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1篇
  免费   488篇
  国内免费   652篇
林业   492篇
农学   361篇
基础科学   328篇
  733篇
综合类   3758篇
农作物   536篇
水产渔业   344篇
畜牧兽医   1290篇
园艺   516篇
植物保护   263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337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282篇
  2019年   311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406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652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521篇
  2008年   540篇
  2007年   508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翘嘴鳜养殖与野生群体及其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个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的微卫星标记,对收集的湖北、广东翘嘴鳜养殖与长江野生3个群体及其家系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筛选的5个微卫星位点具有高度可提供信息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5,三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关系为:湖北养殖群体(BF)长江野生群体(WBF)广东养殖群体(DF),不同家系的期望杂合度在0.4~0.7之间,家系间的遗传分化显著。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家系群体内的变异(83.33%)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可见,湖北养殖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备进一步繁育筛选优良群体的潜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翘嘴鳜家系育种过程中的亲子鉴定。  相似文献   
132.
通过比较冰晶、内源蛋白酶以及氧化对冻藏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品质的影响,确定冻藏暗纹东方鲀品质劣化的关键因素。实验通过液氮浸渍快速冻结抑制鱼肉组织中冰晶增长、碘乙酸浸泡前处理抑制鱼肉内源蛋白酶活性、复合抗氧化剂浸泡前处理抑制蛋白/脂质氧化作用的设计,区分冰晶、内源蛋白酶和氧化3种因素对冻藏鱼肉品质的影响;并以硬度、解冻流失率、蒸煮损失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K值、Ca2+-ATPase活性、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和肌纤维长度作为鱼肉品质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冻结过程中控制冰晶增长对暗纹东方鲀冻藏品质的改善作用最大,冻藏24周后,速冻组的硬度比内源蛋白酶抑制组和氧化抑制组分别提高了26.8%和20.5%,解冻流失率分别降低了44.2%和44.8%,且该处理组TVB-N、K值和Ca2+-ATPase活性变化更慢,24周后分别为10.5 mg/100 g、6.8%和1.43 μmol Pi/mg/10 min。综合各项指标发现,冰晶、内源蛋白酶和氧化对冻藏暗纹东方鲀品质劣化均有影响;其中,冰晶作用是导致暗纹东方鲀在冻藏过程中品质下降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内源蛋白酶和氧化对冻藏暗纹东方鲀品质的影响次之,且二者对品质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3.
3种蛋白水平饲料对克氏螯虾生长和虾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40%、33%、27%3种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和纯菜粕(对照组)分别投喂克氏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98 d,研究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对克氏螯虾生长和肉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克氏螯虾增重以27%组最高,其次是40%组、33%组,对照组最低;克氏螯虾体长增长以27%蛋白组最高,其次是33%、40%组,对照组最低;饲料系数以33%组最低,其次是27%组、40%组,对照组最高。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蛋白质效率呈下降的趋势。27%组出肉率、虾黄率含量最高;滴水损失40%组显著高于27%组(P<0.05);蒸煮损失27%组(P<0.01)、33%组(P<0.05)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蛋白水平组间的虾肉水分含量、肉样pH值(pH1和pH2)、熟肉率、嫩度没有显著差异。试验表明克氏螯虾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以27%和33%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34.
养殖自污染因子对虾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甲壳动物人工养殖迅速发展,对虾养殖己迈入集约化的新时期,但养殖病害趋于增多和频繁爆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5.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幼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海水(温度20 ℃,盐度25)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昼夜变化范围为0.52~0.67 mg/(g·h),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范围为0.062~0.071 mg/(g·h).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受昼夜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代谢高峰出现在早8∶ 00.温度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16~28 ℃,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8℃时达到最高值,但在32 ℃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6.
A total of 360 Nile tilapia at an average initial body weight of 3.9 g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four treatments, each of which had three replicates of 30 fish per tank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u2+‐exchanged montmorillonite (Cu‐MMT) on intestinal microflora, digestibility and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 The dietary treatments were: (i) basal diet, (ii) basal diet + 1.5 g kg?1 MMT; (iii) basal diet + 30 mg kg?1 copper as CuSO4 (equivalent to the copper in the Cu‐MMT treatment group), or (iv) basal diet + 1.5 g kg?1 Cu‐MM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pplementation with Cu‐MM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growth performance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nd fish fed with Cu‐MMT had higher growth performance than those fed with MMT or CuSO4. Supplementation with Cu‐MMT reduced (P < 0.05) the total intestinal aerobic bacterial counts and affected the composition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with Aeromonas, Vibrio, Pseudomonas, Flavobacterium, Acinetobacter, Alcaligence, Enterobacteriaceae decreasing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ddition of MMT improved (P < 0.05)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dry matter and crude protein, and the activities of intestinal amylase, lip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ddition of Cu‐MMT improved (P < 0.05)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ies of dry matter, crude protein, ether extract, and crude ash, and the activities of total protease, amylase, lip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While supplementation with CuSO4 had no (P > 0.05) effect on intestinal microflora, digestibility, and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MMT exhibit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 vivo resulting in a positive effect on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 and then promoted the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dietary nutrition.  相似文献   
137.
为从蛋白质水平解释竹叶抗氧化物浸泡-乳清分离蛋白涂膜对富硒虹鳟的保鲜机理,实验将鲜活富硒虹鳟去除头、内脏和表皮,切块后浸泡在1.0%的竹叶抗氧化物(AOB)溶液中(去离子水作为对照),再进行乳清分离蛋白(WPI)溶液涂膜,25℃下鼓风吹干表面水分后置于4℃冰箱中贮藏1、4、7、10和13 d。测定鱼肉中肌原纤维蛋白和TCA-可溶性肽的含量、蛋白质的分子内价键,以及肌原纤维蛋白的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和二级结构,分析涂膜对冷藏富硒虹鳟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冷藏期间,WPI组的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和二级结构中β-折叠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冷藏1~7 d,WPI组的TCA-可溶性肽和二硫键含量以及表面疏水性指数(H0)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巯基含量呈相反趋势,但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这些差异逐渐减弱。冷藏13 d时,WPI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个实验组中,1.0%AOB+WPI组的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氢键、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的含量在冷藏期间最高,H0、TCA-可溶性肽、二硫键和二级结构中β-转角含量最低。WPI在鱼块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可...  相似文献   
138.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止培养法对多刺裸腹溞进行培养实验,研究在以酵母和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添加不同浓度光合细菌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菌液浓度为48×108cell/ml)添加量为1 mg/L(组2)、2mg/L(组3)、64 mg/L(组8)、130 mg/L(组9)和260 mg/L(组10)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与空白对照(组1)相比均无差异(P>0.05);光合细菌添加量分别为4 mg/L(组4)和8 mg/L(组5)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较明显(P<0.05),其对多刺裸腹溞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16 mg/L(组6)和32 mg/L(组7)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1.54倍和1.40倍,差异十分显著(P<0.05);而当添加量过高,在520~800 mg/L(组11~组14)浓度范围内,实验组中多刺裸腹生殖量呈现急剧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设计范围内,浓度等于或高于900 mg/L(组15)时,幼溞在12 d后仍没有达到性成熟,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的繁殖明显起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显示,在以酵母与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16~32 mg/L的光合细菌添加量最为适宜,该浓度范围的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的生长繁殖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39.
为进一步了解氨氮对团头鲂幼鱼的毒性毒理影响,以体质量为(14.27±0.01)g的团头鲂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氨氮胁迫对其鳃、肝、肾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首先进行96h的氨氮胁迫,得出96h LC50,在此基础上,设置对照组(0.472 mg/L)和实验组(25 mg/L)两个氨氮浓度处理组,进行0、6、12、24、48h的氨氮胁迫,取样后剩余团头鲂幼鱼移入曝气自来水进行96h的毒后恢复实验。结果表明:96h LC50为56.492 mg/L;三种组织观察表明,氨氮胁迫6h,鳃丝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组织增生;肝细胞肿胀,细胞核肿大,肝细胞空泡化;肾小球萎缩,肾小囊腔膨大,肾小管管腔缩小;胁迫12h,泌氯细胞增生,呼吸上皮细胞出现部分脱落;肝细胞水样变性、血窦扩张、细胞轮廓模糊,形成点状病灶;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水样变性、浊肿;胁迫24h,鳃小片融合、变短,呼吸上皮细胞大面积脱落;肝细胞水样变性、血窦扩张严重,形成局部病灶;肾组织淋巴细胞浸润严重,充血,肾小球坏死,肾小管坏死;胁迫48h,鳃小片卷曲,上皮细胞部分脱落;肝细胞部分溶解、血窦扩张,形成点状病灶;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球坏死;96h恢复后,泌氯细胞和上皮组织增生严重;肝组织大面积细胞核肿大,血窦扩张;肾组织淋巴细胞浸润严重,肾小管坏死,肾小球坏死。实验表明,不同的器官之间病症的损伤程度是不同的,肝组织的损伤最严重,然后依次是鳃和肾。随着胁迫时间延长,鳃、肝和肾组织受到的损害增加,同时鱼体也产生防御反应,但96h的恢复期不足以让团头鲂幼鱼在胁迫中完全恢复,而恢复能力最差的是肾组织。  相似文献   
140.
糖萜素对中华鳖的生长性能及其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明松  鲍方印  崔峰  王松  桑宏庆  康健 《水利渔业》2006,26(6):104-105,113
选取相同生长阶段、体重均匀的中华鳖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2个平行,每个平行6只。糖萜素的添加量为每公斤饲料0、0.4、0.8、1.2、1.6、2.0 g。结果表明:试验2组中华鳖日增重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对照组日增重最小,饲料系数最高。试验5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5组中华鳖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糖萜素能促进中华鳖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可以显著(P<0.05)降低中华鳖血清中尿素氮、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含量,提高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