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9篇
林业   59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37篇
  74篇
综合类   139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两个阶段的随机抽样检测,结合问卷调查,获得大连市羊群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率及感染风险因素,初步了解了当地养羊场户对布鲁氏菌病防控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行为实践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羊布鲁氏菌病场群血清流行率为8.89%(95%CI:6.14%~11.63%)。从饲养模式看,调查的6个种羊场均无布鲁氏菌病感染,而商品代饲养场和散养村羊群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率分别为13.33%(95%CI:5.64%~21.03%)和8.21%(95%CI:5.24%~11.17%),差异不显著(X~2=1.93,p=0.170.05)。从饲养品种看,不同品种羊群之间的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率差异也不显著(X~2=0.15,p=0.93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养羊场户共用种公羊""产后胎衣丢弃和喂狗""流产物喂狗""与其他养羊场户共用交通工具""近一年羊贩子进羊圈""近一年在交易市场买卖羊"等行为是羊群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风险因素,而"购入前检测布鲁氏疾病"是显著的保护性因素。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近一年在交易市场买卖羊"(OR=4.91,95%CI:1.57%~15.35%)"流产物处理不当"(OR=1.87,95%CI:1.06%~3.30%)是主要的羊群布鲁氏菌病感染风险因素。"知信行"调查结果表明,大连市养羊从业者对布鲁氏菌病的认知程度较好,说明兽医部门的宣传工作有成效。但从行为实践角度来看,仍有部分养羊场户存有侥幸心理,在日常养殖和生活中不采取降低布鲁氏菌病感染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62.
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海南省地处我国热带地区,热带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热带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一直以来备受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海南省农产品相关概念的界定,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热带农产品品牌建设进行研究,系统的分析海南省热带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拟通过对热带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来增强海南省热带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开发海南省农产品市场,确保海南省热带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3.
为研究人工组合复合菌系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效果以及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首先对天然复合菌系PLC-8进行分离纯化,随后将筛选出的5株细菌和2株真菌进行组合,构建3种简化的复合菌系,分别为F1、F2和F3。随后,设计秸秆降解试验,利用DGGE方法测定3种复合菌在分解纤维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并进行相关的理化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组合复合菌系F3分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最强,在分解木质纤维素30d内秸秆平均减重率为39.80%,半纤维素下降52.64%,纤维素下降25.8%,木质素下降6.26%。在第15天时纤维素内切酶、纤维素外切酶、滤纸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的活性已经达到整个分解过程的最高值,分别为0.09、0.08、0.09、0.07和0.11U/mL。复合菌系F3能够自我调节pH,从而改变溶液的pH从微酸性至微碱性,F3的微生物群落呈现出真菌-细菌稳定共存的状态,并且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因此,人工组合复合菌系F3是稳定、高效的木质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  相似文献   
64.
本文提出按固定水量法测定水泥稠度时,造成错误的检测结果是因为,常把第一次加水所拌制的净浆当做标准净浆,同时提出了正确做法。  相似文献   
65.
一、课题的提出我国的工厂化养鸡场,在建筑形式上沿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多采用钢混结构或钢木结构的封闭型鸡舍,这种封闭型鸡舍,无疑可按鸡群需要控制创造良好的舍内环境,对生产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设计、施工过程中技术和物质条件不够,往往达不到  相似文献   
66.
通过研究光活化杀虫活性成分 α -三联噻吩( α -T)对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觅食行为和触角识别功能的影响,探讨了光活化成分用于控制红火蚁的可行性。用Potter喷雾法将100 μg/mL的 α -T丙酮水溶液喷施于红火蚁中型工蚁体表,再经紫外(UVA)光照射30 min,在处理后5、10、15、20和30 min时,试蚁对火腿肠的识别率分别为20.00%、25.00%、38.33%、40.00% 和41.67%,对杀虫剂饵料的识别率分别为3.33%、0、0、3.33%和0,聚集率分别为17.50%、38.33%、 32.50%、45.00%和48.33%;经100 μg/mL的 α -T涂抹试蚁触角再经紫外光照处理30 min后,触角对丙酮反应的电位值为-0.177 mV,可正常行走的工蚁比率为75.00%;以100 μg/mL的 α -T涂抹试蚁触角并经紫外光照射30 min后10 h,红火蚁的死亡率为27.50%;上述结果均与 α -T黑暗处理、对照(CK)光照处理和CK黑暗处理结果差异显著。 α -T对红火蚁工蚁食物识别和探路行走能力均具有良好的光活化抑制作用,以其防治红火蚁具有良好可行性。  相似文献   
67.
施氮对高产春大豆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以高油品种黑农41为材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氮肥对春大豆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始花期施氮肥促进氮素吸收,提高氮素的积累速率,推迟氮素积累高峰期,氮素积累总量增加,促进氮素向子粒分配,提高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施氮量为0-90kg/hm2范围内,每生产100kg子粒,氮、磷(P2O5)、钾(K2O)吸收量略增,三者之间的比率稳定,约为1:0.28:0.69,再增加氮肥施用量,钾的吸收比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8.
霍妍  郑云龙 《防护林科技》2013,(1):15-17,20
以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对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人工林植物群落按生长型可以划为明显的乔木层和草本层2层群落结构类型;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排序为:蒙古栎+蒙椴植物群落(Ⅱ)>山杏+黄榆植物群落(Ⅰ)>蒙古栎植物群落(Ⅲ)>油松+山杏混交植物群落(Ⅴ)>油松纯林植物群落(Ⅳ)>油松+沙棘混交植物群落(Ⅵ)>油松疏林植物群落(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大于人工林植物群落。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区,长期以来受人为干扰较小,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发达的草本层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69.
对不同熟期类型大豆种质收获指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熟期种质之间,收获指数可以作为评价丰产性的指标之一,但不同熟期类型间没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0.
Digital intelligent recognition for the weave pattern of fabr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improve autom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extile produc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ata processing efficiency and minimiz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such as human error in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a rapid, automatic and accurate method for the surfac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the fabric weave pattern recognition is proposed. First of all, an imaging system was designed to obtain the double-faced images of fabric samples, and then the captured images were treated by projection algorithm in both warp and weft directions to generate a grid net which splits the image into massive nodes. In the following step, the nodes were preliminary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intensity of the node’s quadrilateral boundar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lor of the nodes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olor cluster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node classification, the types and color information of the adjacent nodes, together with double-faced image information, were utilized for error correction. At last, the node information acquired was encoded and expressed digitally by a basic matrix, two one-dimension matrices (row and column) and a color mapping table. Following the procedure above, the digital model of the weave pattern of the sample fabric is established.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and show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