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23篇 |
免费 | 168篇 |
国内免费 | 25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24篇 |
农学 | 270篇 |
基础科学 | 204篇 |
330篇 | |
综合类 | 1068篇 |
农作物 | 169篇 |
水产渔业 | 114篇 |
畜牧兽医 | 501篇 |
园艺 | 196篇 |
植物保护 | 1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120篇 |
2021年 | 136篇 |
2020年 | 115篇 |
2019年 | 131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128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126篇 |
2014年 | 101篇 |
2013年 | 176篇 |
2012年 | 187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208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157篇 |
2006年 | 150篇 |
2005年 | 139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醇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标记物,被广泛用于土壤及沉积物中有机物质的溯源。为探究醇类化合物对高寒草甸退化指示作用规律,采用野外调查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高寒草甸植物与土壤中醇类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物中醇种类数为2~21,碳数为4~37,不饱和醇种类数高于饱和醇。退化土壤中检出9-甲基-10-顺式十五烯-1-醇、2-亚甲基-5α-胆甾烷-3β-醇、1-三十七烷醇,而在未退化土壤中未检出。高寒草甸中植物和土壤醇的种类大小关系为退化植物退化土壤未退化植物未退化土壤,植物和土壤中相同的醇有很强的相关性(R2=0.871)。植物和土壤醇类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表明,醇类化合物可以用作标记物来指示高寒草甸退化。 相似文献
52.
不同草种草坪蒸散量及各草种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对草地早熟禾(午夜)、高羊茅(交战2号)、多年生黑麦草(百客来)、狗牙根(普通型)及结缕草(青岛结缕草)等5种常见草坪草草坪的蒸散量及各草种的抗旱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发现在土壤水分充足时,冷地型草草坪的蒸散量显著比暖地型草草坪的高(P<0.01);3种冷地型草草坪间的差异较小;狗牙根草坪的蒸散量显著比结缕草草坪的高(P<0.01)。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暖地型草的抗干旱胁迫能力明显比3种冷地型草坪草的高。黑麦草与高羊茅的耗水量大,土壤含水量变幅大,土壤水吸力值高,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水热下降快,萎蔫早,保水性比草地早熟禾的差;在开始萎蔫时高羊茅根系的吸水能力更强,说明它具有更高的抗干旱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53.
54.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wo culture media: modified synthetic oviductal fluid (mSOF) and G1.2/G2.2, on the developmental competence of bovine somatic cell–cloned embryos. Cloned embryos were produced by transferring adult skin fibroblasts into enucleated MII oocytes. After activation, the reconstructed embryos were randomly allotted to either mSOF or G1.2/G2.2 for culture (the embryos were transferred from G1.2 to G2.2 on days 3 of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competence of cloned embryos in these two culture systems was compared in terms of cleavage rate, blastocyst formation rate and apoptosis cell number in day 7 blastocyts. To investigate the in vivo developmental competence of cloned embryos in the two culture systems, a total of 87 and 104 blastocysts derived from mSOF and G1.2/G2.2 medium groups were transferred individually to recipient Angus cows, respectively.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erms of cleavage rate, day 7 blastocyst rate and blastocyst cell number between these two culture systems. However, the day 6 blastocyst form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1.2/G2.2 than that in mSOF. In addition, blastocysts cultured in mSOF have a higher percentage of apoptotic blastomeres compared to those in G1.2/G2.2 (8.5 ± 1.2 vs 16.8 ± 1.5, p < 0.05). Although difference in pregnancy rate was not observed 40 days after embryo transfer, significantly higher pregnancy rate was observed in G1.2/G2.2 group after 90 days of embryo transfer (12.4% vs 37.5%, p < 0.05). Moreover, calving rat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G1.2/G2.2 group compared to mSOF group (27.9% vs 6.7%, p < 0.05). In 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G1.2/G2.2 can improve developmental competence of bovine SCNT embryo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culture of bovine SCNT embryos than mSOF medium. 相似文献
55.
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1型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1,DHV-1)和新型鸭病毒性肝炎(new type duck hepatitis virus,N-DHV)全基因序列,在非同源区域设计一对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特异性引物P1/P2,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细胞毒、流感病毒等鸭常见病病原进行RT-PCR扩增.结果表明引物特异性良好,引物P1/P2仅能特异性扩增出N-DHV的638bp基因片段;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N-DHV RNA最低检出量为21 pg.同时对临床样品的检测中发现DHV-1和N-DHV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该方法的建立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尤其是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鉴定及快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6.
57.
发酵法是中药炮制的传统方法,具有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增强或产生新的疗效、降低毒性、调整肠道菌群等作用。现代中药发酵技术克服了传统中药发酵技术的菌种驳杂、温度和湿度不可控等缺点,发展出了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和双向固体发酵的现代工艺技术。近年来国家推行饲料禁抗,微生物发酵中药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在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养殖业中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在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但目前发酵中药仍存在发酵机理不明确、物质基础的改变相对未知、发酵菌种较为单一、缺少一定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作者重点介绍了发酵中药的优势并比较了各种发酵技术的优点和缺点,对发酵中药在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发酵中药的发展潜力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案及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微生物发酵中药的深入研究及其在畜禽、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58.
伊氏锥虫HGPRT缺陷株驯化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获得伊氏锥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缺陷株,用不同浓度的8-氮鸟嘌呤(8-AG)和8-AG加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对伊氏锥虫体外培养株进行了为期60~101d诱导驯化。结果,以每毫升含8-AG40μg的培养液培养驯化,再配合紫外线照射,以及以每毫升含8-AG60μg的培养液培养驯化,均获得了伊氏锥虫HGPRT缺陷株。试验表明,培养虫体经过2~3个死亡期后逐步进入适应期,虫数升高到(1.5~2.5)×106/mL,饲养细胞通常于2~5d变黑、崩解,应适时更换。培养驯化的13株克隆虫株,经6-巯基鸟嘌呤(6-TG)抗性测定,10株存活。克隆株在3倍量氨基喋呤的HAT选择性培养液中死亡。生物学试验表明,HGPRT缺陷株在无HT的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对小鼠致病力有下隆的趋势,虫血症和小鼠死亡时间比对照组延长1倍多。抗体凝集试验表明,HGPRT缺陷株未发生抗原变异现象。超微结构显示,HGPRT缺陷株的动基体、核和核仁比对照组明显增大,核膜电子密度区也明显增宽。 相似文献
59.
同一克隆两个不同变异体的伊氏锥虫在兔体内抗原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伊氏锥虫在兔体内感染后期抗原变异的情况及较同一克隆不同变异体锥虫在兔体内抗原变异情况,用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ShTat1.2感染兔,在兔体30天中每隔3天及感染后51、54、57天(兔58天死亡)分离兔血中锥虫并克隆,获得13个克隆锥虫群体,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ABC酶标记试验鉴定为10个抗原性互不相同的抗原变异体(Variable Antigen Type,VAT),其中早期(感染锥虫3 相似文献
60.
犬Ⅱ型腺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一只3月龄病犬中分离出一株犬腺病毒(CAV),暂定名为YCA18。从一系列形态学、生理化学、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实验证明这是一株Ⅱ型犬腺病毒自然弱毒。此毒株能在犬、猪肾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系上生长,能产生腺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细胞病变,细胞肿胀,变圆和呈“葡萄串样”。在细胞核内可见病毒粒子及其前本的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呈20面体立体对称,表面有排列整齐的壳粒;能抵抗乙醚的处理,在PH3及50℃温度中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