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93篇
  免费   1163篇
  国内免费   1644篇
林业   1414篇
农学   1149篇
基础科学   741篇
  1685篇
综合类   9368篇
农作物   1483篇
水产渔业   812篇
畜牧兽医   2601篇
园艺   1468篇
植物保护   679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788篇
  2021年   823篇
  2020年   820篇
  2019年   794篇
  2018年   578篇
  2017年   854篇
  2016年   559篇
  2015年   851篇
  2014年   916篇
  2013年   1178篇
  2012年   1623篇
  2011年   1639篇
  2010年   1555篇
  2009年   1413篇
  2008年   1426篇
  2007年   1321篇
  2006年   1058篇
  2005年   803篇
  2004年   525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331篇
  2000年   271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8 毫秒
971.
为评价氨唑草酮的环境安全性,参照国家标准GB/T 31270-2014的要求,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了氨唑草酮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水解特性、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挥发特性,以及在2种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氨唑草酮在25 ℃时,在pH值为4或7的缓冲液中水解半衰期均长于365 d,在pH值为9的缓冲液中水解半衰期为90.0 d,属于难水解至中等水解农药。在20~25 ℃、气体流速500 mL·min-1的条件下,氨唑草酮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挥发率均小于1%,属于难挥发农药。氨唑草酮在湖泊(杭州西湖)水-沉积物系统和河流(京杭大运河)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好氧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08 d和630 d,厌氧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48 d和990 d,在水-沉积物系统中属于难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972.
为猕猴桃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以野生黄肉猕猴桃实生苗为试材,采用大田病圃法对198份黄肉野生猕猴桃实生株系连续4年进行田间溃疡病抗性监测,以明确不同野生猕猴桃实生后代株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差异,并对野生猕猴桃实生株系中60株雌株果实风味进行初步品评。结果表明:猕猴桃实生苗后代对溃疡病的抗性不同。其中,高抗、中抗、耐病、感病和高感株系所占总体比例分别为11.16%、24.75%、29.80%、28.28%和5.56%,初步筛选出12株抗病性较强的雌株株系和10株抗病性较强的雄株株系。结合猕猴桃单果重、果实品质及对溃疡病抗性等方面,筛选出4株优良抗性雌株实生苗为株系13-3-2、13-6-11、13-11-1和13-11-21,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在14.5%以上,风味好,Vc含量均显著高于母本,分别较母本高18.14%、105.3%、65.21%和11.34%。  相似文献   
973.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74.
栽培种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长期的人工选择压力和驯化作用,造成栽培种花生种质遗传背景渐趋狭窄,严重限制了利用现有品种进行遗传改良的效果.准确揭示栽培种花生与本区组内其它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是野生遗传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首要前提.叶绿体基因组具有母系遗传、能够解决低阶分类单元问题等特点,但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全序...  相似文献   
975.
为深入研究巴西橡胶树HbWRKY1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采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HbWRKY1基因的5′调控区序列。结果表明,该序列具有预测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位于-6~-57 bp,转录起始位点位于翻译起始位点上游41 bp处;该序列具有TATA-box,CAAT-box和GATA-box等多个典型的真核生物启动子基本的顺式作用元件,同时还具有低温响应元件LTR,赤霉素反应元件GARE-motif,生长素响应元件TGA-element和脱落酸响应元件ABRE等参与激素调控元件,此外还有与MYB结合的MBS元件,热胁迫反应的HSE,厌氧诱导元件ARE和增强诱发厌氧反应的GC-motif等顺式作用元件。构建了不同长度的HbWRKY1启动子片段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本生烟草, 通过潮霉素抗性和PCR鉴定,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对获得的转HbWRKY1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转基因T1植株GUS染色发现,植株的茎、叶柄、主叶脉和根中均可呈现蓝色,表明HbWRKY1基因的5′调控区可以启动GUS基因的表达, 具有启动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976.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四个油菜品种在机械收获过程中各部位损失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四个油菜品种机械收获损失主要发生在脱粒和清选过程中,占总损失量的80%左右;抗裂角性强的油菜品种可减少自然脱落和割台的损失,但增加了脱粒过程的损失;高产品种虽然机械化收获的损失量最高,但总收获损失率却最低。  相似文献   
977.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湖北分离株>湖南分离株,但贵州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的毒力相差不大,LC50分别为9.5×106PIB/mL和7.31×106PIB/mL。测定了EpNPV 4个分离株的5个与病毒复制、病毒—宿主关系、毒力水平相关的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其不同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发现湖北分离株和贵州、湖南两分离株的相似度最高(99.7%);浙江分离株和湖南分离株间的相似度最低(99.4%)。基于5个基因拼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湖南(HN)和湖北(HB)两个株系最先聚类并为一支,再与贵州(GZ)分离株聚类,最后才与浙江分离株(ZJ)聚合,说明浙江分离株与其他3个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均较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EpNPV不同株系间的毒力水平差异与其遗传结构差异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78.
为了研究槟榔与香露兜间作后香露兜叶片光合特性及香气成分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槟榔间作香露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对照在叶片的光合特性和香气成分等差异。结果表明,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叶片温度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温间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处理和对照叶片中共鉴定出9类31种香气成分,其中处理叶片的大量香气成分如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丙酮醇以及特征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等17种共有香气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丙酮酸甲酯和呋喃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叶片香气成分中角鲨烯和3-甲基-2-(5H)-呋喃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乙酰-1-吡咯啉、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以及丙酮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均与叶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槟榔间作香露兜能提高香露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降低叶片温度,进而提高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和提升香露兜叶片品质,可为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79.
初投产茶园氮磷钾配比施用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泥池培育方法,进行初期投产茶园氮磷钾肥料配比试验.结果显示,氮磷钾不同配比施用对幼龄茶树生长性状及茶园产量影响很大,处理问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氮磷钾肥不同水平配施或单因素施入对茶树芽叶生化成分影响显著,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氨基酸含量有明显提高;磷钾肥对提高红茶品质有着较大的作用,单施氮肥将使红茶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980.
为研究长江口鳗苗捕捞量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于2012年汛期对长江靖江段鳗苗的捕捞量进行了监测,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日捕捞量与水温、潮差、气压、浑浊度等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靖江段鳗苗汛期为1月下旬—4月上旬,单船总捕捞量为221~443尾,平均(344.8±83.4)尾。1月均值仅0.4尾/d,且空网率高达90.9%;4月为旺汛期,均值10.4尾/d,空网率仅为10.0%。GAM模型显示,潮汐周期—月份交互项、水温和潮差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影响显著,而气压、浊度和月相周期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影响不显著。潮汐周期—月份交互项、水温和潮差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2.4%、19.1%和13.1%,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统计也显示,日捕捞量表现出上、下弦月较低、新月或满月前后较高的半月周期波动。鳗苗捕获的最低水温为6.3℃,而10~15℃为适宜捕捞水温。高潮期和低潮期分别占总捕捞量的76.8%和23.2%。研究表明,长江口鳗苗在借助潮汐流而快速溯河的过程中,部分在口门水域即被捕获,部分滞留在了长江河口段,而影响鳗苗溯河的重要生态因子是潮汐和水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