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46篇
  25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筛选出高效、安全的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大环内酯双糖类、多杀菌素类、酰肼类、双酰胺类、缩氨基脲类、有机磷类等6类9种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双酰胺类两种药剂的防效最佳,药后20d,10%溴氰虫酰胺OD 34.5g/hm2和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SC 22.5g/hm2的防虫效果分别为86.96%和85.69%,保苗效果分别为87.04%和84.42%;其次为25%乙基多杀菌素WG和22%氰氟虫腙SC。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大环内酯双糖类杀虫剂阿维菌素和酰肼类杀虫剂甲氧虫酰肼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2.
苯氧菌胺由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研发成功,1993年在日本获得登记,1999年上市,成为防治稻瘟病的优良杀菌剂。苯氧菌胺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适宜作物为水稻,防治稻瘟病有特效,也用于防治大豆锈病。综述了苯氧菌胺的发现、理化性质、合成路线、分析方法、应用现状、作用机理、抗药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现状,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3.
应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ET0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参照作物腾发量是计算作物需水量和进行灌溉预报的基础要素。该文利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所具有的直接通过模糊推理实现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非线性映射能力,和神经网络的信息存储和学习能力,将其应用于参照作物腾发量预测中。根据相关分析,输入变量选择日照时数和日最高气温;用5年共1827个数据组对系统进行训练,建立了参照作物腾发量预测系统。利用该系统对近年213个数据组进行了实际预测,与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44.
基于涡度相关仪的蒸散量时间尺度扩展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蒸散量(ET,evapotranspiration)的时间尺度扩展是遥感反演区域ET的关键。为比较基于蒸发比、作物系数和冠层阻力的3种ET时间尺度扩展方法的估值效果,该文利用涡度相关仪实测的北京大兴区冬小麦3-6月份生育期内的ET数据,分析了蒸发比、作物系数和冠层阻力3种参数在日内的变异性并最终比较基于3种参数的ET时间尺度扩展方法的估值效果。结果表明,作物系数在日内变异性最小且其在3个时段的小时值最接近日均值,此外,对比3种方法的估值效果发现,基于作物系数的ET时间尺度扩展方法在3个时段表现效果均最优。对与具有相近气象、气候、下垫面条件和空间尺度数据的地区,推荐采用基于作物系数的时间尺度扩展方法开展从小时到日的ET时间尺度扩展。  相似文献   
45.
基于夏玉米叶片气孔导度提升的冠层导度估算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叶片气孔导度模拟及其向冠层导度的尺度提升是实现蒸散发尺度转换的基础,对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评价意义重大。本文依据夏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和冠层导度实测值,在建立叶片气孔导度估算模型基础上,构建冠层导度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夏玉米叶片气孔导度每日在10:00-14:00之间达到峰值,其日变化趋势与光合有效辐射的一致性较好,较大的饱和水汽压差对夏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根据光合有效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建立的叶片气孔导度估算模型能较好反映当地夏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过程,以光合有效辐射作为尺度转换因子构建的冠层导度估算模型可较好实现从叶片气孔导度向冠层导度的尺度转换提升。  相似文献   
46.
测定和估算田间作物腾发量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许迪  刘钰 《灌溉排水》1997,16(4):54-59
有关测定和估算田间作物腾发量的方法研究在以往30年中取得较大进展,一些常见的直接或间接测定法虽得到不断简化和完善,但距离在田间尺度范围内推广使用尚有一定差距。利用气象观测数据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参照作物腾发量的方法似乎具有较好的效果,但估值的时间精度限制和较强的区域局限性,制约了其自身的普遍应用。理论公式中修正的Penman-FAO公式与Penman-Monterth-FAO公式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较好  相似文献   
47.
冠层温度是反映作物蒸散的重要指标,基于2006-2011年冬小麦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小区及冠层尺度K-p模型参数的差异,对比了两种冠层温度表达式的冬小麦蒸散量计算模型的模拟效果,得到了基于冠层温度变化的冬小麦蒸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尺度(小区和冠层)K-P模型参数存在一定差异,冠层阻抗(rc)与临界阻抗(r*)的比值和临界阻抗(r*)与空气动力学阻抗(ra)的比值呈显著线性关系,且与冠层尺度K-P模型参数的差异小于不同尺度(小区和冠层)K-P模型参数的差异.以冠层温度的表达式(rc/ra、rc/r*)计算的作物蒸散量与采用田间水量平衡计算的作物蒸散量呈显著线性关系,以rc/ra参与计算的作物蒸散量明显高于田间实测值,而以rc/r*参与计算的作物蒸散量与田间实测值更为接近.因此,以rc/r*代替rc/ra参与作物蒸散量的计算更能反映田间冬小麦蒸散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8.
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给冬小麦高效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6个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加灌水可减缓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土壤储水量的下降,但过量灌溉则会导致土壤水分出现冗余.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和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可增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促进小麦植株平稳生长,提高籽粒产量,过度灌水反而会对小麦生长和产量产生负效应.小麦在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两个阶段需水较多,对水分较为敏感.冬小麦苗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水分下限指标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其它生育阶段为田间持水量的65%~70%.  相似文献   
49.
赵爱雪  姜淼  刘钰 《新农业》2013,(8):30-31
近两年,辽宁省粮食产量均突破400亿斤以上,辽宁省粮食、蔬菜市场供应总体充足,预计今年,辽宁省农产品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基本稳定,粮食价格稳中有涨,蔬菜价格正常波动。一、第一季度粮食价格整体稳中略降2013年一季度,辽宁省主要粮食品种价格走势偏弱。其中,稻米1月收购价格环比略降,同比小幅上涨;2月价格整体持平略涨;3月价格小幅回落。玉米1月产地收购价格略有下  相似文献   
50.
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植物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特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分别在固定CO2浓度和光强下,测定了2种供水强度条件下灌浆期冬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高水分处理(CK)与低水分处理(WS)的光响应曲线差异较小,而CO2响应曲线差异显著;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随CO2浓度升高而降低,WS处理反应较CK处理敏感;CK的水分利用效率略高于WS,但差别不大,低度水分胁迫不会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生理机制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