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ariner转座子与小菜蛾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抗溴氰菊酯、杀虫双、杀螟丹小菜蛾种群及其敏感品系为研究对象,借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载体筛选、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实验技术,检测了小菜蛾4个品系的Mariner转座子的存在及其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抗溴氰菊酯、杀虫双、杀螟丹以及敏感品系的小菜蛾中都存在两种大约500 bp的Mariner转座子片断,初次证明在小菜蛾4个品系中均含有两种Mariner转座子,并发现一种新的转座子基因片断,但是没有发现Mariner转座子与抗性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研究结果将为利用Mariner转座子标签法在小菜蛾中分离定位基因、转化外源基因、转基因昆虫防治害虫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七星瓢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豆蚜的捕食能力。[方法]将野外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采回并在室内饲养一代后,就其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能力进行室内测定。[结果] 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以及雌雄成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模型,1、2、3、4龄幼虫捕食反应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1.121 86N/(1+0.059 92N)、Na=1.217 04N/(1+0.049 33N)、 Na=0.789 92N/〖JP2〗(1+0.008 00N)、Na=0.967 01N/(1+0.001 41N),雌、雄成虫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0.958 64N/(1+0.001 03N)、Na=0.976 20N/(1+0.001 52N),经χ2检验各虫态的捕食反应的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用七星瓢虫雌成虫进行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测定,利用Hassell模型进行拟合,所得模型方程为E=0.447 4P-0.433 7,经χ2检验雌成虫的捕食作用率实测值与理论值相符,该模型方程能很好地反映雌成虫自身密度的干扰程度。[结论] 1~4龄幼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对豆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7、24.7、98.8、685.5、642.5、927.5头。 相似文献
3.
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的捕食能力,在室内比较了用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和蚜虫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对豆蚜捕食作用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七星瓢虫种群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人工饲料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9、36.0、100.2、403.2、490.9和395.3头,蚜虫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0、28.9、102.1、476.2、472.2和396.4头。结果说明两种种群各虫态对豆蚜的最大日捕食量差异不大,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也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菜蛾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简并引物,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小菜蛾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α亚基的cDNA片段进行克隆,并对序列进行分析。测序结果显示,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包含了nAChRα亚基的3种亚型(分别命名为Pxαl,Pxα2,Pxα3)。都具有典型的α亚基的结构;2个相邻的半胱氨酸,由2个半胱氨酸之间二硫键形成包含15个氨基酸的胞外环,与烟碱和α银环蛇毒素结合有关的氨基酸残基,克隆的基因片段在氨基酸序列上和其他昆虫nAChRα亚基基因之间有高达65%-99%的同源性,表明克隆的cDNA片段是小菜蛾nAChRα亚基基因的部分序列。 相似文献
5.
为室内选育合乎标准的抗性七星瓢虫供试虫态和大量繁殖七星瓢虫进行田间释放提供依据,采用蚕豆苗培育蚕豆蚜(Aphis craccivora)饲养七星瓢的方法,对七星瓢虫室内饲养种群与野外种群从幼虫至蛹的发育历期、4龄老熟幼虫体重、蛹重、初羽化雌雄成虫体重、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几个指标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该方法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在上述几个指标上与野外种群相当.该方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饲养七星瓢虫的方法,可以为室内选育抗性七星瓢虫提供合乎标准的供试虫态,也为大量繁殖七星瓢虫进行田间释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溴氰菊酯抗性遗传的RD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初步分析了小菜蛾敏感品系及其抗杀虫双和抗溴氰菊酯近等基因系之间的遗传差异。用敏感品系基因组作驱赶扩增子,分别以抗杀虫双和抗溴氰菊酯近等基因系基因组DNA作检测扩增子,通过4轮消减杂交,在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基因组中得到2条差异片段(150bp-300bp),两轮消减杂交后,在抗溴氰菊酯近等基因系中也获得了片段(150bp-300bp)。这些结果表明,RDA技术可有效用于小菜蛾抗性分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为辣椒斜纹夜蛾的防控提供依据,采用昆虫性信息素电子测报系统监测与性信息素诱芯田间诱捕相结合,研究贵阳市、遵义市和毕节市辣椒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发生高峰期贵阳市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遵义市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下旬和7月下旬,毕节市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和8月下旬。试验区全年斜纹夜蛾诱捕量遵义市最多,为3 276头/台;贵阳市其次,为2 801头/台;毕节市最少,为1 758头/台。在遵义市采用单一性诱剂防控斜纹夜蛾效果较差,但性诱剂+药剂防控斜纹夜蛾效果较好,且能减少施药次数。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