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51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28篇
  33篇
综合类   301篇
农作物   144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65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气相色谱法检测辣椒中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并优化了新鲜辣椒中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GC-μECD)分析方法。采用50 mL V(乙腈):V(水)=3:1的混合溶剂提取,二氯甲烷萃取, N-正丙基乙二胺(PSA)净化,HP-1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测定。在添加水平为0.017~0.64 mg/kg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4.0%~105.6%,相对标准偏差为3.3%~15%。该方法准确、灵敏,可同时测定辣椒中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32.
为丁香菌酯在水稻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UPLC-PDA方法,测定了丁香菌酯在稻田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当丁香菌酯在土壤、植株和糙米中的添加水平为0.0275~1.375mg/kg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8.53%~10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9%~9.83%.在大田分蘖期按推荐使用高剂量的1.5倍(225 g/hm2)分别施药1次和2次进行最终残留试验,间隔期为15 d,距最后一次施药30 d后采样,糙米中丁香菌酯的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  相似文献   
133.
花生RIL群体芽期耐盐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花育22号、花育28号、06B16、P76为试材进行不同盐浓度胁迫,筛选适宜的盐浓度;以3个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为试材,分析RIL群体芽期耐盐性差异以及芽期耐盐性与脂肪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4个品种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和相对鲜重均呈下降趋势;0.5%和0.7%盐浓度下4个品种的发芽率发生分化,1.0%盐浓度下4个品种的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均接近0,因此选择0.7%作为RIL群体芽期耐盐性的鉴定浓度。RIL2群体相对发芽率的次数分布呈连续偏态分布,变幅为0~56.41%;RIL5、RIL8群体相对发芽率的次数分布呈双峰分布,变幅分别为0~51.61%、0~57.14%。  相似文献   
134.
在高寒地区农户仅将沼气作为炊事用能,冬季采暖方式主要还以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为主。为了实现冬季取暖和炊事都利用沼气,设计小型户用沼气锅炉,并参照大中型锅炉的设计方法,提出适用于小型户用沼气锅炉的热力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和选取相应参数,利用炉膛出口温度和排烟温度先假设与后校核的方法,对沼气锅炉辐射换热面和对流换热面进行理论设计计算,并设计出沼气锅炉的整体结构。通过试验对锅炉性能进行测试,平均热效率为92.76%,完全符合锅炉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5.
TCP基因家族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调控,尤其在花器官和分生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花生中尚无TCP相关基因的报道。为研究花生各TCP转录因子的生物调控作用,以及为进一步分析花生TCP基因提供参考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对花生TCP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分析其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基因表达模式。结果分别从花生野生种和栽培种鉴定出19个和32个TCP基因,不均匀分布在9个野生种染色体和14个栽培种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51个花生TCP基因可划分为亚家族Ⅰ(PCF)和亚家族Ⅱ两个亚类,其中亚家族Ⅱ包括2个分支,CINCYC/TB1。这些基因都含有高度保守的bHLH结构域,但其内含子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内含子数量及长度分布与基因的系统进化有较大关系,其中亚家族Ⅰ成员的内含子较少,亚家族Ⅱ内含子较多,且长度差异较大。表达谱分析显示,仅有7个基因在各组织中呈现显著差异性表达,其中有6个基因的差异表达与分生组织和花器官有关,推测其在花生茎尖和花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6.
花生△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已报道的△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的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花生△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881bp部分cDNA序列,然后通过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RACE),向两端延伸得到1410bp的花生△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有一个长1140bp、编码379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蛋白质的大小约为43kDa。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膜整合蛋白酶特异性的3个组氨酸保守区;氨基酸疏水性分析结果表明,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2个具有膜固定蛋白(membrance-anchored protein)重要特征的疏水结构,2个疏水区共跨膜4次,这些特性表明所获得的序列为△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  相似文献   
137.
花生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TTC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对35份花生品种进行种子生活力的测定,并与其发芽率比较,研究结果表明,TTC法和红墨水法测定的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TC染色法和红墨水法都可用于花生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其中TTC染色法的测定结果可靠性高于红墨水染色法。  相似文献   
138.
花生种子吸胀期间耐低温性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55份花生种子进行低温吸胀萌发试验,统计露白率及芽长/种长,筛选耐低温种质,并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脂肪、蛋白质及蔗糖含量,分析花生种子吸胀期间耐低温性与各项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花生种质在2℃96h低温胁迫条件下,露白率≥80%的种质有3份、80%>露白率≥70%的种质有3份、...  相似文献   
139.
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药发酵液对肉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及免疫调节作用。选择健康1日龄AA白羽肉鸡240羽,分别进行大肠杆菌O78半数致死剂量和复方中药发酵液对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试验。在28日龄评价治疗效果,并在28、42日龄分别检测免疫器官指数、抗氧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等指标。结果显示,经过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菌株发酵后的复方中药发酵液能够将大肠杆菌的感染时间由4 h延迟至24 h,高剂量组(1.0 g/mL)、中剂量组(0.5 g/mL)、抗生素组(硫酸新霉素)有效率分别为80.0%、76.7%和80.0%,治愈率分别为80.0%、70.0%和70.0%;高剂量组与感染组和抗生素组相比,28日龄时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165.6%(P<0.05)、25.4%(P>0.05),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了82.6%和94.3%(P<0.05),42日龄时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97.4%和82.0%(P<0.05),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了43.4%和27.5%(P<0.05),28、42日龄时抗氧化指标T-AOC、TP含量及GSH-Px、T-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能够显著提高肠道内乳酸菌含量,降低大肠杆菌含量(P<0.05)。综上,中剂量组(0.5 g/mL)复方中药发酵液抗菌效果明显,能够替代抗生素,高剂量组(1.0 g/mL)复方中药发酵液对肉鸡其他指标明显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0.
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和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氢氧化钠与氯乙酸重量比为 0 .9∶1,控制反应温度 5 5℃ ,反应时间 4h ,所制备的羧甲基壳聚糖的取代度为 80 .4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