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3篇 | |
综合类 | 32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4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不同形态氮肥配比对会理烤烟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适宜会理地区烤烟生长发育的不同形态氮素配比,以红花大金元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硝态氮和铵态氮不同配比处理下烤烟的农艺性状、发病率、病情指数、经济学性状和主要化学成分的表现。结果表明:农艺性状方面,移栽后45 d,以50%硝态氮+50%铵态氮的处理表现较优,而移栽后60 d,各处理烟株表现各异,最大叶长和有效叶数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方面,以50%硝态氮+50%铵态氮的处理黑胫病和根黑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常规化学成分方面,在同等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硝态氮肥用量的增加,中部叶中总糖和还原糖均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上部叶总糖、还原糖和烟碱含量各处理间均达到显著差异,综合中部叶和上部叶,以50%硝态氮+50%铵态氮的处理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最适宜;经济性状方面,在同等施氮量情况下,随着硝态氮肥比例的增加,烟叶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和中上等烟比例均是先增加后降低,均以50%硝态氮+50%铵态氮的处理最高。这说明50%铵态氮+50%硝态氮的配比对提高会理烟区烤烟的产质量具有较好的效果,适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2.
不同基因型烟叶品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凉山会东烟区3个不同基因型烤烟的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以及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不同基因型来看,红花大金元整体外观质量较好,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及其组成比例含量较为适宜,中性致香物质整体含量最高。(2)从不同部位来看,这3种基因型的中、上部叶的外观质量整体较好,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含量及其组成比例含量适宜,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最高。(3)综合分析认为,红花大金元的整体质量最好,其更为适宜在凉山会东烟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3.
以云烟85为供试品种,2009年在四川省会理县红旗区南阁乡研究了不同SOD生物微肥喷施量对烤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OD生物微肥能提高生育前中期烤烟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烤烟生育后期有利于烤烟叶绿素的降解,有利于叶片适时成熟落黄。其中,在移栽期时喷施一次SOD生物微肥能有效提高烟株生育前中期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烟株生长的团棵期和旺长期时喷施SOD生物微肥,能促进烟株生育后期叶绿素的降解,有利于烟叶的正常落黄。喷施SOD生物微肥明显提高了烤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抗坏血酸(ASA)的含量,并减缓了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的下降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丙二醛(MDA)的积累。 相似文献
74.
75.
76.
[目的]研究凉山烤烟还原糖含量状况及与其与感官质量的关系.[方法]以凉山州主产烟区烤烟样品为材料,运用多重比较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凉山10个烟区177份烟叶样品的测试数据.[结果]凉山烟区烟叶还原糖平均含量为29.76%,烟叶还原糖含量多分布在22.50%~ 35.00%;还原糖平均含量在部位间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高、中、低还原糖含量组别间的香气量、余味、杂气、回甜感、成团性得分和评吸总分的差异均达到了1%极显著水平,不同组别间的香气质和细腻度得分的差异达到了5%显著水平;感官质量各指标与还原糖的关联顺序为余味>杂气>回甜感>干燥感>刺激性>香气质>细腻度>香气量>成团性.[结论]该研究为凉山地区烟叶质量的提高、烟叶香吃味的改善以及烤烟原料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7.
榛实象甲是目前我国榛园中导致产量损失的首要害虫,生产中以化学防治为主,易导致果品化学残留超标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筛选榛实象甲的高毒力菌株,以期为其生物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使用2株绿僵菌(CGMCC No.3.7986、3.4607)、1株白僵菌(CGMCC No. 12108)接种榛实象甲成虫,检测其侵染榛实象甲累积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并用解剖镜与扫描电镜观察了白僵菌侵染榛实象甲成虫的过程。结果表明,白僵菌菌株12108侵染榛实象甲后,在处理后的第4天与第6天累积死亡率分别达到91.67%和100%,远高于同期绿僵菌3.7986的6.67%和17.5%及绿僵菌3.4607的10.0%和22.5%;白僵菌菌株12108的LT50和LT90值分别为2.56和4.42d,远小于绿僵菌3.7986的11.40和17.70d及绿僵菌3.4607的8.80和12.80d;在侵染开始时,白僵菌菌株12108一般从口器、触角、胸足基部、胸足关节等有缝隙的部位开始生长,接种后10d时,该虫表面被浓密的菌丝所覆盖,胸腔内部也充满菌丝,体表开始形成大量分生孢子。以上研究结果确认白僵菌菌株12108对榛实象甲有强致病力,这为榛实象甲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8.
79.
80.
对首批国家茧丝绸发展智库中804位专家的年龄结构、区域分布、工作类型、职称类型等调查的结果是:茧丝绸行业专家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6~55岁的中年阶段,平均年龄为49岁;行业上游的蚕桑产业专家广泛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下游的丝绸产业专家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茧丝绸行业专家队伍中科研型专家较为集中,职业类型以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农技推广人员为主,其中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者达77%。依据上述调查数据认为茧丝绸行业的专家队伍结构呈现以下特征:整体呈高龄化,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以科研型居多,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分布在行业上游的蚕桑产业各领域的专家相对较多。为优化茧丝绸行业专家队伍结构,建议在行业内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专家的合理分布和队伍的年轻化,引导专家向新兴领域和新兴主产区优势聚集,注重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教育和传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