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4篇
  免费   778篇
  国内免费   975篇
林业   1055篇
农学   677篇
基础科学   402篇
  1003篇
综合类   5802篇
农作物   995篇
水产渔业   552篇
畜牧兽医   1565篇
园艺   895篇
植物保护   501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559篇
  2021年   538篇
  2020年   501篇
  2019年   525篇
  2018年   361篇
  2017年   591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607篇
  2014年   630篇
  2013年   704篇
  2012年   998篇
  2011年   976篇
  2010年   964篇
  2009年   854篇
  2008年   840篇
  2007年   743篇
  2006年   622篇
  2005年   500篇
  2004年   312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利用东北林区云冷杉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红松林、栎树林、桦树林、杨树林、榆树林、椴树林和水胡黄林10种森林类型的1947个样地的激光雷达数据和地面实测蓄积量数据,首先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的森林蓄积量回归估计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统一形式的基础回归模型;然后利用哑变量建模方法,建立基于不同森林类型参数和相同激光雷达变量的蓄积量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建立的10种森林类型的线性蓄积量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个数在2~7之间,确定系数在0.460~0.858之间;非线性蓄积量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个数在2~4之间,确定系数在0.461~0.846之间。基于点云平均高度和平均强度建立的10种森林类型的二元蓄积量模型(研究称之为标准模型),其确定系数在0.440~0.815之间,平均预估误差在2.88%~4.42%之间,平均百分标准误差在16.76%~25.52%之间,预估精度基本达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要求。依据研究建立的10种森林类型的蓄积量模型,可以编制基于激光雷达数据的航空林分材积表,在森林资源调查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2.
抗氧化剂及壳聚糖对减轻辐照猪肉异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将茶多酚、芝麻酚、壳聚糖单独以干粉或溶液的形式与猪肉混合均匀,经辐照后低温4℃±1℃冷藏,研究抗氧化剂对辐照异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茶多酚和芝麻酚干粉对减轻猪肉辐照异味有一定的作用,但添加不匀易造成局部变色或其他附带味道;添加中高浓度茶多酚和芝麻酚溶液在贮藏前期辐照味较轻,贮藏后期出现难闻的气味,茶多酚和芝麻酚减轻异味最佳浓度为0.01%。  相似文献   
143.
荔枝蒂蛀虫对寄主植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交配前后的雌雄虫对荔枝果肉、荔枝果皮的水蒸气提取物、荔枝嫩梢和龙眼嫩梢的正已烷提取物的触角电生理活性.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的触角电生理活性随提取物种类不同和该虫的交配前后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交配前的荔枝蒂蛀虫对各提取物的反应差异不显著,而交配后荔枝皮提取物对雌虫的活性最大;荔枝皮和嫩梢的提取物体积混合比不同,触角的电生理活性也不同,以荔枝皮和荔枝嫩梢的提取物按体积比4:2混合后活性最大;在不同时间段,触角电生理活性变化明显,在23时到凌晨1时之间呈现高峰期.  相似文献   
144.
藜科植物S.L多糖抗病毒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藜科植物中提取的、具有诱导抗病毒作用的S.L多糖的作用机理做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将S.L多糖抽提液喷施烟草,探究S.L多糖诱导烟草对烟草花叶病毒(TMV)产生抗性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用S.L多糖诱导植株产生的抗性在5 d左右达到最大,5 d之后抗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在接种病毒前用S.L多糖对烟草幼苗进行喷施,然后于接种当天及接种后不同时间对各处理的同位等量叶片测定在总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图谱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各处理的总蛋白含量均有所增加,且高于对照,并都于接种后的第9 d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接种病毒初期均高于对照,但5 d后对照的酶活性超过处理,高峰较处理提前到来,且峰值略大于处理。在同工酶谱上,病毒接种后5 d,处理的酶带比对照浓且多了1条。5 d之后,二者的酶谱变得基本相同。到接种后10 d测定,结果相反,对照比处理的酶带浓。  相似文献   
145.
拟南芥VHA-c基因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技术检测VHA-c基因对高盐、水和ABA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所有的VHA-c基因都参与了V-ATPase的抗盐胁迫反应;在响应水胁迫的反应中VHA-c2、VHA-c4和VHA-c5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在ABA胁迫反应中VHA-c1,VHA-c2,VHA-c3和VHA-c4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提高,但是VHA-c1和VHA-c3基因只在早期的ABA胁迫中增加其表达量。  相似文献   
146.
氮、钾、钙为植物生长发育中必需营养元素,均能对木薯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如能协调氮、钾、钙营养均衡将有助于作物产量与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对木薯的高产优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SC9食用型木薯品种为材料,红壤∶蛭石=1∶2为供试栽培介质,设计三因素(氮、钾、钙)两水平(1为高水平,2为低水平)8处理正交试验,以盆栽形式种植100 d(快速生长期)、210 d(块根膨大期)进行氮、钾、钙配比试验,11个月后收获,分析8个处理下木薯光合速率、块根产量、全株总生物量、块根养分含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氮、钾、钙肥对木薯光合速率、总生物量、块根产量、养分含量及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在生长发育方面,高氮高钾处理在低钙配合下对叶片光合速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块根产量方面,高钾高钙处理显著提高木薯全株总生物量;低氮水平显著促进木薯块根产量;氮、钾、钙元素及互作对木薯块根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尤其高钙低氮水平对块根钾含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品质方面,低氮水平显著提高块根总糖、蛋白质含量;高钾水平能提高块根总糖含量;低钙水平能提高块根蛋白质含量。因此,木薯施肥应注重减少氮肥的投入,适当与钾、钙肥的合理配比进行施用,才能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综上所述,氮、钾或钙的缺乏或过量,以及相对不平衡,均不利于木薯的生长发育,合理配比施用才能发挥3种元素的最大功能。木薯盆栽试验最佳肥料施用量为氮0.280 g/kg、钾0.210 g/kg或0.420 g/kg、钙0.165 g/kg,该用量的食用型木薯产量相对较高,块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47.
为探究施氮对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及抗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的影响,选取甘农3号和甘农9号紫花苜蓿品种,设4个施氮处理(N1,N2,N3,N4)和对照处理(N0),评价不同施氮水平下紫花苜蓿的受害程度,测定蓟马为害后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结果表明:(1)施氮后紫花苜蓿受蓟马为害的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48.
为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贡献,筛选出适合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在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紫岭村水稻田开展了 2 年田间试验,设置水稻单作(CK)、油稻轮作(T1)、鸭稻共作(T2)和油 稻鸭模式(T3)4 个处理,分析水稻种植后不同处理土壤机械组成、容重、pH、有机质、有机碳、全氮、 碳氮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结果发现,与 CK 相比,T3 处理土壤容重、pH、碳氮比显著下降(降 幅分别为 24.63%、8.78%、23.98%),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显著提高(增幅 依次为 21.66%、21.66%、57.75%、24.64%、20.81%、26.43%);T2 处理土壤容重、pH、碳氮比显著下降(降幅依 次为 19.34%、8.78%、16.01%),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均显著增加(增幅依次为 15.19%、 15.19%、36.31%、17.02%、18.81%);T1 处理土壤容重显著下降(降幅 11.95%),土壤 pH、有机质、有机碳、 全氮、碳氮比、碱解氮显著增加(增幅依次为 3.03%、11.29%、11.29%、7.01%、4.76%、10.49%)。主成分分析 结果显示土壤肥力综合排名:T3>T2>T1>CK。因此,T3 处理更有利于改善稻田土壤各项理化指标,土壤培肥效果 最好。  相似文献   
149.
150.
利用田间径流小区试验,研究生物炭和有机肥施用对白菜地土壤地表径流氮素损失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设置常规施用化肥(CK)、生物炭配施化肥(B)、有机肥配施化肥(F)、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化肥(BF)4个处理,探究施加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团聚体以及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B与F处理较CK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B处理提高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要优于F处理,F处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要优于B处理,BF处理提高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及团聚体稳定性能力介于B、F处理之间;在整个生育期内,B、F处理均能降低氮素的径流损失,F处理降低氮素的径流损失要优于B处理,BF处理降低氮素的径流损失要优于B、F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径流液总氮与>2 mm粒径团聚体呈极显著相关(P<0.01);径流液中硝态氮的损失量与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呈显著相关(P<0.05);径流液中铵态氮的损失量与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团粒结构的提高是氮素径流损失减少的主要环境因子。在植株收获后,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有所提高,B处理显著高于F处理,BF处理位于B和F处理之间。综合考虑氮素径流损失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化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