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新城疫病毒毒力的判定标准是根据国际上规定的 3项指标 ,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 ( MDT)、 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 ( ICPI)和 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 ( IVPI)等加以评价。将分离到的 1 1株鹅副粘病毒中选取了其中 3株 ,即 HG97C5 、YG97F1 1 、YG98- 2 C4,按照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致病性试验。结果为 :3株鹅副粘病毒的 MDT分别为 56.7、52 .0、53 .2 ,ICPI分别为 1 .64、1 .69、1 .70 ,IVPI分别为 2 .62、2 .60、2 .60 ,表明这 3株鹅副粘病毒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同时将鹅胚和鹅按照研究新城疫病毒毒力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毒力试验。结果为 :上述 3株鹅副粘病毒最小致死量致死 1 3日龄鹅胚的平均死亡时间分别为 68.8、67.4、70 .2 ,1日龄雏鹅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分别为 1 .52、1 .64、1 .66,6周龄非免疫雏鹅静脉接种致病指数分别为 1 .2 6、1 .65、1 .68。目前虽然没有鹅副粘病毒毒力判定标准 ,但从其对鸡和鹅的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这 3株鹅副粘病毒对鸡和鹅均属于强毒力的毒株  相似文献   
52.
Toshihiro等人通过与不同动物种类红细胞的凝集试验 ,比较了从多种禽类体内 (包括鸡和野生水禽 )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受体的特异性的差异。所有从野生水禽分离到的毒株均可凝集马的红细胞 ,然而鸡源的分离株却不能凝集马的红细胞。其原因在于新城疫病毒的受体特异性不同 ,取决于病毒分离株来自禽的种类  相似文献   
53.
我国部分地区新城疫病毒的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近年来由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NDV)野外分离株中,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6株,用RT—PCR技术扩增其F基因重要的功能区片段,进一步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的F基因序列,构建了59株NDV的遗传进化树,分析其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为535bp,所分离的毒株在分裂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R—K/R—R—F^117,均相当于NDV的强毒株。通过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6株分离株中有13株为基因Ⅶ型NDV,说明目前基因Ⅶ型NDV所引起的新城疫在国内呈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54.
鹦鹉幼雏病是由禽类多瘤病毒(APV)引起的多种鹦鹉雏鸟死亡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危害鹦鹉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提高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AP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APV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VP1基因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731 bp的核苷酸DNA,并用DIG标记,制备用于检测APV的特异性核酸探针;对制备的探针进行灵敏度检测,同时与普通PCR进行敏感性比较;使用制备的探针,对经分离鉴定和制备保存的其他7种禽病毒核酸进行特异性检测;用该核酸探针,对疑似感染APV的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并对鉴定为阳性的AP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探针可检测到2 pg量的APV特异性核酸片段;仅APV-VP1阳性核酸显色,呈现阳性反应,而阴性核酸和其他7种禽病毒核酸均不显色,呈阴性反应。结果表明:建立的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临床初步诊断。本方法的建立为我国开展AP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5.
本文应用单克隆抗体排谱和血清学试验,对近年来分离到的鸡源、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以及经典的鸡新城疫病毒和鸽源禽Ⅰ型副粘病毒之间的抗原性差异进行了比较,证明近年来流行的病毒株的抗原性较经典毒株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6.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动物冠状病毒进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生以来,已在我国和世界多个国家传播,引发全球关注。为阐明2019-nCoV与已知动物冠状病毒的关系,从冠状病毒的宿主分布、遗传进化分析、宿主受体分析等角度,对2019-nCoV的可能来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2019-nCoV与从云南省中菊头蝠中检测到的冠状病毒分离株RaTG13基因组同源性最高,为96.2%,两者遗传进化关系也较为接近;从我国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查获的走私穿山甲中检测到的冠状病毒则与2019-nCoV遗传关系相对稍远,与2019-nCoV基因组同源性分别为90.4%和85.5%;2019-nCoV与已知家畜、家禽,以及犬猫等宠物中检测到的冠状病毒基因组同源性≤54.2%,遗传进化关系较远。结合监测结果,基本排除2019-nCoV来源于已知家畜、家禽以及犬猫等宠物冠状病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7.
新城疫病毒的生物进化在新城疫病毒(NDV)的进化史上,两次主要的分化产生了3种大小不同的基因组类型.在原始贮存库(野生水鸟)中的一次远古分化产生了2个基本的姐妹进化枝,即ClassⅠ和Ⅱ.Class Ⅰ基因组为15198 nt,一般为低毒力或无毒力的毒株,多从水禽中分离,相对于La Sota株P蛋白,在第165位(谷氨酰胺)至第166位(天冬酰胺)之间插入了色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和甘氨酸残基.  相似文献   
58.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新传染病,分布广泛且对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结构、基因组编码蛋白、病毒结构蛋白的抗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9.
污染疫苗的禽腺病毒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用非免疫鸡胚增殖鸭病毒性肝炎病毒(E52株)过程中,发现种毒受到污染。采用聚乙二醇沉淀.Sephadex G100柱层析法纯化污染病毒,在电镜下发现一大小为70~80nm,无囊膜,20面体对称的病毒颗粒。挑选4条随机引物对其进行反转录PCR扩增,共扩增出3条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禽腺病毒(鸡胚致死孤儿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99.5%、99.6%和99.5%,从而证明禽腺病毒污染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鸡胚尿囊液种毒。  相似文献   
60.
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给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自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从切割进口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以来,三文鱼以及水生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CoV-2的关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详细描述了白鲸、宽吻海豚、三文鱼等水生动物感染冠状病毒后的临床症状,以及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并对水生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CoV-2进行了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已知的水生动物冠状病毒属于γ冠状病毒属和Alphaletovirus属,而SARS-CoV-2属于β冠状病毒属,二者基因组和主要基因(1ab、S、E、M、N)核苷酸同源性仅为43.7%~54.1%,可初步排除SARS-CoV-2来源于已知水生动物冠状病毒的可能性。本文通过系统阐述水生动物冠状病毒感染状况,旨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水生动物冠状病毒的认知,为科学防控冠状病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