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159篇
农学   78篇
基础科学   101篇
  68篇
综合类   667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295篇
园艺   98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针对城镇配电网中按电压等级选择同一截面导线的不合理性,基本算法的罚函数处理约束稳定性不强和寻优运算差等问题,利用经济电流密度概念、多目标规划理论和遗传算法,研究实数编码并行优化、动态罚函数约束、配电网路径与潮流自识别解码等方法,提出了配电网络多目标经济性优化模型及其算法。通过10kV配电网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提高解的搜索精度,实现规划线路长度和导线截面策略因子并行优化,得到最小投资费用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2.
根据温室能量和质量平衡的物理学原理,建立了一个以温室外气候条件(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速等)为驱动变量,以温室结构、温室覆盖材料、温室内作物(高度、叶面积指数)为参数的温室小气候模拟模型,并利用上海Venlo型温室的三季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Venlo型温室内夏季和冬季空气温度、湿度以及作物蒸腾速率。模型对该地区夏干季节(2001年8月,三伏天)、夏湿季节(2002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梅雨季节)和冬季(2002年1月27日~2月5日)温室内空气温度、湿度以及作物蒸腾速率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决定系数(R2)和标准误(SE)分别为:0.89,0.75,0.52;1.1℃,4.4%,0.040 g·m-2·s-1;0.80,0.84,0.77;1.5℃,4.4%,0.018 g·m-2·s-1;0.84,0.59,0.73;1.6℃,6.0%,0.012 g·m-2·s-1。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温室环境的优化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3.
农业采摘机器人是21世纪精准农业的重要装备之一,利用仿真技术分析机器人的运行情况和合理的优化机器人是未来机器人的研究的重点.为此,采用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Simulink工具箱、SimPowerSystems模块库和powerlib模块库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通用型六自由度机械手农业采摘(GMFS-360)机器人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Matlab的函数模块对机器人的运行性能进行了优化设定.然后,建立了农业采摘机器人的驱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定位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速度和惯性矩系统仿真模型,实现了虚拟环境下机器人的各个旋转轴的驱动运行,通过仿真分析证明了控制算法和仿真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农业采摘机器人仿真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采摘机器人的构造原理及其运行状况,为农业采摘机器人的调试和具体实际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模型.  相似文献   
54.
早熟和正常中华绒螯蟹大颚器官发育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早熟和正常发育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大颚器官(mandibularorgan,MO)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发现早熟蟹的MO在当年秋季已充分发育,MO细胞直径在当年11月达到最大值;而正常发育幼蟹的MO在当年细胞排列紧密,直到翌年秋季才充分发育。正常发育成蟹(二秋龄蟹)的MO细胞直径在10月达到最大值,明显大于早熟蟹(P<0.05)。表明早熟蟹MO较正常发育蟹提早一年发育,但是,秋季早熟蟹MO的发育速度和发育良好程度均不及二秋龄蟹MO的发育,这可能是早熟蟹卵黄发生过程较缓慢,较二秋龄蟹滞后约一个月达到次级卵黄发生末期的原因。中华绒螯蟹MO细胞超微结构的显著特征是丰富而形态多样的光面内质网和具小管状内嵴的线粒体,以及丰富的游离核糖体。  相似文献   
55.
盐胁迫对阿月浑子可溶性糖、淀粉、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用NaCl和Na2SO4处理两个阿月浑子品种,处理浓度均为50,150,250,500mmol·L-1,盐胁迫5,10,20d后取叶样,并测定可溶性糖、淀粉、脯氨酸含量变化。NaCl,Na2SO4胁迫下,长果和Kerman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高,借此来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平衡,其中Kerman植株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大,而长果增加幅度较小;叶片内淀粉含量略有增高,使其能够维持一定的渗透平衡,其中Kerman植株中淀粉含量增加幅度大,长果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小;叶片内脯氨酸(Pro)含量迅速上升,来维持渗透平衡,当阿月浑子植株受到盐胁迫时,叶片中的Pro含量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56.
纳帕海退化湿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云南省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受不同强度人为活动干扰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学特征值和土壤退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水平空间分异为沼泽>沼泽化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变异程度为44.68%,垂直空间分异上差异显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亚表层,变异程度沼泽化草甸63.32%,草甸54.95%,垦后湿地49.93%,土壤退化指数定量反映了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湿地土壤有机质的退化程度,即原生沼泽随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加剧而退化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57.
对早熟和正常发育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大颚器官(mandibularorgan,MO)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发现早熟蟹的MO在当年秋季已充分发育,MO细胞直径在当年11月达到最大值;而正常发育幼蟹的MO在当年细胞排列紧密,直到翌年秋季才充分发育。正常发育成蟹(二秋龄蟹)的MO细胞直径在10月达到最大值,明显大于早熟蟹(P<0.05)。表明早熟蟹MO较正常发育蟹提早一年发育,但是,秋季早熟蟹MO的发育速度和发育良好程度均不及二秋龄蟹MO的发育,这可能是早熟蟹卵黄发生过程较缓慢,较二秋龄蟹滞后约一个月达到次级卵黄发生末期的原因。中华绒螯蟹MO细胞超微结构的显著特征是丰富而形态多样的光面内质网和具小管状内嵴的线粒体,以及丰富的游离核糖体。  相似文献   
58.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原生沼泽相比,浅水沼泽草甸,排干用于放牧的草甸和垦后湿地的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了4.33%、7.32%和5.64%,全氮分别减少了0.1%、0.33%和0.16%,除垦后湿地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外,此两种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全氮一样变化在不同利用方式的湿地中,均随人为活动干扰的加剧而不断下降。在不同利用方式湿地的土壤酶活性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与其土壤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综合土壤性质10项指标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与原生沼泽相比,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湿地均出现退化。  相似文献   
59.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的原理,对水土保持型速生高效乔灌草配置模式及其土壤侵蚀控制效能作了初步研究。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水土保持、速生、高效等功能,选择乔灌草品种,设计了5种植被配置模式,在每种模式中,用标准径流小区、米级小区和钉子法测定土壤侵蚀量;用溅蚀杯法测定土壤溅蚀量;用In-situ技术监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通过研究,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各个模式的土壤侵蚀控制效能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选出最佳模式,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0.
李月辉  周锐  冯秀  胡志斌  牛剑锋  谭振军 《林业科学》2008,44(1):95-100,F0003
利用GIS视域分析功能,基于地形特征,对辽宁省猴石国家森林公园内可达景点、不可达景点和游道的视域特征进行分析,其中,游道的视域特征以游道上间隔50m的75个样点来表征.结果表明:公园内可达景点分布较为合理,一类位于游道两侧山坡上,视野开阔,90%景点的视域面积达100hm2以上;另一类分布在近游道两侧,视域面积40~70hm2.不可达景点可视性良好,75%的景点视域面积达100hm2以上,观赏价值充分体现;游道分布较为合理,全程可观赏到公园总面积的41.71%,游道内的平均视域面积为(61.%±23.52)hm2.视域内地形呈一定程度起伏,平均高差350m,兼具一览无余的豁达之美与峰回路转的曼妙之美.研究以游览者的景观视觉特征分析为目的,探讨森林公园景点和游道规划的定量依据,是对目前旅游区景观视觉特征评价的重要补充,是旅游区总体规划和综合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