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具有多属性、多指标的特点,选择防洪能力、排涝能力、抗旱能力、降渍能力和水质状况等5项特征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通过计算信息熵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基于熵权的TOPSIS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综合保障能力评价模型,利用最优解的欧氏距离评价工程的综合保障能力.应用该模型对百色市6个小型灌区进行综合保障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简便、客观可靠,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主要贸易类干巴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集自云南普洱、曲靖、保山等15个产地共34份干巴菌样品为试验材料,进行ITS序列测定、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贸易类干巴菌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类以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Zang)为主,橙黄革菌(Thelephora aurantiotincta Corner)和掌状革菌[Thelephora palmate(Scop.)Fr.]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3.
离褶伞属真菌大多数种类味道鲜美、药食兼用,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从离褶伞属真菌的种类与分布、遗传多样性研究、营养成分研究、活性成分研究、人工栽培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离褶伞属真菌的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玉米营养干坨育苗和移栽技术已经存在了好几年的历史,其已经成为一项传统的优势技术,实践证明,采用营养干坨育苗能够切实保证育苗出苗全,苗齐、苗壮,是有效避免常规播种导致缺秧断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既能够保证单位面积中的玉米植株数量,又能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从而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应该对玉米营养干坨育苗和移栽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切实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达尔文提出建立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主题之上的自然选择理论之后,又提出了物种进化的第二种选择——性选择:雄性为获得交配权而互相竞争,竞争结果是失败者并不像自然选择中的那样是死亡,而是失败者因没有获得交配而不能产生后代。如今,性选择理论已历时150年,随着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及大量研究的开展,性选择理论已经得到了巨大地拓展和丰富,成为进化生物学领域里最活跃的研究主题。由于昆虫的生物多样性,性选择研究在昆虫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些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达尔文的性选择学说和物种进化理论。以昆虫特有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等性状的性选择为基础,以分析昆虫性选择的模式和机制为目标,从不同时期性选择的表现形式、不同影响因素造成的性选择等,对昆虫性选择加以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6.
牛乳总蛋白中酪蛋白约占80%,其中36%是β-酪蛋白。A1β-酪蛋白和A2β-酪蛋白是β-酪蛋白遗传变体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A2β-酪蛋白为天然原型。A1β-酪蛋白和A2β-酪蛋白消化酶解后会产生不同的生物活性肽,来源于A1β-酪蛋白的BCM-7可能与1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消化功能紊乱等人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A2β-酪蛋白酶解后产生的BCM-7要比A1β-酪蛋白少甚至不会产生β-酪啡肽-7(BCM-7)。β-酪蛋白基因多态性受常染色体上共显性基因控制,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等电聚焦电泳(IEF)法和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单链构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SSCP-PCR)等。文章对β-酪蛋白遗传变体A2β-酪蛋白功能特点、遗传学特点及A2β-酪蛋白基因检测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A<...  相似文献   
17.
对白马雪山曲宗贡地区进行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共采集到400余份标本,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共鉴定出大型真菌250种,隶属7纲21目59科112属,其中子囊菌27种,担子菌223种。在介绍大型真菌多样性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具有重要价值的食用菌类群。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际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定量研究湖北省漳河灌区新埠河流域1964-2008年不同阶段的土壤侵蚀特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分析.研究表明:该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侵蚀模数由第1阶段的3.33 t/(hm2·a),增加到第4阶段的6.82 t/(hm2·a).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水田、河湖及林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和旱地、居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使得土壤侵蚀趋向严重.因此有必要对流域的水土资源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灰肉红菇为研究对象,通过包山养菌、林地调整、童菇保护、孢子悬液制备、播种、标准化采集等措施,对其进行原生境保育和促繁研究,从而提高灰肉红菇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流域的水文特性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变化的关系,对湖北省漳河灌区新埠河流域1966-2010年的水文特性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根据该流域实测雨洪资料,采用SCS模型方法分析流域不同时期的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1966年至2010年间,相同频率(枯水年80%)径流量由209.2mm减少为174.5mmm,相同前期土壤湿润情况下,洪峰流量(频率5%)由第一阶段1175.4 m3/s减少为第三阶段1073.1 m3/s,但第四阶段较第三阶段增加了46.9 m3/s。这说明土地利用的变化对流域水文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