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1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林业   436篇
农学   336篇
基础科学   461篇
  193篇
综合类   2389篇
农作物   306篇
水产渔业   244篇
畜牧兽医   1705篇
园艺   457篇
植物保护   203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382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加快现代植保技术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保技术体系呈现出病虫害预测预报能力明显提高,防控技术体系日臻完善,农药与药械应用技术稳步发展,植物检疫监管技术基础更加牢固的现状;承载着为领导部门和农民提供病虫灾害防控信息、病虫害科学防控技术指导、农药与药械科学使用监管、依法开展植物疫情管控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植保技术体系,要突出病虫害测报公益性,着力病虫害防控的防灾性,确保农药与药械应用的安全性,关切植物疫情蔓延的毁灭性。建设现代植保技术体系的对策措施是:强化病虫害测报体系与信息网络建设,提升测报技术水平;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支撑与推广能力建设,创新推广模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推进农药与药械产品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大植物检疫技术研发和执法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32.
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与冠生长及功能间的动态消长关系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1993 ̄199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布置了水量充足、胁迫及胁迫后补水共7个水分处理冬小麦管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抽穗期前,根、冠同步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之后则转变为负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60%以上,根、冠生长与功能之间可形成良性循环。胁迫后复水可使此循环得到很大改善。水量愈大,根、冠生长量愈大。水分胁迫不仅降低了干物质生长总量,而且还促使有限同化产物向根系分配,根冠比(R/S)增大,  相似文献   
33.
已知抗瘟基因在黑龙江省寒地稻区的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12个日本鉴别品种、7个中国鉴别品种、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6个当地主栽品种,对2006年采自该省主要积温区不同水稻品种的17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006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划分为104个日本小种,077.7号生理小种比例最高为4.49%,017.1号、017.5号、037.5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3.93%。就抗性基因而言,抗瘟基因Pi9(t)在全省抗谱为97.75%,是较好的抗源可以在全省内广泛利用;Piz-5、Pi12(t)抗瘟基因抗谱分别为78.09%和78.65%,根据品种种植区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就品种而言,抗瘟基因Pi9(t)、Piz-5是空育131;Pi5(t)、Pita-2是垦稻10号;Pi9(t)、Pita是上育397;Piz-5、Pi12(t)是垦稻12号等品种抗瘟改良的有利基因;在研究中同时加强对稻瘟病菌种群的监测和新抗源的发掘,有针对性地向主栽品种导入新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34.
通过分析达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当地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推动地区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落叶果树害虫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6.
水稻白叶枯病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病原为稻生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Xoo).近10年来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向高海拔粳稻区扩散,在海拔2200m的剑川县,白叶枯病已成为最严重的水稻病害[1-2].开展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鉴定、分布和分化研究,对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稻作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冬小麦叶片氮含量与叶片光合作用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植株生长发育,而茎秆中的氮含量与茎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比例和含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茎秆质量及植株的抗倒伏能力。然而,有关对冬小麦茎秆氮含量估算研究较为有限,限制了从氮含量角度判断茎秆质量及对倒伏的预测能力。为精准估算冬小麦不同器官(叶片、茎秆)氮含量,该研究通过2年田间试验,获取冬小麦4个关键生育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3种施氮水平条件下(N1、N2和N3)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叶片、茎秆氮含量及叶片SPAD (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SPAD)值。分析了不同生育期和施氮水平条件下高光谱植被指数对叶片和茎秆氮含量的敏感性,并结合5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ion,RFR)、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深度神经网络回归(deep neural networks,DNN)构建冬小麦叶片和茎秆氮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高光谱植被指数对叶片和茎秆氮含量的敏感性受到生育期和施氮水平的影响。在灌浆期,最佳植被指数双峰冠层植被指数 DCNI(double-peak canopy nitrogen index)对叶片氮含量的敏感性最高,R2为0.866。对茎秆氮含量,在抽穗期的敏感性最高,最佳植被指数归一化叶绿素比值指数 NPQI(normalized phaeophytinization index)与氮含量决定系数R2=0.677。施氮水平的提升增加了光谱植被指数对茎秆氮含量的敏感性。结合SPAD值的机器学习算法提升了氮含量的估算精度,对叶片氮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和施氮水平条件下估算精度提升了1%~7%,其中在全生育期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从0.254降低到0.214,抽穗期的NRMSE提升最大,从0.201降低到0.128。对茎秆氮含量,全生育期的NRMSE从0.443降低到0.400,抽穗期的NRMSE变化最大,从0.323降低到0.268。在全生育期,结合SPAD值的DNN模型对叶片(R2=0.782、NRMSE=0.214)和茎秆(R2=0.802、NRMSE=0.400)氮含量的估算精度最佳。研究说明,SPAD值与光谱植被指数结合有利于提升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和施氮水平条件下叶片和茎秆氮含量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38.
由于现有的农业技术服务系统中普遍存在农业知识不完整、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有限等问题,该文从农业科技服务知识体系的构建入手,针对系统构建的瓶颈问题,结合系统开发的实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架构、农业知识的表示方法、多参数的证据不确定性推理等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9.
目的:优选灰毡毛忍冬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浸膏得率和绿原酸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法优选重庆秀山灰毡毛忍冬醇提取工艺,并采用UV和HPLC测定绿原酸的含量.结果:(1)以总浸膏得率为指标:10倍醇量、提取2次、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30 min;(2)以绿原酸为指标:10倍醇量、提取2次、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45 min.结论:该工艺简便、快捷稳定,可为灰毡毛忍冬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0.
结合形态观察与16S rDNA序列测定对柠条根系内分离筛选得到的解磷细菌C9进行鉴定,Blast比对结果表明C9为泛菌(Pantoea vagans)。在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用钼锑抗比色法研究它的解磷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速效磷含量逐渐增加到4.45mg/L,溶液pH可降至4.2。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柠条根系中、柠条根际土壤与柠条根围土壤中该细菌存在的相对基因拷贝数,结果发现该基因在3种样品中的数量为:柠条根系>柠条根际土壤>柠条根围土壤,表明泛菌解磷细菌能聚集生长在柠条根系内,随着与根系接触距离的增加而呈逐级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