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小麦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于2010年建设完成并投入应用。该系统基于小麦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突出体现了测报机构分级管理、测报需求分层满足、配合行政要求与业务需要等建设原则。系统以专业性网络化填报表格为数据支撑,以贯通全国的病虫监测站点为网络基点,实现了数据填报、数据查询、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等数据处理功能的有机统一,重点开发了GIS空间分析展示功能,基本满足了现阶段各级测报部门数据处理和预报服务的需要。在充分应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该系统将向着增强数据储备、扩展采集终端、集成预测模型、实现专家诊断的方向继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62.
摘要是科技论文要点的概述和高度浓缩.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被引用率和期刊的知名度.为此,通过学习国家标准和参阅相关文献,结合编辑工作实践,向作者介绍了摘要的概念和作用、组成与类型,分析了摘要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摘要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6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世界重要的迁飞害虫,具有迁飞速度快、适生区域广、繁殖能力强、危害程度高、防控难度大等特点。为了明确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时期和次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指标提供理论依据,田间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分别于苗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防治草地贪夜蛾,玉米收获期测定主要产量指标,分析防治时期、防治次数、施药间隔周期与防治效果、产量增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时期防治处理对草地贪夜蛾防效的影响程度均呈随防治时期推后而降低趋势,其中苗期防效(大于90%)优于喇叭口期,抽雄期后防效下降不到83%,施药2次后的防效均超过89%,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药3次后的防效均超过95%,在苗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4次施药后防效最高,达97.27%;玉米产量随施药次数增加而显著上升,施药4次、施药3次和苗期+喇叭口期施药2次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均超过10 t/hm2),这3种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为10.96、10.59、10.14 t/hm2,显著高于其他施药2次和施药1次的处理;苗期施药(7.29 t/hm2)、小喇叭口期(8.04 t/hm2)、大喇叭口期(7.56 t/hm2)及小喇叭口期+抽雄期(9.08 t/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均高于抽雄期(5.85 t/hm2)的产量,表明抽雄期后施药增产效果不明显,所有施药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4.29 t/hm2);施药次数、间隔周期与玉米产量增幅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间隔15~20 d施药玉米产量增加幅度最大,施药次数在2~4次产量增幅最高,均出现产量增幅超过60%的处理,产量增幅最高达63.43%(施药3次),施药次数在3~4次产量增幅并不明显。海南甜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建议选择苗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施药2~3次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64.
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偏轻发生原因及监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前2年相比,流行程度明显减轻,发病面积明显减少,发生高峰期推迟,造成的损失较轻。但西南稻区的发病明显加重和扩展。造成病害减轻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对病害的流行不太有利,加之全国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大力开展病害监测和联防联控工作,病害暴发流行为害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为提高病害的监测预测水平,建议有关生产和科研教学单位加强合作,尽快摸清其发生流行规律,统一病毒检测方法,研究制定测报技术方法,普及病害基本知识,为进一步提高病害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65.
大豆锈病是由Phakopsora pachyrhizi引起的具有极大破坏性的病害。本研究证实了大豆锈菌孢子洲际间传播长期预测是可行的。用于该预测的气候—传播综合模型系统是由粒子传播模式(HYSPLIT-4)和区域气候预测模式(MM5)综合而成。应用结果表明,在有具体的菌源分布的情况下,综合模型系统可以作为大豆锈菌,甚至其他气传病害远程传播预测的一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66.
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30年发展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蓬勃发展,不仅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地和县四级测报网络,而且制定了测报办法,改进了信息传递手段,研究提出了测报技术。在回顾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发展的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新生代农民工指年龄在16岁到30岁的青年农民。目前农民工犯罪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笔者着重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原因在于基础薄弱、思想素质教育不到位和职业教育的缺失,进而提出加强文化教育,减少农民工的犯罪。  相似文献   
68.
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上普遍采取多年连作、秸秆还田、密植、高肥水管理,加上主栽品种抗病虫性差、超强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导致玉米病虫害为害逐步加重.总结了2015年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重点分析了玉米螟、二点委夜蛾、黏虫、棉铃虫以及大斑病、南方锈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近年来部分病虫发生逐步加重、上升为害势头明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9.
飞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其迁飞性、暴发性强,发生为害重。总结了2006年以来我国东亚飞蝗、西藏飞蝗和亚洲飞蝗的发生特点。近10年来我国飞蝗发生总体平稳,蝗蝻密度较低,但局部地区发生高密度蝗蝻点片。在分析蝗虫监测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监测和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70.
我国农作物现代病虫测报建设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万才  黄冲 《植物保护》2018,44(5):159-167
2000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级植保部门抓住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建设,在新型测报工具研发应用、信息系统建设、预报发布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进展。尤其是开发应用了重大病虫害远程监测物联网,实现了对田间作物长势、病虫害种类和数量,以及农田小气候的远程实时监测;开发了害虫性诱实时监控系统和病害实时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性诱剂敏感害虫以及对马铃薯晚疫病、小麦赤霉病的远程实时监测;建成和应用了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采集规范化、报送网络化、处理自动化、预报展示可视化;创新实施"电视—广播—手机—网络—明白纸""五位一体"现代病虫预报发布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预报信息的传输速度和覆盖面。但当前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气候异常、耕作制度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导致病虫害暴发、重发频率提高,而测报体系又面临严重的人手不足、保障不力等问题;二是生态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对病虫测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园艺作物将成为大产业,但技术贮备不足;四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迫使加快技术革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下一步推进现代测报建设的对策:一是加强网点建设,推进测报装备自动化;二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测报手段信息化;三是创新预报方式,推进预报发布多元化;四是加强技术研究,推进预测方法模型化;五是简化测报方法,推进测报调查实用化;六是加强体系建设,推进测报队伍专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