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71篇
  免费   2212篇
  国内免费   3433篇
林业   2253篇
农学   1912篇
基础科学   1890篇
  3700篇
综合类   17204篇
农作物   2471篇
水产渔业   1824篇
畜牧兽医   6031篇
园艺   2777篇
植物保护   1454篇
  2024年   237篇
  2023年   730篇
  2022年   1744篇
  2021年   1662篇
  2020年   1559篇
  2019年   1537篇
  2018年   1104篇
  2017年   1782篇
  2016年   1186篇
  2015年   1739篇
  2014年   1934篇
  2013年   2260篇
  2012年   3165篇
  2011年   3226篇
  2010年   2979篇
  2009年   2665篇
  2008年   2674篇
  2007年   2388篇
  2006年   1937篇
  2005年   1550篇
  2004年   999篇
  2003年   564篇
  2002年   560篇
  2001年   514篇
  2000年   514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8篇
  1956年   1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滴灌条件下盐渍土盐分淡化区形成过程中离子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滴灌条件下盐渍土壤盐分淡化区形成过程中水盐及离子运动规律,通过土柱滴灌模拟试验分析了土壤水分、盐分及离子的分布特征及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总盐分及各个离子随着滴灌水的运移而运动,先进行横向运移,再进行纵向移动,当滴灌时间为15 h(滴水量16.2 L·桶-1)时,在0~30 cm区域内形成稳定的椭圆型...  相似文献   
962.
刘淙琮  孙宏勇  郭凯  董心亮  程东娟 《土壤》2022,54(1):177-183
基于滨海盐碱区典型植被白茅、盐地碱蓬和裸地的土壤性状调查,开展了不同矿化度咸水(0、5、10 g/L)在上述典型地块中的水分入渗试验,以分析滨海盐碱区典型植被对土壤结构特征、咸水入渗特性、水盐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裸地、盐地碱蓬地和白茅地土壤容重和含盐量依次降低、土壤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依次增加;②同一地块初始...  相似文献   
963.
为探明不同植被格局对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采用10,20,30 L/min 3种放水流量,对黄土区不同格局(裸坡、坡顶、坡中、坡底、条带)下的高陡边坡(32°,20 m×1 m)进行模拟放水试验,选取径流率、产沙率、减流效益、减沙效益等因子对堆积体坡面植被的控蚀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放水流量下,条带、坡顶、坡中、坡底的平均径流率较裸坡分别减小57.33%,61.17%,41.62%,24.78%,平均产沙率较裸坡分别减小74.99%,61.10%,55.01%,46.43%,且径流率与产沙率的线性关系(R2=0.57~0.80,p<0.01)整体上弱于裸坡(R2=0.71,p<0.01)。不同植被格局中,条带及坡顶格局的减流效益分别是65.97%,60.52%,减沙效益分别为71.44%,57.22%,二者的控蚀效果远高于其他格局。产沙率与径流功率的线性相关性(R2=0.61~0.83,p<0.01)高于径流剪切力(R2=0.29~0.76,p<0.01),径流功率能更好地反映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机制。  相似文献   
964.
猪舍不同发酵床垫料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发酵床养猪过程中的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特征,分别选取3种不同原料的发酵床:稻壳+锯木屑(FD)、稻壳+菌糠(FJ)、稻壳+酒糟(FW)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体,对1个养猪周期内(140 d)的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垫料的氨挥发高峰期呈现出一定的时间顺序:FW主要出现在饲养前期,FJ出现在前中期,而FD则集中在饲养中后期。3种垫料的氨挥发总量具有显著性差异,FW发酵床在整个养殖周期内的氨挥发总量最大,为9.06 kg;其次是FJ,氨挥发总量达到4.83 kg。3种发酵床垫料的氧化亚氮排放规律具有一致性,即排放高峰期主要集中在饲养中后期;其排放总量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氨挥发总量一样,FW的氧化亚氮排放总量最高,达到2.06 kg;其次是FJ,氧化亚氮排放总量为1.74 kg。通过物质流分析发现,以氨气和氧化亚氮转化损失的氮量占氮素总损失量的23%~36%,说明气体转化是发酵床养猪过程中氮素的主要损失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65.
不同气候条件下潮土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峰  蒋瑀霁  李昌明  孙波 《土壤》2014,46(2):290-296
针对气候变化的背景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调控农田土壤养分循环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设置在3个气候带(冷温带海伦、暖温带封丘和中亚热带鹰潭)的潮土移置试验,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移置第6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种气候条件下潮土移置6年后土壤部分理化性质显著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冷温带最高而中亚热带最低;在种植玉米的不同施肥处理中,土壤中微生物总PLFAs、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菌和放线菌PLFAs含量均表现为海伦封丘鹰潭,真菌/细菌比值在冷温带最低;PLFA图谱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气候条件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海伦和封丘位于PC1正轴,而鹰潭位于负轴,受气候影响较大的特征PLFA包括18:1ω7c、16:1ω5c、16:0、18:0和18:2ω6,9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温度、降雨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总体上,气候条件的变化在短期内(6年)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可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相似文献   
966.
为了探讨低温("小满寒")对早稻幼穗分化期水稻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30℃/25℃为对照,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试验,研究低温(22℃/17℃)下水稻叶片的生理生化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产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水稻光合色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在处理后4 d达最大值。水稻光响应曲线的最大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及光能初始利用效率均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而光补偿点则呈上升趋势。在荧光参数方面,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及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则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于处理6 d达最大值。叶片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CAT活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另外,水稻产量、穗长、结实率、成穗率及千粒重等均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少。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各个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每穗实粒穗长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千粒重CAT活性,且其关联度均大于1。CAT活性、光能初始利用效率、光饱和点、ETR、Fv/Fm及叶绿素a/叶绿素b等生理生化指标也与产量关联度较高,可作为低温影响下产量评价与估算的指标。  相似文献   
967.
吉林省地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吉林省水土保持规划是吉林省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破解水土保持发展瓶颈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总纲领,是吉林省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水土保持规划落实的法律依据及重要意义,着重从全省各地在规划落实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划编制进度滞后、部门联动协作能力较差、公众水土保持意识较弱等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落实好水土保持规划提出了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68.
【目的】研究滴灌施肥对‘红地球’葡萄产量、品质与土体氮磷钾分布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制定河北省葡萄水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方法】以河北省怀来县15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材,设置5个不同水肥投入水平,分别为传统灌溉施肥 (CK)、传统施肥 + 滴灌 (FCK + D)、滴灌施肥Ⅰ (F1 + D)、滴灌施肥Ⅱ (F2 + D)、滴灌施肥Ⅲ (F3 + D)。滴灌用水量为传统灌溉用水量的55%,CK与FCK + D施肥总量相同 (N、P2O5、K2O总施入量分别为2708.7、2615.45、1315.2 kg/hm2),与CK相比,F1 + D总N、P2O5、K2O施入量分别降低了68.32%、87.61%、40.47%;F2 + D较F1 + D减少17.31%的磷和12.54%钾肥量,F3 + D又降低了18.53%的氮肥量。对葡萄的产量与品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在0—100 cm土体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养分利用效率及成本收益。【结果】2012年和2013年CK处理葡萄产量分别为24115 kg/hm2和23020 kg/hm2,F1 + D处理显著高于CK,分别为28830、27272 kg/hm2,平均提高了19.0%,而F2 + D、F3 + D和FCK + D与C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品质方面,F3 + D的千粒重显著高于CK,在2012与2013年分别为11.39、11.47 kg,平均提高了7.2%,而F1 + D、F2 + D和FCK + D与C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012年和2013年CK处理果实Vc含量分别为14.36、14.42 mg/100 g,F1 + D、F2 + D和F3 + D显著高于CK,分别平均提高了16.7%、15.2%和15.6%。在土体养分分布方面,土体中上层 (0—60 cm) 滴灌施肥处理养分含量与传统水肥处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60—100 cm土层中,F1 + D的硝态氮、速效磷含量最低,分别为21.37、28.56 mg/kg,F1 + D、F2 + D和F3 + D的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26.11、117.75、139.00 mg/kg,均显著低于CK,但三者间无显著差异。滴灌施肥各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最高可比CK高出209.1%和266.3%;F1 + D、F2 + D、F3 + D在水肥投入及用工成本上较传统管理分别平均节省了17857.5、18547.5、17752.5元/hm2,实现了增产增效。【结论】葡萄生产中采用滴灌施肥技术,并根据葡萄生育期养分需求 (前期补充氮磷,膨大期后适当增施钾肥),能够显著提高葡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降低养分淋失,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综合比较,以不降低氮磷钾施肥量、以滴灌施肥代替土施的F1 + D在产量、品质及节本增效等方面综合表现最优,氮、磷向60 cm以下的土层淋洗量也大大减少,比CK增收47145~51024元/hm2。  相似文献   
969.
【目的】 远志 (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药材之一。研究远志的营养元素吸收规律及其与药效成分积累的关系,为远志人工栽培中科学施肥及专用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3年生远志为研究对象,2017年3月26日幼苗全部返青,从返青后40天 (5月4日) 开始,每隔20 天田间采集植株样一次,分别测定其根部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氮磷钾等8个营养元素含量以及根中3类药效成分 (总皂苷、总黄酮和总酚) 的含量。 【结果】 远志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根部干物质积累呈直线上升趋势。返青后40~140 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大于根,返青后 160~195天生长中心转移到根,根的干物质积累量大于地上部。远志植株对氮素的最大吸收时期在返青后100~140天,吸收量为18.77 g/m2,对磷、钾的最大吸收时期在返青后140 天,吸收量分别为3.07 g/m2和3.36 g/m2。远志根中总皂苷、总黄酮、总酚累积量的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先升高后降低,累积量均在返青后180天达到最大值。总皂苷积累量出现两次峰值,分别在返青后140天 (6.28 g/m2) 和180天 (6.43 g/m2),总酚累积量也出现两次峰值,分别在返青后80天 (2.37 g/m2) 和180天 (4.31 g/m2),总黄酮积累量只有一次峰值,出现在返青后180天 (2.35 g/m2)。根药效成分经济产量在返青后180天达到最高。总黄酮含量与根中锌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 < 0.05);总酚含量与根中锌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 P < 0.01)。 【结论】 返青后140~195天是远志根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远志氮营养最大效率期在返青后100~140天,磷、钾营养最大效率期在返青后140天。在远志专用肥料配制中应保证锌元素的供给,以满足远志生长发育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药效成分的积累。远志根秋季采挖的最佳时间是返青后180天 (9月25日)。   相似文献   
970.
聚乙烯包膜肥料控释膜层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包膜肥料控释膜层结构和孔隙性质直接影响其养分释放速率。研究包膜肥料膜层结构特征,可以明确膜层结构参数与养分释放速率的关系,揭示包膜肥料控释机制,为建立养分释放数理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聚乙烯包膜肥料控释膜层作为研究对象,量化研究了聚乙烯喷涂控释膜层的结构特征参数。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在不同放大倍数下,采用喷涂工艺制备的聚乙烯包膜肥料膜层的外表层、横断面和内表层特征;以压汞仪测定了膜上孔隙的大小和分布;采用泡点法研究了大孔隙的最大孔径。【结果】不同放大倍数下的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表明,喷涂法制备的包膜肥料控释膜层外表面整体上光滑、平整、均匀、疏松,但局部存在少量孔隙,孔径主要分布在1000~50 nm的范围内;在放大倍数很高的情况下,整体上膜层无细微孔隙结构。控释膜层厚度约为60~100 μm,断面形貌疏松无孔。膜层内表面粗糙,高低起伏不平、犬牙交错。膜壳材料堆密度为0.4~0.8 g/mL,低于聚乙烯密度,属于疏松结构。孔隙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聚乙烯控释膜层的中值孔径为4.5~5.3 nm,与对比的聚乙烯薄膜基本一致,说明两种膜分子链间的细微结构没有差异;但是聚乙烯控释膜层中存在占比18%的直径约为1000~50 nm的较大孔,孔径小于10 nm的间隙占82%,进一步说明占比少的大孔影响控释膜层释放性能。喷涂控释膜层总孔体积在0.4686~1.2260 mL/g,平均孔径在25.1~86.8 nm范围内,孔隙率为33.0%~50.6%,显著高于拉伸工艺制备的聚乙烯薄膜。释放期在1~6个月的包膜控释肥料,最大孔径在990~480 nm的范围,随包膜肥料释放期的增加,膜孔直径逐步减小,说明包膜控释肥料养分释放速率与其最大孔径存在内在联系。【结论】综合3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聚乙烯控释膜层可以看作是膜层均匀致密且局部有孔隙,膜壳直径3 mm,膜层厚度约为50 μm,最大孔径为1 μm,平均孔径为50 nm的密闭球形壳体。最大孔是水分和养分进出膜层的主要通道,决定了包膜肥料养分释放速率的快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