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了解副猪嗜血杆菌四川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性情况,本研究采用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副猪嗜血杆菌(Hps)四川分离株从生物学特性、16S rRNA基因PCR扩增和耐药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Hps四川分离株具有一定的微厌氧性,能产生"卫星现象",分离株与其他地区分离株生化特性基本一致;所有分离株均扩增出821 bp的特异性16S rRNA基因片段.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头孢拉定、氨苄西林、头孢氨苄、阿莫西林、头孢克洛、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呋喃妥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为75.61%~87.80%;对林可霉素、羧苄青霉素、恩诺沙星、阿米卡星、磺胺甲唑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且多重耐药严重,5~8种耐药占比最多,为21.95%~30.49%,有7株可耐受多达13种药物.结果表明,Hps四川分离株存在严重的耐药性现象.  相似文献   
22.
试验旨在应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两种堆肥处理方式下猪粪中微生物的结构组成与分布特征。试验采集同一粪池中的新鲜猪粪,随机分成添加有效微生物(EM)菌的F组和未添加EM菌的K组,每组粪堆各1堆,堆成圆锥形粪堆,粪堆高1.2 m,底部直径2 m;采集堆肥第0、7、14和21天的粪便样本并提取粪便总DNA,运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F组和K组的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及结构)差异,并对功能基因进行注释。结果表明,猪粪便中的细菌共测序获得1 083 607个有效开放阅读框(ORFs);共鉴定出147个门、118个纲、258个目、593个科、2 343个属和13 193个种;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十的细菌界优势菌门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柔壁菌门(Tener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在属水平上,两组平均丰度值排名前三十五的属分别属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通过KEGG功能预测分析,新陈代谢通路是最丰富的,氨基酸代谢通路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是包含功能基因数量最多的二级通路。两组的菌群结构多样性差异表明添加EM菌后会促进堆肥前期的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23.
蹄病是奶牛的主要疾病之一,能够引起奶牛泌乳量减少、繁殖力降低以及淘汰率升高,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洪雅县某奶牛场为调查对象,于2010年全场牛群修蹄时进行了蹄病调查。通过对病因的分析并针对牛场实际情况,20l1年对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整,实施新措施一年后,再次对奶牛蹄病进行检测,评价了调整后的措施对蹄病防治 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
为给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vovirus,PPV)主要非结构蛋白(NS1)基因选择良好的宿主表达系统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运用EMBOSS在线分析软件的CHIPS和CUSP程序对PPVNS1基因进行密码子偏爱性分析。结果显示PPVNS1基因的CAI值为0.642,ENC值为39.703,这表明NS1在密码子使用上存在较明显的偏爱性,且第三位核苷酸尤其偏爱A或T;从与PPVNS1基因密码子使用频率比值上看,使用频率差异较大的在大肠杆菌有33个、酵母有26个、人有27个;PPVNS1基因共有71个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并且还有多个稀有密码子多次串联成簇出现的情况。结果表明酵母等真核生物与其密码子偏爱性较为接近,可作为该基因体外表达宿主的首选。  相似文献   
25.
猪呼吸系统疾病一般由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起,严重影响生猪健康,目前主要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来治疗病猪,但易产生副作用。筛选适宜中药来治疗猪呼吸系统疾病是养猪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研究将中药诃子、余甘子用中性去离子水索氏提取4~6 h,螃蟹甲、多刺绿绒蒿用无水乙醇索氏提取6 h,蒸干溶剂,收率分别为10.0%、10.5%、11.0%和10.0%。将诃子、余甘子用水稀释,螃蟹甲、多刺绿绒蒿用5%吐温80溶液稀释,得到药物储存液,采用试管法测定诃子及其与其他中药组合对猪呼吸系统疾病病原菌(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猪链球菌、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及副猪嗜血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诃子对猪呼吸系统疾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余甘子、螃蟹甲、多刺绿绒蒿与诃子的多种药物组合也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大多数能协同诃子抑制猪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病原菌,其作用强弱顺序为诃子/余甘子/多刺绿绒蒿(3∶1∶1)>诃子/余甘子/螃蟹甲(3∶1∶1)>诃子/螃蟹甲(2∶1)>诃子>诃子/多刺绿绒蒿(2∶1)>诃子/余甘子(1∶1)。这些药物组合可为猪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为进一步开展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NS1蛋白功能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PPV参考株NADL-2(登录号:NC001718)的NS1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PPV疫苗株NS1基因,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入pTA2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TA2-NS1,并进行测序鉴定。测序结果显示,构建的pTA2-NS1质粒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989 bp,共编码662个氨基酸,与GenBank登录的PPV参考株NADL-2、Kresse株的NS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85%和99.65%,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70%和99.70%。上述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了含有PPV NS1基因的重组质粒pTA2-NS1。应用DNAStar软件及在线ProtScale、SignalP 4.1、TMHMM、Scansite、PSORTⅡ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NS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NS1蛋白分子质量为75.7 ku,等电点PI为6.82,是弱酸性蛋白;NS1蛋白不含信号肽序列,无跨膜区,为可溶性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T199、Y309、T338、T512、S631、T635为其潜在磷酸化位点。以上研究为进行PPV NS1蛋白表达,进一步开展NS1蛋白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为了调查养猪发酵床中致病菌的情况,本研究采集了四川地区发酵床不同深度的垫料分离细菌并进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以便为发酵床养猪安全性提供参考性数据。结果表明,发酵床中共分离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共14大类致病性细菌,常规饲养仅分离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单胞菌、猪嗜血杆菌、粪肠球菌、莫拉菌属共7大类致病菌,远低于发酵床中分离到的细菌数量;小白鼠治病结果表明,发酵床中分离到的细菌存在较高的致病性,其致死率高于从常规饲养中分离到的细菌。研究表明发酵床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致病菌,对猪群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证实发酵床养猪存在较大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28.
参考GenBank中发表的BVDV毒株的基因组序列设计2对引物,利用套式RT-PCR方法首次成功克隆牦牛体内分离鉴定出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 1基因,并扩增出预期的585 bp目的片段。将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8-T Vector,经质粒PCR鉴定及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同源性比较分析,克隆得到的E 1基因与Osloss株同源性最高,但核苷酸同源性仅为73.3%,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2.6%,表明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存在较大的基因突变。这可能是该病毒为适应牦牛这种特有生物体和牦牛所生活的高原生态环境的结果,或该病毒也可能具有独立的遗传衍化来源。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四川地区兔波氏杆菌的分布状况及耐药性,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对2020—2021年四川地区病死兔进行波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并采用K-B纸片琼脂法对分离鉴定的兔波氏杆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出35株兔波氏杆菌,分离率为26.52%(35/132)。对10大类2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48.57%~85.71%,其中对替加环素、氟苯尼考、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较为敏感,而对头孢匹罗、头孢噻肟、头孢拉定、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磷霉素存在较高的耐药率,耐药率为48.57%~85.71%。反应了四川地区兔波氏杆菌存在较为严重的抗生素耐药,研究结果对兔波氏杆菌病的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ovmeViralDiarrheaVirus/MucosalDiseaseVirus.BVDV/M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的病原.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许多养牛业发达国家尤其严重.造成该病广泛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牛群中存在持续性感染牛,因此建立起特异、敏感、简便且快速的诊断方法来检疫、淘汰持续性感染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不断出现,在BVD/MD的病原检测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对近年来在BVD/MD检测技术研究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