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407篇 |
免费 | 2646篇 |
国内免费 | 353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348篇 |
农学 | 2165篇 |
基础科学 | 1819篇 |
4056篇 | |
综合类 | 21135篇 |
农作物 | 2918篇 |
水产渔业 | 1925篇 |
畜牧兽医 | 6486篇 |
园艺 | 2958篇 |
植物保护 | 17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5篇 |
2023年 | 858篇 |
2022年 | 1888篇 |
2021年 | 1852篇 |
2020年 | 1756篇 |
2019年 | 1734篇 |
2018年 | 1216篇 |
2017年 | 1965篇 |
2016年 | 1341篇 |
2015年 | 2031篇 |
2014年 | 2272篇 |
2013年 | 2483篇 |
2012年 | 3734篇 |
2011年 | 3629篇 |
2010年 | 3390篇 |
2009年 | 3132篇 |
2008年 | 3174篇 |
2007年 | 2848篇 |
2006年 | 2410篇 |
2005年 | 1899篇 |
2004年 | 1217篇 |
2003年 | 750篇 |
2002年 | 804篇 |
2001年 | 768篇 |
2000年 | 660篇 |
1999年 | 238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7篇 |
1956年 | 14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藏北典型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遥感估算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2010和2011年6-9月高寒嵩草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数据和同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影像数据,建立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当雄高寒草甸的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在探讨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ices,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ices,EVI)以及地表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ter indices, LSWI)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各指数的线性或非线性(包括对数函数、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幂函数、增长曲线、指数函数)估算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 1)3个指数中EVI的模拟效果最好,NDVI次之,LSWI最差;2)所有模型中线性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EVI的线性模型为:y=174.225x,R2=0.975, P<0.001,NDVI的线性模型为:y=115.478x,R2=0.956, P<0.001;3)在预测效果方面,幂函数模型最好,线性模型次之,其平均误差分别仅为9.76%和10.8%,因此,两者都可以用于高寒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模拟。 相似文献
102.
猪雄性生殖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索猪雄性生殖干细胞(mGSCs)体外分离、培养的适宜条件,建立猪雄性生殖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对新生小猪睾丸生殖干细胞进行了体外分离和初步的培养鉴定,并利用层黏连蛋白和明胶的不同贴壁特性,比较2种差易贴壁分选方法的富集效果,并对传代后的干细胞培养1周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培养细胞是否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OCT-4。试验结果表明,层黏连蛋白更适用于猪生殖干细胞的富集、培养,细胞分选效率及增殖生长明显优于采用明胶分选的方法。培养的mGSCs拥有与小鼠mGSCs相同的形态、增殖及表达特征。鉴定结果显示,生长细胞克隆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支持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阴性;培养的生殖干细胞克隆表达转录蛋白OCT-4,而饲养层支持细胞OCT-4抗体染色则呈阴性。结果表明培养的干细胞克隆仍保持较好的干细胞活性,保持正常的自我复制和分化潜能,初步建立了生殖干细胞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3.
根据紫花苜蓿CONSTANS类似基因MsCOL1基因(登录号:DQ661682)序列,设计含有酶切位点的两对特异性引物,以紫花苜蓿cDNA为模板,分别合成用于构建干扰载体的正反义片段,将正反义片段分别插入表达载体pART27的相应位置,构建含有发夹结构的RNAi载体pART-S-A.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将pART-S-A转化到紫花苜蓿中,经PCR检测,获得了7株转基因植株.经RT-PCR检测,证明转基因植株中MsCOL1基因表达量有所下降,其中5株的表达量明显的降低.结果表明,已构建成功具有发夹结构的RNAi载体pART-S-A,它可有效的抑制紫花苜蓿MsCOL1基因. 相似文献
104.
不同稻秸基质处理对高羊茅无土草皮成坪天数及坪用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不同处理稻秸基质(处理Ⅰ:稻秸+ 猪粪便+ 秸秆腐熟剂;处理Ⅱ:稻秸+猪粪便;处理Ⅲ:稻秸+ 尿素+ 秸秆腐熟剂;处理Ⅳ:稻秸+ 尿素)和不同基质厚度(10,15,20,25 和30mm)对草皮成坪天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成坪天数影响最大的是处理Ⅰ基质,其次是基质厚度,再者是处理Ⅲ基质,其他2种基质对成坪天数的影响最小。在坪用价值为限定条件下,得出最优基质组合,其配比为处理Ⅰ 为600g,处理Ⅱ为600g,处理Ⅲ 为0g,处理Ⅳ 为600g,基质厚度为20 mm,成坪时间为36.33d,坪用价值权重值为108.61。 相似文献
105.
将鸡的 Bcl- 2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 JL V中 ,构建了重组质粒 JL VB。 0 .2μg/孔 JL VB重组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卵泡颗粒细胞 ,应用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分析了转染 Bcl- 2基因后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的生长与凋亡情况。与对照组相比 ,转染后的传代细胞分裂速度较快 (P<0 .0 1) ,凋亡比率较低 ,G2 / M S期细胞比例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这些结果表明 ,Bcl- 2基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寿命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直接的。在转染时间为 12 h、DNA量为 0 .3μg/孔的条件下 ,较好的脂质体介导用量为 1.2 μL/孔。 相似文献
106.
研究了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乔木群落及其林下植被组成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为该区域的植被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分层样方抽样法调查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乔木群落及林下植被,分析湿地公园植被组成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共调查到21科、38属、51种植物,其中乔木层共4科、6属、13种,灌木层共5科、8属、9种,草本层共14科、24属、29种;以乔木层优势树种对调查林分进行划分和命名,可分为7个植被群系,分别为旱柳群系、线叶柳群系、沙枣群系、小叶杨群系、二白杨群系、新疆杨群系和胡杨群系,每个群系中植被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7个植被群系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整体小于草本层,但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整体大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综上,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乔木群落及林下植被林分结构比较简单,树种单一,物种多样性较小,林分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7.
四种暖季型草坪草几种生理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研究了4种草坪草在土壤持续干旱胁迫下,Pro、MDA、RPP、SOD等几种生理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328杂交狗牙根、马尼拉草、假俭草、马蹄金。(2)Pro高峰期出现的早晚及峰值的高低可以较好地反映草坪草的抗旱能力。(3)MDA和RPP在胁迫前期(其长短与抗旱能力有关)上升非常缓慢,但当胁迫超过一定程度后,即大幅度增加。(4)RPP的大小可以直接衡量草坪草的抗旱能力。(5)适度的干旱锻炼能提高草坪草的SOD活性,抗旱能力较强的草种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SOD活性。 相似文献
108.
采用SDS-PAGE研究成都麻羊乳上皮黏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并以金堂黑山羊、乐至黑山羊、自贡黑山羊、藏山羊作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成都麻羊与对照山羊乳MUC1的多态性丰富,成都麻羊有7种基因型、5个等位基因优势基因为C、D、E,金堂黑山羊7种基因型、6个等位基因优势基因为B、C、D,乐至黑山羊6种基因型、6个等位基因优势基因为B、C、D,自贡黑山羊5种基因型、5个等位基因优势基因为A、C、D,藏山羊3种基因型、3个等位基因优势基因为C、D。乳MUC1的基因型、等位基因的分布品种间有差异;根据乳MUC1等位基因频率对供试山羊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成都麻羊与金堂黑山羊的遗传距离最小(D=0.2507)先聚为一类,再依次与乐至黑山羊(D=0.2831)、自贡黑山羊(D=0.3721)、藏山羊(D=0.4752)聚为一大类,结果较好的反映了成都麻羊与对照山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9.
110.
Jing YUAN Zhitao WANG Pengxiang DUAN Yousheng XIAO Hongke ZHANG Zhixiong HUANG Ruichun ZHOU Hua WEN Kexiong WANG Ding WANG 《Integrative zoology》2021,16(4):499-511
Geographic variations in the dolphin whistles could be useful in assessing association and isolation among populations. Whistle of free-ranging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Sousa chinensis) among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PRE), Leizhou Bei (LZB) and Sanniang Bay (SNB) popul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 total of 2850 whistles with legible fundamental contour were extracted and 15 acoust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Contrary to SNB, PRE and LZB had the sam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tonal type compositions with flat and sine representing the most frequent types. The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acoustic difference among populations and tonal types. All frequency parameters in SN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RE and LZB, where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observed in most of the parameters either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or within each tonal type. Canonical discriminant functions analysis showed a smaller difference between PRE and LZB than between PRE and SNB and between LZB and SNB. Compared with previous recordings, recent recordings demonstrated a consistent pattern of becoming higher in whistle frequency parameters in both LZB and SNB populations, suggesting that noise pollution in LZB and SNB increasing with time according to the acoustic niche hypothesis. Dolphin whistle's geographic variations could be shaped by the combined func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barrier function of the Qiongzhou strait and local ambient noise. Considering the isolated condition and the relatively smaller population size of the humpback dolphin in the SNB, more effective and proactive conservation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the extinction of smal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