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林业   9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51.
乌海草原化荒漠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3年实地调查结果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查阅,研究乌海草原化荒漠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征,以期探讨其起源与演化。结果表明:该区有种子植物72科、267属、565种,其中被子植物占总数的99.1%。大型科、寡种科属和单种属是本区系的主体,是植物区系复杂性及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大型科和寡种属优势明显。中型科属和单种科虽不占主体,但对植物群落的组成和植物区系的构成具有重要影响。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联系广泛,温带分布和地中海-中亚分布是本区系地理成分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域植物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特有程度较低。区域植物表现出较强的旱生性和古老性,从其发生角度可以归为古地中海成分和东亚成分2大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元上都遗址周边1990、2000和2010年TM影像解译及实地调查获得其土地利用状况数据,利用单一土地动态度指数、综合土地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对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始终以草地、耕地为主,沙地与其他土地类型镶嵌分布。草地总体呈减少趋势,所占比例减少6.28%;耕地与沙地总体呈增加趋势,所占比例分别增加1.92%和3.33%。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较快,具有明显波动性。1990―2000年的综合动态度为0.92%,2000―2010年为0.42%。其中,沙地变化速度最为迅速,年均递增速度达3.23%。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大,由农牧业转变为非农牧业。气候暖干化、北缘沙地扩展、退耕还林还草、城镇化建设、农牧业、工业和旅游业发展、滥砍乱伐、过度放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驱动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至关重要,是保护元上都遗址的必要途径,是传承草原文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3.
54.
以野外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分析为依据,整理出内蒙古含油器官含油量在30%以上的非粮柴油植物68种,隶属于23科46属。通过对其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科的生活型中,含木本的科占主导地位,占总科数的56.5%,且包含了13种含油量在50%以上的柴油植物;属的生活型中,草本相对发达,占总属数的56.5%,且大部分属于旧大陆温带分布类型;种的生活型中,木本植物39种,草本植物29种,两者比例差异不大;种的水分生态型中,以中生植物为主,占总数的94.1%,但旱生植物中也不乏极具潜力的柴油植物,如蒙古扁桃、柄扁桃等。  相似文献   
55.
[目的]对内蒙古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采用样带法对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1)沙地植被恢复5年后群落内共有33种植物,分属于10科27属;(2)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群落盖度均逐渐增大,而生态优势度指数则逐渐减小。植物群落物种由6种(未治理)增加到21种(治理5a),物种多样性指数由1.20增加至2.77,物种均匀度指数由0.67升高至0.91,群落盖度从2.06%增加到75.58%,生态优势度指数由0.57减少至0.32。[结论]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植被得到明显恢复,沙地恢复到一定阶段后群落趋于稳定,风沙化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56.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区景观格局的影响,运用小波分析、遥感技术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0年元上都遗址区气候变化规律和1990年、2000年、2010年3个不同时期的景观格局动态。结果表明:元上都遗址区近30 a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际变率为0.065 ℃a-1,在30 a低频区和10 a中频区呈明显冷暖交替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在25 a的低频区呈明显干旱期,而10 a的中频区呈干湿交替,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仍将持续;元上都遗址区草地景观优势度在降低,景观结构变化较大。其中草地、水域、湿地与沼泽面积在减小,而耕地、林地、居民点和沙地面积在增加,沙地面积增幅显著,20 a间年均增加9.55 km2;近30 a来,气候变化不是主导元上都遗址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与沙地、草地面积相关性最大。而2000年后的区域开发和相关生态工程是导致遗址区景观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图4表3参19  相似文献   
57.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是多年生有毒草本植物,在退化的草场上可成为优势杂草,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为草原常见优质牧草。以小花棘豆为供体植物,分别研究其不同浓度的根、茎叶水浸液对上述3种受体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茎叶水浸液对受体植物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与胚芽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两种水浸液对3种植物发芽指数的化感效应均强于发芽率,对胚根长的化感效应均强于胚芽长。供体植物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受体植物的化感效应有明显的差异,茎叶水浸液的化感效应强于根水浸液,综合效应结果显示:3种受体植物对两种水浸液化感作用的敏感性依次为:沙芦草草木樨状黄芪扁蓿豆。不同质量浓度根、茎叶水浸液对受体植物的影响表明,浓度越大化感效应越强,高质量浓度(≥10 mg·m L~(-1))水浸液抑制作用显著,低质量浓度水浸液(≤5 mg·m L~(-1))化感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8.
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层土壤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闫德仁  薛英英  刘果厚 《土壤》2008,40(1):145-148
本文对库布齐沙漠生物结皮层土壤的水分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结皮层具有较高的养分含量和吸水能力,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变化规律.室内水分蒸发试验表明,由于生物结皮层能够明显抑制水分蒸发的时间比裸露沙土滞后2~3天,从而使得沙漠生物结皮层累计蒸发损失的水量大于裸露的沙土.  相似文献   
59.
珍稀植物蒙古莸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首次研究了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olica Bunge)根尖染色体的数目、核型.结果表明:蒙古莸染色体为二倍体,数目2n=26,基数x=13;相对长度组成I.R.L.= 6L+6M2+8M1+6S,即具3对长染色体,3对中长染色体,4对中短染色体和3对短染色体;臂比值变化范围是1.02~2.18,核型公式为2n=2x=26=22m+4sm,中期染色体具11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属于"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48%,未观察到次缢痕和随体.  相似文献   
60.
四合木扦插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四合木1 a~2 a生枝条为插穗,研究了ABT1浓度、插穗长度和插穗留叶量对其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00mgl-1ABT1处理的插穗成活率极显著高于250mgl-1、100mgl-1和对照,10 cm左右与5 cm左右插穗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插穗留叶量在10片以上时较2片~3片叶能极显著地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