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81篇
  免费   1112篇
  国内免费   1677篇
林业   1344篇
农学   1216篇
基础科学   1063篇
  1959篇
综合类   8280篇
农作物   1242篇
水产渔业   717篇
畜牧兽医   2727篇
园艺   1197篇
植物保护   825篇
  2024年   133篇
  2023年   346篇
  2022年   767篇
  2021年   874篇
  2020年   820篇
  2019年   733篇
  2018年   516篇
  2017年   871篇
  2016年   531篇
  2015年   950篇
  2014年   940篇
  2013年   1050篇
  2012年   1415篇
  2011年   1481篇
  2010年   1426篇
  2009年   1289篇
  2008年   1298篇
  2007年   1158篇
  2006年   1015篇
  2005年   850篇
  2004年   469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叶绿素荧光技术是探知植物生理状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理想方法.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可以利用夫琅和费暗线原理进行提取.阐述了夫琅和费暗线探测自然光条件下光合作用荧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波长760nm叶绿素荧光探测仪的光学系统、仪器硬件组成及其各部分功能、仪器的软件设计.通过与ASD地物光谱仪器的对比试验表明,研制的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测量的数据与地物光谱仪测量的数据相关系数都大于0.9.基于夫琅和费暗线原理的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探测仪器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实时测量作物冠层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的方法和仪器.  相似文献   
312.
石新733小麦的水分生理特点及节水灌溉效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石新733是一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为探明其是否适用于节水高产栽培,于2003—2004和2004—2005年度进行了节水灌溉对其水分生理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石新733的叶片渗透调节能力比邯麦9、石麦9和衡7228的平均值高71.6%,叶水势比衡7228约高0.1 MPa。石新733的离体叶片失水速率较高;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与石麦9和邯麦9接近,均高于衡7228;胞间CO2浓度和蒸腾效率品种间没有明显差别。与灌5水处理相比,灌2水处理的叶水势和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均相近而灌浆盛期的光合功能和蒸腾效率较高。石新733的产量高于其他3个品种,其中,不灌水和灌2水处理分别比其他3个品种平均产量增加11.3%和7.0%。全生育期只灌拔节和抽穗开花期2水的节水处理比灌4水的常规灌溉处理增产5.6%,说明该品种可在节水高产栽培上应用。  相似文献   
313.
姚祥坦  赵建平  徐素琴 《种子》2008,27(2):15-17
利用正交设计对影响油菜小孢子培养的基因型、低温预处理时间、取材时期及小孢子发育时期(用花蕾花瓣花药比表示)等供体材料条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对小孢子培养成胚率影响最大的为基因型,其次依次为小孢子发育时期,取材时期和低温预处理时间。最佳处理以51039为材料,开花前5天取样并于4℃低温预处理2d,取花瓣花药比为0.5至1的花蕾培养成胚率最高,达10.33枚/蕾。  相似文献   
314.
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土壤入渗特性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作用和抗侵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模拟土壤侵蚀过程的基本输入变量,受制于许多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综述了影响土壤入渗特性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土壤理化性质、下垫面性质、降雨强度、水质及水温等。并提出了今后应该加强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315.
为探究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对气候的反应和生态适应性,用2006年和2007年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29点次的田间种植试验资料,将粒重解析为谷粒长、宽、厚和比重4个因子,组建了谷粒面积(S)、厚度(H)和比重(ρ)的环境预测模型。相关分析表明,谷粒面积S的影响期在颖花分化期(III~IV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VI~VII期),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有利于谷粒长度和宽度发育的日平均气温( )为27~29℃,最高气温(Tmax) 34℃,最低气温(Tmin) 24℃。谷粒厚度H与抽穗后1~30 d的Tmax呈二次曲线关系,与 呈负相关。谷粒比重ρ与日照时数(SH)呈正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10 d;与Tmax呈负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30 d。有利于增加ρ的气象指标是SH达到8 h,Tmax低于30℃。用1951—2002年的气候资料模拟计算了95个地区的两优培九千粒重,按7个水稻生态区归纳,平均值变化在25.93~28.01 g之间。千粒重的区域分布明显随纬度而递增,由于地形影响,在湘、赣、粤北地区还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影响。晚季稻的千粒重则比早季稻高1.39 g。幼穗分化期的温度和灌浆结实期的温度、日照时数是造成两优培九粒重区域和季节特征的主要生态原因。  相似文献   
316.
应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小麦叶片中分离出一个条锈菌诱导的编码MBF1基因的cDNA序列,暂被命名为TaMBF1a。TaMBF1a包含一个完整的42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2个氨基酸,具有MBF1保守结构域;小麦TaMBF1a氨基酸序列与水稻OsMBF1相似性达92%,与拟南芥AtMBF1a相似性达80%。TaMBF1a编码的蛋白可能是核蛋白,且该基因在小麦根、茎、叶组织中表达量基本一致。在小麦与条锈菌的亲和、非亲和互作中,TaMBF1a基因均受条锈菌诱导高水平表达,且非亲和组合表达量高于亲和组合。外源植物激素水杨酸、乙烯、脱落酸也可诱导该基因快速上调表达,表明TaMBF1a可能通过水杨酸、乙烯等信号途径参与小麦对条锈菌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317.
不同施硼措施对云烟87生长和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硼措施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施(P0)或不施硼肥(CK)处理相比,叶面喷施对促进烤烟生长,增加烟叶产量,提高烟叶质量有更显著的作用,且叶面整株喷硼(P4)的烟株其产值分别比基施硼肥,喷施上部叶(P1)、喷施中部叶(P2)、喷施下部叶处理(P3)高12.4%、56.1%、37.3%、48.1%。叶面喷硼处理对中部叶糖含量、钾含量以及烟碱含量的调控有积极的作用,整株叶面喷施硼肥处理的烟叶烟碱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318.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加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密度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是QTL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的基础。以小麦品种“京花1号/小白冬麦”的双单倍体(DH)群体和“农大015/复壮30”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作图群体,选用在DH群体双亲间的339个多态性标记和在RIL群体双亲间的343个多态性标记分析作图群体各个株系的基因型,对本中心近年开发的SCAR、EST-SSR标记以及他人开发的SSR、EST-SSR标记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并利用连锁分析软件Joinmap 4.0将2个作图群体的结果整合,最终构建了10个连锁群,将217个SSR、EST-SSR和SCAR位点定位在9条染色体上,进一步提高了小麦遗传图谱的密度。  相似文献   
319.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 以标杂A1、石杂2号为材料, 研究了超高产(3 500 kg hm-2以上)杂交棉冠层的叶面积配置、叶倾角和光分布等冠层特性的变化及与群体光合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 超高产条件下杂交棉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 群体叶面积配置与光分布较均匀, 花铃期冠层中部有较好的透光性, 吐絮期底部漏光损失较小, 整个冠层仍保持较高的光吸收率。超高产杂交棉不仅群体光合速率峰值高, 而且高值持续时间长, 生育后期非叶器官仍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特别是茎的光合贡献率为常规高产棉花的1.6~4.9倍, 这是杂交棉在生育后期能保证群体光合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超高产杂交棉的棉铃干物质空间分布与叶分布、光分布和冠层光合分布的比例吻合程度较高, 保证了光能的有效利用, 促进同化物及时向棉铃转运, 有利于挖掘杂交棉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20.
大豆种子活力与贮藏蛋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不同基因型的6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通过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蛋白(主要是球蛋白)的含量变化及降解规律,探讨大豆种子活力的生化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大豆种子大小和贮藏蛋白含量与种子活力相关均不显著。而不同基因型的不同活力水平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高活力种子的贮藏蛋白利用效率远高于低活力种子,且随着萌发天数的增加,高活力种子贮藏蛋白7S组分的降解远快于低活力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