含量分别为21.89%、3.59%、33.69%、30.98%、1.34%、0.11%,其粗蛋白含量和年干草产量(32 841.71kg·h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从产量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该地区播种量为16kg·hm-2、行距为20cm是高产、稳产的最佳配置。本研究结果对苜蓿的栽培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为探究草本植物在铜镍复合胁迫下的生理生长响应及其耐受性,以4种甘肃主栽的草本植物(黑麦草、早熟禾、清水苜蓿和鹰嘴紫云英)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不同铜镍复合胁迫浓度(0、100、200、400、800、1 600 mg·kg-1),测定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线性逐步回归和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4种草本植物在铜镍复合胁迫下的耐受性。结果表明:铜镍复合胁迫下,4种植物的株高、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体色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显著降低(P<0.05),与CK相比,分别下降86.83%~90.54%、49.40%~61.50%和44.44%~82.25%、24.47%~44.26%、45.91%~70.22%、25.04%~36.59%、17.59%~20.98%和14.71%~69.32%;根冠比、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其峰值较CK分别上升1.42%~35.88%、264.91%~743.65%和65.93%~327.81%、23.23%~86.38%、131.62%~17...  相似文献   
40.
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9种轮作休耕模式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设残膜覆盖(T21)、伏天深耕(T22)、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休耕3 a(T23)、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种植豌豆3 a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24)、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3 a种植豌豆(每kg豌豆种子拌根瘤菌粉8.5 g)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25)、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7 500 kg·hm-2)+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休耕3 a(T26)、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7 500 kg·hm-2)+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3 a种植毛苕子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27)、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7 500 kg·hm-2)+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3 a种植毛苕子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28)等8个处理,以连续休耕3 a为对照(CK),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丰度和多样性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养分与细菌种群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9种休耕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前5位菌门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6.33%~37.33%)、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7.93%~21.4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2.42%~19.41%)、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6.98%~10.99%)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6.48%~10.50%)。其中T21、T25处理显著升高了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0.04%和42.44%),T22处理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1.51%和159.96%),T26、T27处理显著增加了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8.36%和28.33%),T28处理显著增高了奇古菌门的相对丰度(519.79%)。不同轮作休耕模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CK。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除T27处理外,其余处理均高于CK。冗余分析和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土壤全氮、全钾、速效氮含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