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林业   162篇
农学   234篇
基础科学   110篇
  254篇
综合类   384篇
农作物   118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272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1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2.
为比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茭白(Zizania aquatica)的生理特性及抗逆性,本研究选择山西省襄汾县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系统,采集湿地和对照土壤中的芦苇和茭白的叶和根样本,测定其生理指标、抗逆性指标。同时检测湿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湿地芦苇和茭白叶中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MDA的含量比对照组增加(分别由23.56 mg/g、15.89 mg/g;0.98 g/L、1.43 g/L;0.11 nmol/mg protein、0.29 nmol/mg protein增加至44.27mg/g、33.17 mg/g;2.10 g/L、2.61 g/L;0.7 nmol/mg protein、1.01 nmol/mg protein),但无显著性差异;芦苇和茭白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中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450)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增加(分别由0.32 U/mg protein、32.68 U/mg protein;0.09 g/L、0.38 g/L;176.98 U/mg protein、39.96 U/mg protein增加至54.73 U/mg protein、43.79 U/mg protein;0.11 g/L、0.45 g/L;361.46 U/mg protein、50.79 U/mg protein)。与茭白相比,湿地芦苇中MDA含量较低、SOD活性高、CYP450活性增加。结果说明,芦苇和茭白均是良好的人工湿地修复植物,SOD、CYP450保护酶的共同作用及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增加是植物对逆境的一种适应反应,且芦苇的抗胁迫能力相对优于茭白。芦苇根可溶性蛋白和茭白根SOD分别与根中磷或钾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植物生化指标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3.
不同甘蔗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CK),对参试的9个甘蔗品种(系)进行田间一年新植和一年宿根的品比试验,调查参试品种(系)的农艺性状、抗逆性状及产量构成性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参试品种(系)比CK增产增糖的品种(系)有6个,其中桂热2号和凉蔗02-186的分蘖率、宿根发株率、蔗茎产量、含糖量和有效茎数等较CK有明显的优势,福农41号的枯心苗率和梢腐病率最高,凉蔗07-53、凉蔗03-23和凉蔗03-81蔗糖分偏低,其他材料与CK差异不大。通过产量和总含糖量综合分析,桂热2号、凉蔗02-186、桂糖42号表现优异,适宜在广西南宁地区及气候相似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4.
植物生长促进剂对赣北移栽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叶面喷施6种植物生长促进剂对赣北移栽棉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出对棉花增产效果好的类型在赣北植棉区棉花生产上推广应用。【方法】在赣北育苗移栽植棉模式下,利用萘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芸苔素、复硝酚钠和胺鲜酯于棉花苗期(三叶期)、现蕾期、开花期和盛花期喷施,研究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细胞分裂素和复硝酚钠在棉花前中期对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且复硝酚钠表现盛花结铃期成铃速度快;胺鲜酯对棉花生长的促进作用前后期保持较好的态势,单株叶面积系数、单株鲜物质质量和干物质质量均最大;芸苔素在棉花受到不良环境的伤害后可增强棉株的抗逆能力,明显提高铃重和产量;萘乙酸虽然对棉花前中期生长发育影响小,但最终增产效果还较好;赤霉素对棉花后期生长不利,棉花表现个体小、铃重略降低;芸苔素+胺鲜酯不及各自单用效果好。【结论】6种植物生长促进剂在赣北育苗移栽植棉模式下,于棉花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对棉花生长发育均有促进作用,可提高籽棉产量2.43%~10.04%,建议棉花苗期和蕾期叶面喷施细胞分裂素或复硝酚钠,花铃期叶面喷施芸苔素或胺鲜酯。  相似文献   
995.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耕作方式以及杀虫剂处理对玉米穗腐病发生及籽粒中伏马毒素污染水平的影响,于2014—2015年以浚单20、先玉335为供试玉米品种进行田间试验,通过改变种植密度、施肥水平、耕作方式及使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在收获期调查玉米穗腐病的病情指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检测玉米籽粒中伏马毒素含量。结果表明,先玉335和浚单20在田间发生穗腐病的病情指数及其籽粒中伏马毒素含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在密度为7.5万株/hm~2时,其病情指数在2014年分别为16.00和10.33,在2015年分别为18.15和16.38,伏马毒素含量在2014年分别为2.38、1.53 mg/kg,在2015年分别为3.23、2.20 mg/kg,均显著高于密度为6.0万株/hm~2和4.5万株/hm~2时;穗腐病的病情指数及伏马毒素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施肥量为675 kg/hm~2时,病情指数在2014年分别为12.35和8.37,在2015年分别为15.11和13.30,伏马毒素含量在2014年分别为1.35、0.85 mg/kg,在2015年分别为2.39、2.19 mg/kg,均显著高于施肥量为450 kg/hm~2及225 kg/hm~2时;耕作方式对穗腐病病情指数及伏马毒素含量无显著影响,旋耕后播种方式下穗腐病病情指数及伏马毒素含量略小于贴茬直播方式;使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能显著降低穗腐病发生的严重程度及伏马毒素的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探讨脲类细胞分裂素PBU和嘌呤类细胞分裂素6-BA对尾叶桉愈伤分化、愈伤组织POD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将尾叶桉幼苗下胚轴切段接种在添加PBU+IAA、6-BA+IAA和PBU+6-BA+IAA三种激素组合的SPCa培养基中,通过统计愈伤组织分化情况、检测POD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变化来开展研究。6-BA+IAA的组合条件下,愈伤组织褐化率高达84.71%;PBU+IAA组合下,愈伤组织褐化率为30.56%;PBU+6-BA+IAA组合时,褐化率最低,为24.09%,胚性愈伤组织时的比例最高,达47.73%。与6-BA相比,PBU诱导出的愈伤POD酶活性显著升高。通过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检测6个POD基因的表达变化,设6-BA+IAA诱导所得愈伤的相对表达量为1,PBU+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1,BP4,BP5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63、2.01;PBU+6-BA+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3、BP4、BP6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96、1.93。从实验结果分析,PBU和6-BA有协同效应,通过增强POD酶活性,减轻褐化、促进胚性愈伤分化。PBU和6-BA对不同POD同工酶表达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PBU和6-BA协同作用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主要分析影响大樱桃低产的原因,并重点介绍了提高大樱桃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8.
为揭示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表皮蛋白基因GdAbd在其应对温度胁迫中的作用,采用RACE技术克隆表皮蛋白基因GdAbd的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技术比较GdAbd经不同温度处理1 h及25℃恢复30 min后在沙葱萤叶甲2龄幼虫体内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GdAbd基因全长708 bp(GenBank登录号:MG874710),开放阅读框为477 bp,编码158个氨基酸;蛋白预测分子量为16.98 kD,等电点为4.26;编码蛋白具有典型的表皮蛋白RR保守结构域,属于RR-2亚族;具有1个跨膜结构和1个信号肽。同源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dAbd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gAbd-4的同源性最高,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50.63%。qPCR检测结果表明,与25℃对照相比,GdAbd基因表达水平在-10~5℃低温胁迫时未发生显著变化,而在35℃高温胁迫时发生显著上调;-10、-5和0℃低温胁迫后25℃恢复30 min可诱导GdAbd显著上调表达,但5℃低温和35℃高温胁迫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短时低温胁迫不能显著影响GdAbd表达,但胁迫后回温可诱导其上调表达。  相似文献   
999.
黑鲷隶属于鲷科,广泛分布于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亚、亚洲等国各沿岸水域.日本的黑鲷,从北海道南部至各海域包括朝鲜和韩国半岛海域均有广泛的分布,成为一种定居性很强的鱼种.  相似文献   
1000.
2006年10月17日上午8时许,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鲍峡镇赵湾村村民方某从本组村民赵某家经过时,发现赵家堂屋门虚掩。方某推开门时,发现74岁的赵某及73岁的老伴鲍某均倒在堂屋的地上,身边有大量的血迹,已经死亡,随后就报警。郧县公安局接到报警后,迅速组织20余名侦技人员赶赴现场展开工作,很快查明:此案系死者赵某某夫妇的五儿子赵某(34岁,单身)所为,其作案后已逃往深山。为尽快抓获犯罪嫌疑人,破获此案,请求十堰市公安局派警犬协同作战。带犬民警李永祥、李建军携带警犬“夏凯”到达现场后,察看了现场周围环境及地形地貌,提取嫌疑人的枕巾为嗅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