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9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456篇
林业   603篇
农学   597篇
基础科学   251篇
  473篇
综合类   3842篇
农作物   525篇
水产渔业   312篇
畜牧兽医   1965篇
园艺   872篇
植物保护   275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300篇
  2019年   448篇
  2018年   427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522篇
  2011年   501篇
  2010年   495篇
  2009年   486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364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7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5 毫秒
991.
992.
鹅的活拔羽绒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的活拔羽绒是根据鹅羽绒的自然脱落和再生的生物学特征,在不影响其生产性能的情况下,采用人工强制的方法,从活鹅身上直接拔取羽绒的技术。活体拔取的羽绒弹性好,蓬松度高,柔软干净,产生的飞丝少,基本上不含杂毛和杂质。鹅活拔羽绒不仅增加了鹅业生产中羽绒的产量,而且还提高羽绒的质量,为养殖户增加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笔者就鹅活拔羽绒技术的各关键环节做以下综述,以供广大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993.
采取广西凭祥市原始森林土样为原料,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分离纯化后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筛,得到两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PX-10与PX-14)。PX-14有相对较强的产纤维素酶能力,其葡聚糖内切酶活达到5.3 U/mL、滤纸酶活达到5.9 U/mL,根据PX-14菌株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鉴定为产黄青霉。对其所产的葡聚糖内切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X-14的葡聚糖内切酶最适温度为50℃,在40~50℃有较高的温度稳定性;最适pH值为8.9,在pH值为8~10之间有较高的pH值稳定性;Co~(2+)、Cu~(2+)对该酶有促进作用,Zn~(2+)、Fe~(2+)等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该菌具有较强的蔗渣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994.
本试验将四株饲用乳酸菌,制成复合乳酸菌制剂,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以存活率为指标,研究复合微生态产品对高温、酸、胆盐的耐受性,采用琼脂稀释法、牛津杯法分别测定复合乳酸菌制剂对不同种类饲用抗生素的耐受性及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复合乳酸菌产品在温度65℃处理2.5、5、7.5 min以及85℃处理2.5 min对其存活率没有影响,但当85℃处理5 min,存活率下降至48%;p H为3时处理90 min存活率高达80.54%。对0.3%猪胆盐的耐受性较好,处理1 h存活率为73.52%;对抗生素(药物饲料添加剂)杆菌肽锌、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耐受性最强,对吉他霉素的耐受性最差;可抑制致病菌株大肠埃希氏菌的生长。体外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复合乳酸菌制剂具有很好的益生特性,可进一步研究其在动物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5.
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调控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脂肪沉积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遗传和表观遗传的调控作用。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方式,可通过与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或改变染色质的结构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机体生长发育和细胞分化等重要的生命过程。动物脂肪沉积是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和肥大的结果,脂肪细胞分化是由多能干细胞经前体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转化的过程。相关研究表明,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iated receptorγ,PPARγ)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家族(CCAAT enchancer binding proteinfamily,CEBPs)在脂肪沉积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近期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可以通过调控脂肪形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参与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肪组织的生长发育。去甲基化也可影响动物脂肪沉积过程,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作者主要介绍了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定义、发生位点、生物学功能、参与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过程中的酶及其作用机制,概述了脂肪沉积过程及PPARγ、C/EBPα等转录因子在脂肪沉积过程中的调控作用,重点阐述了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对脂肪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旨在为阐明脂肪沉积机制及改善动物肉质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本研究旨在探索意大利蜜蜂工蜂成蜂饲粮中铜的添加水平对蜜蜂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从蜂群中随机取3000只刚出房的蜜蜂,随机平均分成6组,分别命名为A、B、C、D、E、F,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蜜蜂;6组工蜂幼虫分别饲喂铜的添加水平为0.00、2.00、4.00、6.00、8.00、10.00μg/g的糖水,饲养至全部死亡。分别取成蜂测定体成分、血淋巴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相关基因表达量、制作中肠切片,并测定寿命。结果表明:(1)铜对蜜蜂寿命的影响显著,从蜜蜂存活率曲线图来看,当饲粮中铜的添加水平为2.00μg/g时对蜜蜂中肠食膜的结构最为有利。(2)与对照组相比,铜的添加水平为2.00~10.00μg/g组9日龄蜜蜂体组织铜含量显著升高(P<0.05),蜜蜂血淋巴中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降低(P<0.05)。(3)9日龄蜜蜂蜂体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随着铜添加水平的提高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0μg/g时活性最高(P<0.05)。(4)当饲粮中铜的添加水平在0.00~10.00μg/g的范围内不断升高时,CAT、Ctr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铜的添加水平对蜜蜂的生理机能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97.
998.
本试验以经过一定加工工艺处理后的调理牦牛肉为试验原料,将调理牦牛肉在4℃和-4℃两种条件下进行贮藏,测定调理牦牛肉pH值、蒸煮损失、肉色、质构等品质特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调理牦牛肉的pH值、蒸煮损失、亮度值L^*值呈增大的趋势;红度值a^*、硬度呈减小的趋势。在-4℃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调理牦牛肉的pH值、亮度值L^*、黄度值b^*、咀嚼性呈增大的趋势;红度值a^*、硬度、弹性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9.
为筛选出适宜保定市徐水地区种植的全株青贮玉米品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测定了乳熟末期至蜡熟期7个青贮玉米品种(奥玉3804、雅玉79491、津贮100、华农866、奥玉7020、统帅158、宏瑞101)的株高、穗位高、全株产量及部分营养指标[粗蛋白(CP)、粗脂肪(EE)、淀粉(starc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并进行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奥玉3804产量最高,达到68 024.24 kg/hm~2,干物质积累程度较好,同时CP、EE和starch含量较高,纤维含量较低,适口性好;雅玉79491干物质产量达到了较高水平,营养成分高,适口性较好。说明奥玉、3804和雅玉79491可作为保定市徐水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000.
为改善牛奶脂肪酸构成,提高乳脂中CLA含量,研究瘤胃液、血浆和乳脂中脂肪酸的代谢规律,探寻提高乳品质的合适途径,本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向日粮中添加不同植物油(即葵花油、亚麻油、菜籽油,3种日粮的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同)对奶牛瘤胃液、血浆中脂肪酸及乳脂中CLA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3种不同植物油,葵花油组、亚麻油组乳脂中的CLA比例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且以葵花油组最高;乳脂中PUFA的比例则是亚麻油组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2)3组间血浆中C14∶0、C16∶0、C18∶0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菜籽油组C18∶1的比例显著高于亚麻油组和葵花油组(P<0.05),而后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亚麻油组和葵花油组t11-C18∶1的比例与菜籽油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中C18∶2的比例差异显著(P<0.05);(3)采食添加不同植物油日粮后,瘤胃液中各种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瘤胃液中CLA的比例不同时间点均较低。由本研究可知,在优化奶牛乳脂肪酸构成提高CLA含量方面,以葵花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