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农学 | 18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2篇 | |
综合类 | 52篇 |
农作物 | 27篇 |
水产渔业 | 7篇 |
畜牧兽医 | 9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解新创制的黄化小麦近等基因系(黄化系1-20YY、黄绿系1-20YG和绿色系1-20GG)的遗传背景、光合及农艺性状特点,利用分布于小麦基因组上的168个SSR分子标记和种子醇溶蛋白A-PAGE技术对其进行遗传鉴定,同时对旗叶光合性能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返青后3个近等基因系间叶色差异显著,但其遗传背景高度一致;选用的168个SSR引物中仅在一个位于2BS上的cfd238位点检测到多态性,其余引物检测结果均为单态;3个近等基因系间在种子醇溶蛋白组成上完全相同。近等基因系间旗叶光合色素含量差异显著,其中黄化系1-20YY为叶绿素严重缺乏突变体,光合性能最差,不能完成整个生育期而提早死亡;黄绿系1-20YG也属叶绿素缺乏突变体,虽然其光合性能受影响较小,生长发育正常,但单株生产能力较绿色系1-20GG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2.
为进一步探讨冬小麦品系"西农1718"自然黄化突变体的突变机制,利用SDS-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该黄化突变体及其突变亲本叶绿体类囊体蛋白组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突变亲本相比,黄绿株(黄化程度较轻的中间型)的60~64 kD和42~54 kD多肽无明显变化,而绿黄株(黄化程度较深的中间型)和金黄株显著减少,且金黄株减少幅度大于绿黄株;黄绿株、绿黄株的33~35 kD多肽表达量明显低于突变亲本,且绿黄株减少幅度大于黄绿株;23和27 kD多肽在突变体中的变化最为显著,金黄株缺失,黄绿株和绿黄株也大幅降低;16~19 kD多肽,黄绿株与突变亲本无明显差异,金黄株和绿黄株大幅度降低.对叶绿素生物合成主要前体物质累积量分析表明,金黄株、绿黄株和黄绿株的δ-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Ⅲ(UrogenⅢ)、粪卟啉原Ⅲ(Coprogen Ⅲ)和原卟啉Ⅸ(ProtoⅨ)的含量均高于突变亲本,且随突变体黄化程度加深而递增,尤其ProtoⅨ累积更为显著,分离绿株与突变亲本无差别;而金黄株、绿黄株和黄绿株自ProtoⅨ以后的中间产物钱原卟啉(Mg-Proto Ⅸ)、原脱植基叶绿素酸酯(Pchlide)的含量均显著低于突变亲本,且随突变体黄化程度加深而递减,分离绿株与突变亲本无明显差异.因此初步认为,该黄化突变体叶绿素合成受阻,且受阻位点发生在ProtoⅨ到Mg-Proto部位. 相似文献
73.
74.
一批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及其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和利用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本研究以黄淮南片2016-2017年度参加国家区试的81份普通小麦品种(系)及本课题组育成的10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二维排序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供试材料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并选用10个分子标记分别鉴定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矮杆基因(Rht1、Rht2、Rht8)、多酚氧化酶基因(PPO-A1)、光周期基因(PpD-A1、PpD-D1)和穗发芽抗性基因或QTL位点(Vp1B3、Qphs.ccsu-3A.1)。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代表了79.128%的原始数据信息;以参试材料的主成分得分绘制二维排序图,筛选出26个矮杆、穗大粒多、旗叶面积适中、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以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1.0处将参试材料聚为5类,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聚在第Ⅴ类。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共有7(7.69%)个材料在所测位点上具有较好的基因型。结合农艺性状分析及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综合农艺性状较好且具有较强的穗发芽抗性和较低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品种为郑麦151和西农585,可在今后的小麦生产及育种上优先考虑利用。 相似文献
75.
麻疯树cpSSR标记技术的建立与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麻疯树cpSSR—PCR反应的最佳反应体系。[方法]对影响麻疯树cpSSR—PCR反应体系的5个因素(细DNA聚合酶、DNA模板、Mg2+、dNTP、引物)进行优化试验,筛选各反应因素的最佳水平。[结果]20山反应体系各组分的最合适浓度分别为10XBuffer、2.00mmoL/LMg2+、2U/μlTagDNA聚合酶、0.2mmol/LdNTP、0.2μmol/L引物、35ng/μlDNA模板。[结论]最佳的退火温度为52℃:该反应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76.
伟隆169是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专家指导下选育小麦新品种,是校企合作新成果。以优质高产广适为目标,配制“陕麦94/西农822”杂交组合,后代处理采用系谱法。性状选择采用王辉教授创建的常规优化育种法:常规表型鉴选与基因型分子鉴选相结合,中高代进行多年多环境适应性选择。该品种属半冬性,株型紧凑,分蘖强,成穗率高、抗倒伏能力强,熟相好。具有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等突出优点。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良种良法配套,种植面积扩展迅速,在黄淮南片麦区表现出优质高产多抗相结合的优良特性,加速推进了优质麦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7.
78.
抗赤霉病小麦优异新种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危害全球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创制抗赤霉病优异新种质是培育抗病新品种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以979-5(中感赤霉病)和苏麦3号(高抗赤霉病)杂交后代为材料,采用系谱育种法,综合利用农艺性状选择、SSR标记选择和赤霉病菌单花接种鉴定等技术,进行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结果表明:(1)用13个分别与苏麦3号3BS上主效抗赤霉病基因 Fhb1、6B上微效基因 Fhb2和5AS上微效基因 Fhb5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对双亲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6个标记在979-5和苏麦3号间扩增呈单态,另7个标记在双亲间扩增呈多态,表明979-5与苏麦3号在这3个基因位点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2)创制出中抗新品系13个,高抗赤霉病新品系7个,这20个新品系均携带有苏麦3号的 Fhb1基因位点,其中7个高抗新品系还兼具 Fhb2或 Fhb5标记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3)20个新品系不仅越冬抗寒性好,且株高较矮,生育期与亲本979-5相近,产量性状好,蛋白质含量、出粉率、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等籽粒品质性状较优,其中,k15、k32和k40三个新品系的四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中强筋品种标准。育成的新品系可用作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品种改良的优异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