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4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6篇 |
农学 | 35篇 |
基础科学 | 74篇 |
44篇 | |
综合类 | 437篇 |
农作物 | 24篇 |
水产渔业 | 24篇 |
畜牧兽医 | 292篇 |
园艺 | 105篇 |
植物保护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70篇 |
2009年 | 81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组织坏死,多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粘膜,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由于各种动物及其年龄受侵害的组织和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腐蹄病、坏死性皮炎、坏死性口炎(白喉)、坏死性乳房炎等。 相似文献
4.
5.
为探讨黄芩素治疗猪链球菌脑膜炎的分子机制,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在Pubchem和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黄芩素490个潜在作用靶点,并在NCBI等平台中检索猪链球菌脑膜炎的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中药-疾病”共同靶点的PPI网络图;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中药-靶点”通路图。结果显示黄芩素和猪链球菌脑膜炎有9个共同靶点(MMP2、SYK、FN1、MAPK14、HSPCB、CASP3、CCL2、APOD、EGFR),其中MMP2、SYK和FN1是脑损伤的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发现,黄芩素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凋亡的调控过程、细胞外间隙、细胞氧化应激的过程缓解猪链球菌脑膜炎的症状;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IL-17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41条相关通路。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结果,本研究探讨了黄芩素潜在治疗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的作用,推测该中药成分可以作为开发抗猪链球菌疾病的先导化合物,为开发治疗猪链球菌病的药物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7年8月25日笔者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实习时遇到一例猫慢性肾衰的病例。1发病情况名波波的波斯猫,六岁,6 kg。主诉:一直饲喂猫粮,最近食欲逐渐降低,前天开始不食,大便时干时稀,小便稍增多,喝少量水,精神状态较差,体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阶段梅花鹿初生茸活性蛋白表达变化,为鹿茸的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蛋白质绝对和相对定量(i TRAQ)技术及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不同生长阶段梅花鹿初生茸活性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生长阶段初生茸活性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及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的梅花鹿初生茸活性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5或≤0.67,且P值≤0.05)主要为软骨低聚基质蛋白、胶原、抗菌肽、S100蛋白和钙调蛋白等蛋白成分;生长初期表达量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为软骨低聚基质蛋白、IX/XI型胶原和二聚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蛋白成分,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为抗菌肽-2、S100蛋白A2/8/9、骨膜蛋白和血红蛋白亚基α/β等功能蛋白;梅花鹿初生茸生长初期主要为细胞外基质类成分,生长末期主要为功能性蛋白,因此生长末期的初生茸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对梅花鹿茸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旨在克隆获得牦牛StAR基因编码序列(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mRNA组织表达特性。本研究以屠宰场采集的成年母牦牛心、肝、脾、肺、肾、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n=5),不同年龄(胎牛、1岁、2岁)牦牛的卵巢(n=3),不同发情周期(卵泡期、黄体期)的牦牛卵巢(n=3),黄体期黄牛的卵巢(n=3)及实验室冻存的牦牛颗粒细胞为研究材料。以牦牛黄体期卵巢cDNA为模板,用逆转录PCR克隆StAR基因,并使用MEGA7.0和ExPASy-ProtParam等软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牦牛StAR基因组织表达特性。结果发现,StAR基因CDS区长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StAR蛋白总体带正电荷,属于碱性亲水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 StAR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牦牛StAR基因在卵巢表达水平最高(P<0.01),且2岁时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胎牛和1岁龄(P<0.01),黄体期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卵泡期(P<0.01);黄体期黄牛卵巢中StAR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在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过程中StAR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在培养24 h时达到高峰(P<0.01),随后显著降低。综上所述,StAR基因序列较为保守,在牦牛卵巢组织中表达最高,且表达水平随年龄与卵巢周期而变化,提示StAR基因可能参与牦牛卵巢及黄体功能相关的繁殖调控。 相似文献
9.
10.
试验旨在比较不同肉羊品种与小尾寒羊杂交后代间血液理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差异,分析杂种优势与血液理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之间的关系。选取杜泊羊×小尾寒羊杂交1代(杜寒F1代)、澳州白羊×小尾寒羊F1代(澳寒F1代)、小尾寒羊公羊(45 kg)各6只进行为期44 d的饲养试验,并且采用内源指示剂方法测定各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杜寒F1代的血液谷草转氨酶含量、谷丙转氨酶高于澳寒F1代(P<0.01、P<0.05);澳寒F1代血液尿素含量低于小尾寒羊(P<0.05)和杜寒F1代(P<0.01);其余血液理化指标在3个肉羊群体间没有显著差异;杜寒F1代对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高于澳寒F1代(P<0.05),对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高于小尾寒羊(P<0.05);其余指标在3个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澳寒F1代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