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篇 |
农学 | 13篇 |
基础科学 | 14篇 |
15篇 | |
综合类 | 81篇 |
农作物 | 12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43篇 |
园艺 | 16篇 |
植物保护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统计1头猪的日排泄粪尿是人的5倍,平均约为6kg。按6个月的生长周期计算,1头猪生长期间产生的粪尿达到1.08t。1个万头养殖场年排泄粪尿高达21600t这些粪尿污染物若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屯积场内,必然造成粪污漫溢,臭气熏天,蚊蝇孳生。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新的养猪观念,它是一种“以猪为本、快乐养猪”新模式的尝试。其核心是以发酵床为技术中心, 相似文献
2.
牛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程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各种偶蹄动物均易感的高度传染性动物疫病,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口蹄疫有7个血清型:A型、O型、C型、亚洲Ⅰ型、南非Ⅰ、Ⅱ、Ⅲ型,2005年,国内江苏首次发生牛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了防止牛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扩散,对易感动物紧急实施疫苗接种是必要的。但是,国内目前没有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免疫程序,为了及时通过科学试验研究出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的亚洲Ⅰ型口蹄疫疫苗免疫程序,我们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牛口蹄疫母源抗体水平及其疫苗免疫效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液相阻断ELISA(LPB-ELISA)方法对北京地区主要牛场进行口蹄疫(FMD)母源抗体、免前和免后抗体水平的调查,以探寻牛体内FMD抗体消长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从而指导北京地区FMD的免疫。结果发现母源抗体水平在5日龄前小于1:32,5日龄开始上升,高水平抗体一直维持到75日龄,90日龄开始回落;加强免疫后抗体滴度大幅度升高,抗体效价离散度降低;用FMD疫苗免疫青年牛1次,21d和51d的抗体平均值都为1:256;成年母牛的分别为1:256和1:248;育成牛的分别为1:248和1:240。说明牛FMD首免的适宜日期为90日龄;适时的加强免疫有利于牛群抵抗FMD;FMD疫苗对育成牛、青年牛和成年母牛都有理想的免疫效果,对青年牛的免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ELISA方法对单独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灭活苗组(HP组,n=3)和PCV2感染且出现病毒血症后接种PRRSV变异株灭活苗组(PCV2/HP组,n=3)不同时相血清中的PRRS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HP和PCV2/HP组血清中PCV2特异的抗体和核酸分别进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在首免后70 d HP组血清平均抗体效价极显著高于PCV2/HP组(P<0.01);首免后56、63和77 d HP组平均抗体效价明显高于PCV2/HP组。其中在首免后56和63 d HP组抗体阳性率均达67%(2/3),PCV2/HP组在相应时相抗体阳性率为0;在首免后70和77 d HP组抗体阳性率均达100%(3/3),PCV2/HP组在相应时相抗体阳性率仅为0和33%(1/3)。结果提示PCV2感染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RRSV变异株(JXA1)特异性的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5.
6.
韩磊 《养殖与饲料.饲料世界》2022,(1)
牛蓝舌病是养牛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非接触性、急性、热性传染病,患病牛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消瘦、口鼻黏膜红肿溃疡发生炎症,严重时会造成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牛蓝舌病市场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兽医临床上主要采取的是对症疗法进行治疗。牛蓝舌病的预防原则是防大于治,养殖户要根据自身养殖场的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切断中间宿主的传播和扩散途径。对于检测结果阳性的牛,要坚决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时空替代法,以子长市不同退耕年限(5、20、40 a)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不同退耕年限(5、20、40 a)撂荒地为对照样地,分析该区域刺槐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和撂荒地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出较大差异,物种多样性整体呈现出优势多数种属于少数科,弱势少数种属于多数科的变化特征,以耐旱、耐贫瘠的菊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铁杆蒿、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等)为优势种;撂荒地和刺槐林的地上生物量整体上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刺槐林草本层比撂荒地草本层具有更大的地上生产力。冗余分析表明:刺槐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全钾、全磷、粉粒和黏粒含量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与草本层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它们是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9.
对鬼针草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粗蛋白质含量为18.9%(干基),粗脂肪含量为7.8%(干基),灰分含量为3.3%;富含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为最多,分别约占干物质总量的2.56%,1.9%和1.29%,不含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和色氨酸;含有11种脂肪酸,其中以亚麻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的含量最多,分别为亚麻酸42%,亚油酸31%,棕榈酸16.5%。对鬼针草中类黄酮的测定表明,其总黄酮含量为86.7mg/g(干基)。 相似文献
10.
摸清生态系统敏感性时空演变格局,对其驱动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测是修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内容。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探究该地区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科学划分生态敏感性治理分区对于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框架,耦合空间距离指数和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构建生态敏感性指标体系,使用地理信息演变图谱和地理探测器研究黄土高原2000—2020年5个时间点生态敏感性时空格局和驱动力,最终划分生态敏感性治理分区。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土高原生态敏感性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时间上先增加后下降。2)研究期内黄土高原生态敏感性转移类型以波动稳定型为主,生态改善区面积占比最大(35.17%),变化0次和1次的面积占比62.06%,生态环境演变稳定向好。3)生态敏感性的各驱动因素中,NDVI和降水量以及两者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黄土高原生态敏感性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4)2030年低度敏感将成为黄土高原的主要敏感类型;沙地和农灌区以及黄土高塬沟壑区的中西部是生态敏感性治理的重点地区。整体来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生态治理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