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林业   166篇
农学   167篇
基础科学   151篇
  150篇
综合类   884篇
农作物   91篇
水产渔业   193篇
畜牧兽医   511篇
园艺   124篇
植物保护   7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1年   4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设计植物EXP扩展蛋白简并引物,以砂梨果实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EXP基因cDNA片段,该片段长465 bp。根据该片段序列,分别设计2条5’和3’末端扩增的特异引物,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该片段的5’端和3’端序列。用DNAMAN5.22软件对3个序列进行拼接和分析,获得了该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Pyp-EXP。该cDNA全长为1 395 bp,5’端起始密码子ATG始于72 bp,3’端终止子TAG止于830 bp,Ploy+(A)从1 363~1 395 bp。该基因已在GenBank基因数据库注册,注册号为EF602031。Pyp-EXP核苷酸序列有一个759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区与西洋梨、苹果、湖北海棠、桃的同源性分别为96%,96%,94%和86%;该cDNA推导编码252个氨基酸,含有1个组氨酸(His_Phe_Asp,HFD)功能域,与西洋梨、苹果、湖北海棠、桃中相应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7%,95%和93%。该基因的克隆为研究扩展蛋白的时空表达及其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以大葱不育系和保持系为试材,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以揭示大葱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雄蕊鉴别特征及雄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机制。结果表明:大葱不育系的花药外形表现为干瘪,无花粉粒散出,花粉囊内的花粉粒无活性;保持系的花药外形饱满,成熟后开裂,有黄色花粉粒散出,花粉囊内的花粉粒活力为91.65%;通过对大葱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比较发现,大葱不育系的花粉败育原因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绒毡层细胞的提早液泡化并解体,解体时间始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单核花粉粒时期几乎完全消失,不能为小孢子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二是绒毡层细胞内的原生质浓度低,无明显的多核现象,该绒毡层细胞的异常也造成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引起花粉粒败育;三是在单核花粉粒到成熟花粉粒发育过程中,有些花药的药隔细胞纤维化,阻碍了水分和营养物质由维管束向花粉囊的输送,从而引起花粉粒败育。而保持系的花药绒毡层细胞在花粉母细胞和减数分裂时期,细胞质浓、染色较深、无早期液泡化现象,在单核花粉粒时期出现解体,一直到花粉粒成熟才逐渐解体消失。该研究为田间鉴定大葱不育系及揭示不育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田间试验表明麦拌灵(30% 甲柳·酮乳油) 对麦田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麦蚜、白粉病) 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最佳拌种量1.0mL/kg 干种子,对以上防效分别为92.98% 、68.05% 、76.80% 。  相似文献   
24.
为探索城乡融合背景下都市边缘区农村高质量发展思路,丰富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以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东兰坨村为研究对象,以2000-2020年为研究期,利用GIS技术解译遥感影像获取国土空间变化状况,并随机选取研究区171户农民进行调查访问,探究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然后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国土空间变...  相似文献   
25.
【目的】VQ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在全基因组尺度上,全面鉴定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 L. Gaertn.)VQ(FtVQ)基因家族,分析其在苦荞叶斑病原——互格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黑孢霉(Nigrospora osmanthi)侵染和防御相关激素——水杨酸(SA)、茉莉酸(JA)、乙烯(ET)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解析苦荞VQ基因家族在植物抗病防御中的功能及机理奠定基础,同时为优良基因资源发掘及抗病品种改良提供线索。【方法】基于VQ保守结构域的隐马尔可夫文件(PF05678),采用HMMER 3.0对苦荞平苦一号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搜索,鉴定VQ基因;通过DNAMAN、Map Inspect、MEGA、MEME、Ortho Finder、PLACE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基因结构、染色体分布、启动子顺式元件、蛋白质理化性质、蛋白质保守基序、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和蛋白质系统进化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苦荞叶VQ基因在病原侵染或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从苦荞基因组中鉴定...  相似文献   
26.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SC(200g/l)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于2008年6~7月在中稻上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示范,现将示范结果总结下:  相似文献   
27.
不同温度下鲇仔鱼的耐饥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志刚  常国亮  石灵  王武 《水利渔业》2007,27(2):12-13,33
对鲇仔鱼在不同温度下的耐饥饿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鲇仔鱼存在混合营养期,时间持续1~2 d;仔鱼出膜后的初次摄食时间在2~3日龄;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卵黄囊耗尽后的1~2 d,均可达100%,持续时间1~2 d;水温23、26、29、32℃时,鲇饥饿仔鱼抵达PNR的时间分别出现在脱膜后的第9.4天、第8天、第7.5天、第6.5天,自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至仔鱼全部死亡的时间为3~4d。与鲢、鳙、草鱼的仔鱼相比,鲇仔鱼的耐饥饿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28.
结缕草是一种暖季型草种,由结缕草建植的草坪,具有抗践踏、抗病虫害、耐瘠簿、韧性强的特点。结缕草建植的草坪有良好弹性,管理粗放,养护成本低,结缕草是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的优良草种之一。在天津团泊湖高尔夫球场球道草坪建植中,选择结缕草种,成功建坪应用,其经验与教训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29.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梓树果实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梓树果实为材料,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选择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自变量,总黄酮提取量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多项式拟合,采用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条件,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梓树果实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59%,料液比1∶44,提取时间39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梓树果实总黄酮提取量测定值为22.289 4 mg.g-1,最佳工艺验证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差-1.84%。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裂区设计,秸秆处理为主区,研究稻穗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规律。【结果】麦秸还田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籽粒产量,但不显著;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N2>N3>N1。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特性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对枝梗与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与T0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但同时显著减少了退化数,且退化数的降幅大于分化数,导致现存数比T0显著增加;麦秸还田对一次枝梗的形成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形成。3种氮肥水平下,N2处理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且对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T0N2处理下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最高,但T1N2处理下的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现存数最高;麦秸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上部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特别是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与退化对总颖花数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现存数与产量及每穗总粒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 枝梗与颖花的分化数和现存数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规律有差异;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枝梗和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因稻穗部位不同而异,中下部和二次枝梗受影响较大;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麦秸全量还田和适宜的氮肥水平有利于枝梗和颖花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