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71篇
林业   188篇
农学   140篇
基础科学   400篇
  185篇
综合类   1141篇
农作物   81篇
水产渔业   102篇
畜牧兽医   936篇
园艺   191篇
植物保护   6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报道了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在甜菜夜蛾增殖后进行的病毒分离、纯化方法,通过超薄切片及电镜进行了病毒超微结构及组织病理的初步观察,并对患病虫体的病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2.
基于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的方法路径。以武汉市蔡甸区为研究区域,从数量、质量、空间格局等3个方面系统诊断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退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基于生态源地的识别,并以土地覆盖类型、距离水源距离、植被覆盖度、坡度、高程等5种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综合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需求,系统地辨识出了武汉市蔡甸区的生态保育区、自然修复区、人工修复区和生态廊道建设区。结果显示,共提取出1 901.52 hm2林地和水体作为生态源地,识别出18 168.12 m潜在生态廊道。从生态保育、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生态廊道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33.
应用6种药剂对楸树根结线虫病进行室内药效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各种药剂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以15%铁灭克和40%甲基异柳磷效果显著。每株用0.8g,根结减退率分别达到92.9%和9l.8%。  相似文献   
134.
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样地为平台,对样方中胸径1 cm的乔木幼苗进行监测,基于2006—2014年的调查数据对该群落中乔木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新生与死亡动态以及影响幼苗存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乔木幼苗近10年物种组成变化较小,每年都可以监测到9个常见种。2)幼苗个体的大量萌发和大量死亡导致群落乔木幼苗数量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其中最多年份幼苗密度可达38.9 株/m2,而最少年份仅有3.8 株/ m2。3)不同年份群落乔木幼苗年龄组成中1年生幼苗数量最多,部分年份略有差异。随着幼苗年龄的增加,幼苗数量不断减少。幼苗总体数量同幼苗新生数量动态变化是一致的,幼苗死亡的峰值较幼苗总体峰值有1年的时滞。4)群落水平上幼苗存活与同种大树胸高断面积和林冠开阔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异种幼苗邻体呈显著负相关。群落中幼苗个体大量萌发和大量死亡的现象证明该群落存在明显的更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群落的物种共存。近10年的幼苗监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群落更新过程,因而长期的动态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5.
为了确定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幼胆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采用摄食生长试验探讨了饲料中脂肪水平(3%、6%、9%、12%和15%)对海胆幼胆存活、生长、消化酶和热胁迫后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共进行96 d。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6%饲料脂肪水平组海胆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中间球海胆消化道中脂肪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淀粉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胃蛋白酶活力有下降趋势(P0.05);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热胁迫后海胆体腔液中抗氧化酶活力,其中热胁迫2 h后,12%脂肪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最高,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热胁迫6 h后,海胆体腔液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最高值出现在6%脂肪组,且高于12%和15%脂肪组。研究表明,6%饲料脂肪水平时中间球海胆幼胆的生长速率最快,6%~12%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显著提高热胁迫后海胆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6.
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海南省地处我国热带地区,热带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热带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一直以来备受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海南省农产品相关概念的界定,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品牌建设进行研究,系统的分析海南省热带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拟通过对热带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来增强海南省热带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开发海南省农产品市场,确保海南省热带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37.
柿树根际嗜铁细菌地衣芽孢杆菌CAS20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AS检测平板法,从柿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具有较强产嗜铁素能力的细菌菌株CAS20。根据菌株在LB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将其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经16S rDNA序列分析,CAS20的16S rDNA基因序列(KY199559)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代表菌株ATCC14580的16S rDNA序列(NR_074923)具有99.93%的相似性,并且位于系统进化树的同一分枝。据此,将菌株CAS20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水泥用量、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颗粒用量和振动次数对EPS颗粒混合轻量土动强度参数的影响,分析EPS颗粒混合轻量土的动强度参数特性,为EPS颗粒混合轻量土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以黄土作为原料土,在EPS颗粒用量为1.4,3.1,5.4,8.6,13.1,20.1 g/kg,水泥用量为100,150,200 g/kg的条件下制备不同原料用量EPS颗粒混合轻量土,设定固结应力为50,100,150和200 kPa,固结应力比K_c=1.0,振动次数为10,20,30,40,50,60,70,80,90和100,通过莫尔应力圆计算土体的总应力参数,采用5.0%压应变作为破坏标准选取相应的动强度,并分析水泥用量、EPS颗粒用量及振动次数对EPS颗粒混合轻量土动强度参数的影响。【结果】当固结应力比K_c=1.0时,不同原料用量EPS颗粒混合轻量土的动强度包络线均不经过原点,且在剪应力轴存在一定的截距。当水泥用量一定时,随着EPS颗粒用量的增大,EPS颗粒混合轻量土的动黏聚力和动内摩擦角均有所减小,其中当振动次数为20,EPS颗粒含量由1.4 g/kg增大到20.1 g/kg时,动黏聚力减少43.39%,动内摩擦角减少并趋于0。当EPS颗粒用量一定时,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大,EPS颗粒混合轻量土的动黏聚力和动内摩擦角均呈增大趋势,其中当振动次数为20,水泥用量由100 g/kg增大到200 g/kg时,动黏聚力增大了54.07%,动内摩擦角增大了140.95%。【结论】水泥用量和EPS颗粒用量对EPS颗粒混合轻量土的动强度参数均有较大的影响,振动次数对动黏聚力影响较大而对动内摩擦角影响甚微,在分析土体稳定性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9.
在水温为(16.0±0.5)℃、pH为8.0~8.3、盐度为30.2的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单倍体、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发育的过程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的发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单倍体胚胎脊柱弯曲,器官分化不全,受精率低,畸形率高,出膜率低;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的发育时序基本相同,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卵黄栓胚、克氏囊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期等阶段孵化出膜,各阶段除发育时间不同外,发育特征与发育分期没有明显差别;普通二倍体胚胎约61 h孵化出膜,而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分别经66 h 30 min和67 h 50 min孵化出膜,孵化时间比普通二倍体牙鲆长约10%.其中,卵裂期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在细胞分裂阶段发育特别缓慢,发育时间比普通二倍体长约25%.单倍体出膜率为(16.5±2.2)%,畸形率为(97.2±1.6)%;雌核发育二倍体出膜率为(85.6±3.0)%,畸形率为(13.2±2.3)%;三倍体出膜率为(82.3±3.1)%,畸形率为(16.3±2.5)%.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相比,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出膜率低,仔鱼畸形率高.  相似文献   
140.
【目的】研究茶树对氟吸收、富集规律及其解毒机理。【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结合差速离心方法研究平阳特早、乌牛早和凫早2号氟富集的特性及根和叶片中氟的亚细胞分布,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3个品种茶树根、茎和叶氟含量均随着培养介质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0—10 mg•L-1氟处理下,地上部分氟含量大于根部氟含量(转运系数>1),且茶树吸收的氟中56%贮存在地上部分。除对照组外,大部分氟积累在叶片和根系的细胞壁(76.84%—91.58%)和可溶性部分(53.24%—80.35%),氟的添加均增加了氟在3个品种茶树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中的分配比例,减少了其在细胞器中的富集。加氟处理下,平阳特早和乌牛早叶片亚细胞组分氟含量的变化趋势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凫早2号为可溶性部分>细胞壁>细胞器。低氟(0—5 mg•L-1)氟处理下,茶树根系亚细胞氟含量变化趋势为:细胞器≥细胞壁>可溶性部分;高氟(10—50 mg•L-1)氟处理下,则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结论】转运系数、地上部分氟的贮存率和氟在亚细胞组分的分布表明,茶树具有较强的向上运输氟的能力;氟在茶树根和叶中的亚细胞分布与茶树的品种和溶液氟处理的浓度有关,叶片中总氟含量与各亚细胞组分氟含量之间及其各亚细胞组分氟含量之间的关系与品种有关,根系表现与品种无关;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是茶树高氟处理下氟主要的存储部位,说明细胞壁沉淀和细胞内的区隔化作用可能是茶树能够解除氟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