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9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林业   287篇
农学   180篇
基础科学   148篇
  288篇
综合类   1555篇
农作物   311篇
水产渔业   162篇
畜牧兽医   408篇
园艺   195篇
植物保护   126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是优质牧草之一,随着粮-经-草三元结构到粮-经-畜-草四元结构发展模式的扩大,国内对苜蓿的需求量日渐增大。为了向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提出了适宜我国国情的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对国内外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现状进行了概述,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我国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包含苜蓿种子工程、土地整理、播种、田间管理、刈割收获、储藏运输和草产品加工7种机械化生产技术工艺,30多个具体的机械化生产环节。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但与国外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生产环节发展不均衡,机械化生产技术存在短板,产业化程度低,基础性研究落后,生产工艺与机械化生产技术联动性差,以及生产装备适用性与可靠性低等问题。构建完整的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苜蓿机械化生产体系,加强土壤-苜蓿-机具相互作用关系理论技术体系研究,实现苜蓿生产机械集成化、智能化,将是我国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52.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质联用法对茗科1号等1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的萎凋在制品及其成品茶(简称花香白茶)进行了香气成分检测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花香白茶与传统白茶存在迥然不同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各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的花香白茶及其在制品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度;随着鲜叶萎凋减重率的增加,其香气组成在主成分分析二维得分视图中的模式分布渐趋离散,并发生群体定向逐步偏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花香白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与采制原料的品种特性密切相关。鲜叶萎凋减重率30%~60%为影响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并以萎凋后期(减重率≥45%)对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乌龙茶品种试样中可检出的136种香气成分显著富集于3种变化趋势模型,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可视为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工艺耦合调控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53.
 利用In-Fusion技术将酶切位点不匹配、目的基因内部含载体酶切位点的CRY  ⅢA 基因和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相连接,分别成功构建了组成型启动子CaMV35S和马铃薯茎叶特异表达启动子ST-LS1驱动的CRY  ⅢA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冻融法将2个重组质粒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马铃薯栽培品种陇薯3号和甘农薯2号获得了转化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和PCR 测,共有10株阳性植株CRY  ⅢA 基因成功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经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表明,CRY  ⅢA 基因在CaMV35S驱动的CRY  ⅢA 转基因植株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在叶中表达量较高,茎和根次之;在马铃薯茎叶特异表达启动子ST-LS1驱动的CRY  ⅢA 转基因植株中,在根中未见表达,仅在茎、叶中表达,且在叶中表达量较高。  相似文献   
954.
摘要:该文通过水质理化因子监测、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检测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系统解析过硫酸氢钾(PMS)干预下对虾养殖池塘水体环境指标和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施用0.2 g/L PMS对对虾养殖水体中低含量氨氮也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泼洒PMS 24h和72h后的水温、溶解氧、pH、盐度、亚硝酸盐无显著差异。PMS泼洒后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分别由3.13×106 CFU/g和1.98×106 CFU/g降低至4.30×105 CFU/g和1.09×105 CFU/g,弧菌占比由63.36%降低至25.35%;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分别由2.70×104 CFU/mL和6.00×103 CFU/m降低至8.50×103 CFU/mL和1.20×103 CFU/mL,弧菌占比由22.22%降低至14.11%,PMS可显著降低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弧菌占比。对水体菌群结构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门和变形菌门为主要优势菌门,泼洒PMS前后(PB1/PA1),腈基降解菌科、PeM15、DS001、Llumatobacteraceae、微杆菌科、红细菌科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巴纽尔斯菌科、腐螺菌科、Stappiaceae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对比泼洒PMS前后3天的变化趋势表明,泼洒PMS后池塘优势菌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且菌群结构PCoA指数偏离度较低。相关研究结果为评判PMS在水产养殖中的防控作用及其科学使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55.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了田旋花不同组织、不同叶龄的EPSPS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草甘膦对EPSP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旋花EPSPS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量差异显著,在叶的表达量高于茎和根;该基因在9叶期的表达量最高,是3叶期的1.5倍;在草甘膦处理后,田旋花EPSPS基因的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在处理后24h达最大值。随草甘膦剂量增加,该基因的表达量升高。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解析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6.
不同规格及不同盐度下毛蚶稚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毛蚶稚贝不同规格及不同盐度下的呼吸和排氨率。结果表明,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当盐度达到30后开始下降。排氨率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在盐度27后开始下降。同时,O∶N值也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盐度30后开始下降。而中等规格(2·41±0·20mm)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要高于其余两种规格稚贝,使得规格和耗氧率及排氨率并不形成完全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57.
采用80%乙醇和蒸馏水对毛子草进行提取,乙醇提取物加水分配后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相应的提取物和水层部分。水提部分经醇沉、干燥后得到毛子草粗多糖。再采用Fe3+还原能力、水杨酸法和二苯代苦味基肼自由基(DPPH.)法,比较毛子草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以上提取物均对Fe3+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还原力最强,但弱于对照品Vc;除粗多糖、水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有较弱的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外,其余各提取物基本都没有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毛子草各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以乙酸乙酯提取物清除能力为最强,但各提取物的清除能力均较Vc稍弱。说明毛子草各提取物都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尤其是抗DPPH的活性最佳。  相似文献   
958.
绣球菌的诱变育种和深层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绣球菌301、302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以生长速度为指标进行初筛.再通过深层发酵进行复筛。综合分析菌丝体的生长量和胞内外多糖的产量.选出301—3、302—2为优选菌株。研究不同碳、氮源对诱变株301—3菌丝体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认为淀粉、麦芽糖是较为合适的碳源:玉米粉和麸皮是较为合适的氮源。对碳氮源正变试验.确定最佳的培养基组成为:淀粉2.0%、麦芽糖0.4%、玉米粉0.6%、麸皮0.6%。  相似文献   
959.
CD28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required for effective activation of resting T cells in human and mouse.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porcine CD28 (pCD28) until now.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full-length cDNA of CD28 from the miniature?pig. The open reading frame (ORF) sequence of pCD28 gene was organized into four exons, which were predicted to be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signal sequence, immunoglobulin variable-like (IgV) domain, transmembrane domain and cytoplasmic tail, respectively. We also identified the putative ligand binding site of CD28 within the IgV domain and the consensus motifs (one "YMNM" motif and two proline-rich motifs) within the cytoplasmic domain. Porcine CD28 was confirmed to be expressed on the cell membrane as indicated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 The putative promoter region of pCD28 was also cloned by the modified nested PCR and the cloned region could successfully drive the expression of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 (YFP) expression in porcin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The present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 of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D28 in porcine. Our work provided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D28 in porcine.  相似文献   
960.
不同类型茶园土壤有机碳、氮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夷山5种主要的茶园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碳、氮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同一土壤类型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储量均存在很大差异。5种土壤类型茶园0~20cm土层有机碳、氮含量和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20~40、40~60和60~80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说明茶园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表聚作用明显。5种土壤类型茶园同一土层有机碳、氮含量大小为:高山草甸土〉黄壤〉紫色土〉潮砂土〉红壤;0~8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大小为高山草甸土(253.29t·hm-2)〉紫色土(134.17t·hm-2)〉黄壤(132.44t·hm-2)〉潮砂土(102.95t·hm-2)〉红壤(46.28t·hm-2);土壤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相似。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有机碳与全氮、C/N、孔隙度比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氮与土壤水分、pH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