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5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林业   411篇
农学   388篇
基础科学   255篇
  236篇
综合类   1881篇
农作物   216篇
水产渔业   197篇
畜牧兽医   936篇
园艺   333篇
植物保护   196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246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以3种翻耕补播方式(深翻耕补播、浅翻耕补播和免耕补播,播量30kg/hm2)及深翻补播不同播量(7.5kg/hm2、15kg/hm2和22.5kg/hm2)为研究对象,以封育未补播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翻耕补播措施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未补播处理可提高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深翻耕补播可显著提高1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深翻耕补播和深翻-播量15.0kg/hm2可分别提高土壤1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深翻耕补播、深翻-播量15.0kg/hm2、7.5kg/hm2和封育未补播措施均可提高浅层(0~10cm)土壤碳氮比;浅翻耕补播和深翻-播量7.5kg/hm2可提高10~20cm土层土壤碳氮比。深翻耕且播量为30.0kg/hm2的人工补播措施较其他措施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固存,但从操作性和成本的角度考虑,短期...  相似文献   
962.
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被发现后,由VRE引发的耐多药感染率和持续定植率明显升高,而VRE基因操纵子具有独特的遗传变异性并持续进化,使VRE具有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表型,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急需新抗生素治疗的细菌"名单,极高的死亡率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论文从VRE的起源、耐药机制、传播、流行现状以及VRE治疗的局限...  相似文献   
963.
为探索建立紫椴组织培养快速繁育体系,以紫椴种子为材料,探讨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配比对紫椴组培快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殖培养基以1/2MS培养基最适宜,添加0.05 mg/L 6-BA和0.03 mg/L IBA后,增殖系数可达13.5;MS培养基最适宜做壮苗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0.1 mg/L6-BA+0.1 mg/L IBA+0.03 mg/LGA3,平均苗高达5.15 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1.0 mg/L6-BA+0.05 mg/L NAA,生根率达93.3%,生根数达5.7根。  相似文献   
964.
高粱作为中国主要的酿造原料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可发病,且在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栽种地区更易发生和流行,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引起产量的大幅下降和籽粒品质的劣变。多年来,高粱病理学家和育种家对高粱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分离、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发生原因、寄主抗性利用和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为炭疽病的生化防控以及培育抗炭疽病品种奠定了基础。开展高粱炭疽病研究,发掘更丰富多样的优异抗性种质资源,减少农药使用,不仅可以满足中国高粱产业对天然有机高粱原料的巨大需求,还可以推动高粱生产向高产优质转变。对高粱炭疽病的分布和发病症状、炭疽病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流行原因、抗性资源鉴定和高粱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认识高粱与炭疽病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高粱炭疽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5.
马铃薯甲虫空间分布型及序贯抽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一种重要的害虫,为明确其在新疆的空间分布,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采取随机取样和Iwao回归分析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马铃薯甲虫成虫、卵块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理论抽样数及幼虫的序贯抽样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各虫态空间格局的聚块性指标均大于1,空间分布型为普通群聚型;对低龄幼虫进行序贯抽样,当防治阈值为50头/样方、置信水平为1.96时,防治上、下限方程分别为:d1=50n+81n和d0=50n-81n,当百株虫量达到756头以上时需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66.
选取3个翻耕模式(深翻、浅翻及免耕),以未补播的原生沙质草地为对照(CK),分析不同模式下禾-豆混播草地土壤颗粒组成、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数量特征,研究退化沙质草地土壤质地及植物群落对翻耕和补播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深翻、浅翻、免耕及CK对应的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别为9、9、5种和8种,机械扰动和补播牧草降低了游击型克隆植物的繁殖与扩展能力,提高了补播牧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深翻处理下多年生禾本科及豆科牧草优势度最为明显,翻耕及补播后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大,生态优势度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其中浅翻处理下补播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游击型克隆植物提高了原生草地生态优势度;补播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表现为:深翻(348.39 g·m~(-2))浅翻(285.77 g·m~(-2))免耕(242.08 g·m~(-2))CK(141.83 g·m~(-2)),且与原生草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补播草地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50~250μm的细沙粒为主,深翻、浅翻及补播牧草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黏粉粒含量和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P0.01),土壤质地改善效果明显,土壤整体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67.
 以短枝型富士苹果‘龙富短枝’(Malus × domestica Borkh.‘Longfu Duanzhi’)枝条为试材, 采用RT-PCR 结合RACE 技术,克隆获得苹果赤霉素受体基因MdGID1a,GenBank 基因数据库的登录号 为JF516247。该基因编码区共1 035 bp,推测其编码345 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其具有HSL 基因家族的保守氨基酸结构域HGG 和GXSXG,与其它植物赤霉素受体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启动 子序列包含植物激素和光等响应元件。实时定量qRT-PCR 分析表明,MdGID1a 在短枝型‘龙富短枝’和 普通型‘长富2 号’枝条不同生长阶段、在叶片、枝条、果实、花和叶芽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苹果赤霉素受体基因MdGID1a 在短枝型苹果枝条伸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68.
有性杂交是秋葵常用的育种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秋葵杂交新方法:根据花蕾形态特点,用铅笔刀快速准确切去花冠,用刀背从下向上刮去雄蕊;不会伤及柱头和雄蕊管,完好保留雄蕊管,避免花蕾的粘液扯断细瘦的花柱,提高去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去雄成功率可提高至92%。花柱套上一端封闭的羊皮纸管,有效阻止非父本花粉落于母本柱头,减少外界对花柱的伤害,杂交种纯度可达100%,杂交成荚率可提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969.
香菇(中香菇柄的量约占子实体的25%,在加工出口香菇的过程中大多被切除,造成极大的浪费。据报道干香菇柄中含蛋白质15.28%,脂肪1.40%,膳食纤维48.3%,矿物质4.27%。其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蔬菜和粮食。虽然目前已开发出如香菇松、香菇肉松、香菇茶等多种产品,但想大规模利用香菇柄资源,开发新产品,拓宽消费领域,努力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还需开发出适应地方口味的风味食品。为此研制出几种风味食品的配方及其工艺。1主要原辅材料原料采用的原料为香菇加工厂的下脚料菇柄。选用粗大、无腐烂、无褐变…  相似文献   
970.
依据山东省17个地市近十年果树产业发展的数据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法研究山东省的果树产业现状。结果表明,山东省的果树产业已达到了果品产量增长、产值增加、树种结构优化和产区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效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及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同时,因果树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过快,缺乏统一有效的布局规划,其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