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3篇
  免费   486篇
  国内免费   581篇
林业   649篇
农学   402篇
基础科学   289篇
  659篇
综合类   3595篇
农作物   395篇
水产渔业   346篇
畜牧兽医   1346篇
园艺   503篇
植物保护   326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373篇
  2021年   354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374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352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652篇
  2011年   621篇
  2010年   582篇
  2009年   552篇
  2008年   565篇
  2007年   493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64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7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损伤和未损伤冷蒿释放的挥发物对苜蓿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损伤和未损伤冷蒿释放的挥发物对7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均有抑制作用,损伤处理与未损伤冷蒿挥发物处理相比,种子发芽率降低了5.6%~15.0%;挥发物对7个紫花苜蓿品种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未损伤冷蒿释放的挥发物使7个紫花苜蓿品种根生长降低了10.4%~22.8%,芽生长降低了12.7%~30.4%,幼苗鲜质量降低了11.2%~16.8%;损伤冷蒿挥发物抑制作用较未损伤冷蒿挥发物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992.
栗蚕蛹体液的一些免疫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栗蚕体内免疫机制,研究了栗蚕蛹体液免疫反应的某些特性。栗蚕蛹经细菌、真菌以及生理盐水诱导后,其体液对大肠杆菌(E.coli)、枯草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及柞蚕链球菌(T.streptoc-occus)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作用。大肠杆菌诱导6 h后,栗蚕蛹体液中出现抗菌活性物质,诱导后4 d,体液的抗菌活性达到高峰值,11 d后活性消失。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诱导后的栗蚕蛹血淋巴中有新蛋白产生,推测可能与其产生新的抗菌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93.
长期高温对商品肉鸡和地方品种鸡肉质及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体质量相近、健康的5周龄AA肉公鸡和北京油鸡公鸡各108只,评价持续高温对其胸肌肉质性状及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34℃持续高温,自由采食(试验组,34AL);21℃适温,自由采食(适温对照组,21AL);21℃适温,采食量与34AL组相同(采食配对组,21PF).每个品种的鸡随机分在3个处理中,分别在3个人工环境控制舱中饲养,试验至8周龄结束.结果表明:在34℃环境温度下饲养3周后,AA肉鸡胸肌L*值和滴水损失增加(P<0.05),肌苷酸含量降低(P<0.01),肌内脂肪含量明显升高(P<0.01);热暴露北京油鸡胸肌肉质性状(除pHu外)及肌内脂肪、肌苷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指出,持续34℃高温使AA肉鸡胸肌肉质有一定程度下降;而北京油鸡对高温的适应性较强,肌纤维对高温不敏感.  相似文献   
994.
河道整治工程中灌草植物应用研究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道边坡结构的破坏, 加剧了河坡生态环境恶化。采用生物护坡,尤其是栽植灌木和草本,可明显改善边坡的水土保持能力。植物发达的根系通过锚固作用和加筋作用有效地提高坡面的稳定性。种植植物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边坡的生态功能,增加其抗侵蚀能力。灌木和草本是用于护坡的主要植物,现阶段用于护坡的灌草大多是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植物种。不同土壤、气候条件及不同地区和地域适宜种植的灌草植物不同,因此采用种植灌草护坡应根据当地环境条件选择适宜植物,否则很难成功。分析阐述了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护坡机理,并总结了在河道整治工程中主要使用的部分灌草种。最后列举了一些适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环境的护坡灌草,以期为护坡工程中灌草植物的选用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95.
奶牛全混合日粮添加过瘤胃脂肪饲养效果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能够有效降低奶牛产后负平衡效果.[方法]本试验选用围产期(产前3~4周)健康的奶牛48头,按照年龄、体重、胎次、体况评分、预产期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参考上胎产奶量或母亲产奶量等指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组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300 g/头·日,试验期145 d.[结果]表明:试验组日产奶量提高1.96 kg,产后初次配种间隔缩短8.86 d,差异极显著(P<0.01);对奶牛体况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头胎牛的体况改善明显.[结论]在奶牛全混合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可提高奶牛产奶量、繁殖性能,改善体况.  相似文献   
996.
采用RT-PCR技术对2001~2007年分离自山东地区10株(ShanDong-3、SD-JN、SD-ZQ、SD1、SD2、SD3、SD4、SD5、SD6和SD7)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进行ORF5、ORF6和ORF7基因的扩增、克隆和测序,与已知序列的毒株的相应片段进行同源性分析比较,并对其分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10株病毒仍属北美洲型,其中2001~2002年分离的SD1株、SD2株和2006年分离的SD6株核苷酸序列之间的ORF5、ORF6、ORF7同源性分别为99.2%,99.8%,100%,均与北美洲原型代表株(VR-2332株)和疫苗毒MLVRe-spPRRS Repro USA遗传距离较近,同属一大分支;2006~2007年分离的PRRSV ShanDong-3、SD-JN、SD-ZQ、SD3,SD4,SD5,SD7分离株ORF5、ORF6、ORF7同源性分别为97.8%~100%,99.4%~99.8%,99.2%~99.7%,均与国内96年Ch-1a和2002年HB-1株及2006年分离鉴定的国内高致病性分离株(JXA1、Shanghai、HEB1)同属一个大的分支。首...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云南省几种主要豆科饲用灌木不同生育期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宁的含量变化范围从银合欢的枯黄期(42.9g/kg)到假大青蓝的开花期(123.6g/kg)之间;简单酚的含量变化范围从银合欢的营养期(11.6g/kg)到结荚期(58.7g/kg)之间;总酚的含量在各生育期的变化范围依次为109.1~173.3,104.1~169.2,103.7~153.0和86.6~155.6g/kg。4种酚类化合物含量都较高的灌木有假大青蓝,含量均较低的有多花木蓝和假木豆。4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总体表现为总酚>单宁>缩合单宁>简单酚。缩合单宁与总酚和单宁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犘<0.01),与简单酚之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犘>0.05)。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在同一生育期不同灌木间差异显著(犘<0.05),体外有机物消化率(IVOMD)在同一生育期不同灌木间差异显著(犘<0.05)。体外消化率和体内消化率与总酚、单宁和缩合单宁呈极显著负相关(犘<0.01),且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7。  相似文献   
998.
2株NDV贵州分离株(GN、ND99)与2株疫苗毒株(Ⅰ系和Ⅱ系)经检测为生物异质性毒株.利用蚀斑克隆技术对以上4株毒株进行蚀斑纯化,结果得到11株克隆毒株.其中,10株克隆毒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形成圆形、透明无色蚀斑,1株形成圆形、透明、红色蚀斑.经RT-PCR检测,11株克隆毒株中6株为弱毒,形成蚀斑的大小在0.4~8mm之间;5株为强毒,形成蚀斑的大小在1.0~2.0mm之间.结果表明:所形成蚀斑的大小与病毒毒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9.
采取RT-PCR方法对7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海南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序列扩增、测定及分析,应用DNAStar软件将这些分离毒株与我国常用疫苗毒株、国际上其它血清型的代表参考毒株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发生进化关系分析.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分析的结果都表明:这7个分离毒株与CK/CH/LNM/05毒株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与疫苗株H120和Ma5的亲缘关系比较远.  相似文献   
1000.
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1型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1,DHV-1)和新型鸭病毒性肝炎(new type duck hepatitis virus,N-DHV)全基因序列,在非同源区域设计一对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特异性引物P1/P2,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细胞毒、流感病毒等鸭常见病病原进行RT-PCR扩增.结果表明引物特异性良好,引物P1/P2仅能特异性扩增出N-DHV的638bp基因片段;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N-DHV RNA最低检出量为21 pg.同时对临床样品的检测中发现DHV-1和N-DHV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该方法的建立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尤其是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鉴定及快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