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200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33篇
  49篇
综合类   270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126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当前,日本政府决定提升农业竞争力,以提振复苏乏力的国民经济。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政策正由限产保护转向大力提高产量和效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水稻生产成本的高位运行势必制约其市场竞争力。2013年,政府提出了10年内使全国80%耕地向农业经营骨干集中、水稻生产成本降低40%的目标。本文定量分析了日本水稻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和发展趋势、经营规模扩大对降低生产成本的影响,总结了促进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政策措施。结合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从稻田改良、施肥、育种栽培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在大规模农场依靠技术创新降低水稻生产成本的主要实践。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扩大水稻经营规模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其效果也在达到一定规模后而逐渐缩小。大规模农场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对降低生产成本效果显著。农户水稻经营规模较小,存在依靠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较大空间,同时还要积极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最后,借鉴日本经验降低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2.
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布局策略。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布局优化为商业发展主导区、工业发展主导区和农业发展主导区以及环境保护主导区;(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可划分为核心增长极、区域中心城市、一级扩散圈、二级扩散圈和二级扩散带;(3)应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都市圈核心竞争力、保障城乡用地需求、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优化生态开发利用模式等方面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探讨城乡土地利用布局,为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3.
为探明不同保墒与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对小麦、玉米水分利用等的作用机理,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保水剂及有机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光合生理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结构等。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和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均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且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同时,不同措施改善了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光合生理特征,提高了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且成产要素也显著提高,地膜覆盖较其他措施更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其较普通耕作增产14.7%。对玉米而言,以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增产效果较佳,分别较普通耕作增产10.4%和10.3%。对小麦—玉米周年而言,地膜覆盖的总产量和总水分生产效率均最高,分别较普通耕作提高了12.5%和17.1%。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玉米周年总产量和总水分生产效率与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灌浆期叶面积、小麦单产、玉米大喇叭口期的叶面积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长期免耕对不同土层土壤结构与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长期翻耕与免耕条件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在长期定位试验中分层(0~10 cm、10~20 cm、…、90~100 cm)采集免耕和常规耕作处理下混合土样和原状土样进行土壤结构与有机碳的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的加深,0.5~2.0 mm和大于2.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其他粒级团聚体含量呈增加趋势。免耕更利于提高大粒级团聚体(0.5 mm)的含量,且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其作用深度在50 cm以上。(2)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免耕处理在0~8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高于常规耕作处理。(3)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大粒级团聚体中含有较高的有机碳。免耕更利于0~40 cm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的提高。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与常规耕作相比,除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外,免耕提高了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4)随着土层的加深,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大于2.0 mm和小于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在0~100 cm土层均低于其他粒级团聚体。在0~20 cm、30~40 cm和90~100 cm土层,免耕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累积贡献率均高于常规耕作。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介绍了以贵州省为例的土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应用。系统利用Visual Basic6.0及Map Objects2.2为开发软件;以1999年贵州省1:25万行政区划图为系统底图,建立空间数据库;以1820组农业土壤样品、近1万多个重金属环境检测数据,建立属性数据库;按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分析评价模型,获得贵州省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此外,文章还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应用。系统的开发应用,为进一步加强贵州省农业土壤的管理和环境质量研究,提供了基础平台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6.
对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和敌百虫等 2种杀虫剂的敏感毒力基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敌百虫和溴氰菊酯对马尾松毛虫的致死中量LD50 分别为 0 2 1 81 μg·g-1和 1 2 4 61× 1 0 -4μg·g-1,其b值分别为 4 8和 4 9。由于b值远大于 1 ,说明供试马尾松毛虫种群对这 2种药剂的异质性小 ,敏感性好 ,测得结果可作为相对敏感毒力基线。表 1参 7  相似文献   
27.
本文所说的大西部,包括不同地理位置的西部和西南部2大区域,其行政区域包括11个省(区、市).黄河源头、上游和中游、长江源头和上游均在西部.西部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风沙非常严重.因此,开发西部经济林时,必须正确地进行区划,因地制宜地安排经济林生产,合理开发.根据西部的气候特点,将西部经济林区划为9个区19个亚区,阐述了各亚区的气候特点,对各亚区经济林树种进行了区划;最后,对如何开发西部经济林产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8.
陈辉  何方 《经济林研究》2001,19(2):12-14
运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案,研究了稀土、赤霉素(GA3)和吲哚丁酸(IBA)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三信锥栗品种无性系产量增加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微肥不员浓度喷施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以400ppm(A1)为最佳;两种生长调节剂中,则以GA3的效果更好(B1);AB因素两种组合的混合喷施对产量的促进有交互作用,各种组合中以A1B1,即稀土浓度为400ppm,GA3浓度为50ppm的交互效应对产量的提高最显著。  相似文献   
29.
30.
S元素对水稻耐重金属Cu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水稻幼苗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硫元素(S,1、10 mmol·L-1)和铜元素(Cu,0.16、100 μmol·L-1和1 mmol·L-1)的培养液中培养,12 h后测定植物体内的Cu含量、叶绿素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加较高浓度的S(10 mmol·L-1)能抑制植物根部对Cu的吸收和积累,但能促进根部Cu元素向地上部的运输.本研究还表明,Cu处理后的0~3 h,S能促成抗坏血酸含量的提高;并且S可以激活抗氧化酶类活性迅速增加消除胁迫产生的膜脂过氧化胁迫,但是不同浓度的S和Cu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