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一、远程教学概述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它们获取想要的信息。因特网的应用使信息的获得和交流变得容易、快捷、经济,并给人们带来了广泛的交流机会。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感兴趣的内容或对象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给许多产业带来了全新的生产和服务模式,创造了新的机会,拓展了新的市场。在教育领域,因特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Distance Learning)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3.
以宜丰竹产业的发展为实例,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视角与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结合为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首先从静态角度出发,指出基于集群自身特性所带来的集群竞争优势,其长时期会形成集群"静态优势刚性",使集群竞争优势难以持续获取,及宜丰竹产业现存在的问题;引入企业的动态能力视角,及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阐明基于动态能力的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并针对宜丰竹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河北省辛集市的经济林发展很不稳定,给农民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本文首先分析了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并从分析经济波动与经济林生产中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入手,选择经济林种植的规划方法,以识别经济波动对不同规划方案造成的风险程度.然后,对辛集市主要经济林树种进行了可识别风险的种植规划,并提出了适合辛集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以研究区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计算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各区县各林地类型林业生物质资源理论资源总量和NDVI地理图层为基础(NDVI为权数),生成林业生物质资源理论量空间密度分布图层;再利用理论量地理图层计算研究区域林业生物质资源的可用量,最后进行林业生物质资源收集地点和加工地点的选址分析和优化。在选址的定性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和操作可行性,以一系列定性因素作为约束条件,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确定出候选区域;在定量分析过程中,以定位配给模型和服务区模型为基础,按照给定的选址分析步骤和优化方法,计算出各候选选址位置(候选区域的质心)的评价指标,用于评价各候选点的优先等级。最后给出了研究区域内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和林业生物质资源收集点的理论上的最优位置,以及现有加工地点和候选加工地点的服务区域。 相似文献
6.
高邮湖大银鱼、太湖新银鱼Cytb和COⅠ 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高邮湖大银鱼、太湖新银鱼野生资源状况,利用线粒体DNA Cytb和COⅠ基因序列,对高邮湖大银鱼、太湖新银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大银鱼Cytb基因序列全长1141 bp,其中多态性位点14个,共定义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71±0.031和0.00172±0.00019,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630 bp,其中多态位点5个,共定义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47±0.041和0.00202±0.00019,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太湖新银鱼Cytb基因序列全长1141 bp,其中多态性位点13个,共定义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09±0.078和0.00094±0.00027,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630 bp,其中多态位点2个,共定义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232±0.085和0.00038±0.00014,呈现低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Tajima′s D和Fu′Fs中性检验值为负值,且歧点分布曲线呈单峰型,表明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研究结果表明,应通过多种措施加强高邮湖银鱼种质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研究过水性湖泊网箱养殖草鳊鱼技术,笔者于2006年3月-2007年1月对高邮湖向阳闸外渔、世水域养殖户徐桂龙的网箱养殖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现对过水性湖泊网箱集约化养殖草鳊鱼技术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8.
高邮湖地处苏皖交界,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全湖总面积约76000 hm2。高邮湖属浅水型湖泊,为淮河入江水道,淮河水的90%要通过三河闸泄入高邮湖,然后经新民滩、邵伯湖泄入长江。历史上高邮湖水质优良,为各种鱼类、鸟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盛产青虾、河蟹、银鱼、乌鳢、鳊鱼、鲤鱼等鱼类,尤以青虾、河蟹、银鱼闻名遐迩;水生植物有芡实、菱角、荷藕、莼菜等;湖面上水岛有鸥、鹭、鹤以及野鸭等常出没于芦荡。进入90年代,由于对该湖渔业和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加之周围农田灌溉水大量排入,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