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18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49篇
  28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05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针对连作障碍严重制约三七种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设计一种针式水蒸气输出装置,对消毒针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土槽试验进行验证。通过Fluent软件对消毒针内部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消毒针出口流速、压力增大,出口温度无明显变化。土壤热传导试验表明,在5 min内即可将土壤加热到90℃,土壤加热基本规律为下层土壤加热效率较低、上层土壤加热效率高。为了探究消毒针不同结构参数对土壤升温效果的影响,选取单侧孔口数量、孔口直径和水蒸气出射角作为试验因素,选取土壤升温到90℃所需时间作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确定消毒针最优结构参数组合为:消毒针单侧孔口数量为4个、孔口直径为2 mm、水蒸气出射角为45°,此时土壤升温到90℃时间最短,为116 s。通过Fluent多孔介质传热仿真得出,消毒针的最佳排布方式为6×6,最佳数量为36根,间距为250 mm。对消毒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进行检测,表明消毒后土壤环境符合三七生长的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得到高品质的核桃油,利用新疆“新新2”品种核桃进行核桃破壳、壳仁分离和低温螺旋冷榨工艺中试试验。对比研究了物料粒度对出油率的影响以及低温螺旋冷榨机压榨的主要工艺参数(出饼口直径和榨轴转速)对核桃油饼粕残油率和压榨效率的影响,得出核桃油冷榨关键技术的最佳工艺条件:核桃仁粒径10 mm、压榨温度35 ℃、入榨水分8%、榨轴转速60 r/min及出饼口直径6 mm,在此工艺条件下核桃油出油率可达40%。将冷榨装置与核桃破壳及壳仁分离生产线进行集成配套,形成低温冷榨核桃油生产线,为冷榨核桃油工业化生产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Feng  Liu  Qinghui  Ai  Kangsen  Mai  Beiping  Tan  Hongming  Ma  Wei  Xu  Wenbing  Zhang  Zhiguo  LiuFu 《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2008,39(4):500-509
A 30‐d feed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ank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our different binders (2% in microdiet) on the survival, growth performance, and specific activity of digestive enzymes in tongue sole, 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 postlarvae (24 d after hatching, with initial average wet weight of 22.4 ± 6.65 mg [mean ± SD]). Five approximately isonitrogenous and isoenergetic microbound diets were formulated with carrageenan (Car), 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S), sodium alginate (SA), and gelatin (Gel) as binders, and a diet with no special binder as a control. A commercial diet (RQ Com., manufactured by Marubeni Nisshin Feed Co., Ltd., Chita, Japan) was used as another tested diet, and Artemia nauplii was used as live prey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of the fish fed SA diet (31.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ish fed CMS (21.8%), Car (10.8%), and control (21.8%) diets (P < 0.05), but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ish fed the live prey (54.5%) diet (P < 0.05). The results of growth followed the similar pattern as that of survival,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among fish fed SA, CMS, Gel, the control, and RQ diets (7.2, 6.8, 7.0, 6.9, and 7.3% per day; P > 0.05). However, fish fed Car diet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SGR (5.9% per day) than fish fed other diets. Percentages of secreted amylase in fish fed artificial die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ut fish fed artificial diet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secreted amylase than live prey group. Percentage of secreted trypsin in fish fed SA diet (54.9%) was relatively higher compared with other binders, an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RQ Com. and live prey treatments. However, trypsin in fish fed Car diets (29.3%)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other groups. Specific activitie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P) in the intestine and AP and leucine aminopeptidase N in brush border membranes in fish fed SA diet (264.6, 1882.8, and 187.2 mU/mg protein) were relatively higher compared with other binder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A is one of suitable binders compared with carrageenan, CMS, and gelatin in microdiet of postlarval tongue sole.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高压共轨喷油器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采用多目标模拟退火MOSA优化算法作为寻优策略,以针阀开启延迟和关闭延迟为目标函数进行高压共轨喷油器的关键结构参数多目标仿真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高压共轨喷油器针阀开启延迟时间降低16.7%,达到0.25 ms;关闭延迟时间降低15.2%,达到0.78 ms。  相似文献   
15.
气吸圆盘式微型薯排种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微型薯等大粒种子不易充种问题,设计了一种可振动供种的气吸圆盘式微型薯排种器。阐述了该排种器的工作原理,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确定了其主要结构参数。为寻求最佳工作参数组合,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方法,对排种器进行排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其排种性能的主次因素依次为作业速度、振动频率和吸种负压,较优参数组合为作业速度2.4 km/h、振动频率6.5 Hz、吸种负压6 k Pa,在此条件下排种合格指数为94.2、漏播指数为1.7、重播指数为4.1,满足微型薯的精密播种要求。研究了振动供种机构对微型薯造成的损伤情况:在不同的振动频率下,微型薯的破损率均小于1%,振动供种机构对微型薯的损伤不大。  相似文献   
16.
降低气力输送小麦能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力输送是应用广泛的物料输送方法,但能耗较高是一大弊端,为了降低谷物气力输送的能耗,从而充分发挥气力输送的优越性,故采用正交的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以小麦为试验材料,选择谷物含水率、气流速度和料气浓度比作为试验因子,进行能量消耗的测试。找出了能耗与各因素间的回归方程,并确定了影响能耗的主次因素,得出了主要因素对能耗的影响规律。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和方差分析,得出:风速对能耗影响最大,浓度比次之,含水率最小;气流速度与能耗成二次抛物线关系;料气浓度比与能耗成一次线性关系;小麦含水率与能耗成二次抛物线关系。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满足生产率要求和不破碎、不掉料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能够输送的较低的气流速度;若设备动力有余量,可以适当提高浓度比,但应注意浓度比提高引起的输送不稳定性;为获得较好的输送效果,应尽量选择谷物水分适当。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减少大豆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施用量及对黑土地的保护,开展大豆田间试验,分别施用大豆专用复合肥(CK)、枯草芽孢杆菌+氨基酸型有机肥(T1)、枯草芽孢杆菌+黄腐酸钾肥(T2)、枯草芽孢杆菌+海藻精粉颗粒肥(T3)、枯草芽孢杆菌秸秆腐熟有机肥(T4)、枯草芽孢杆菌鸡粪腐熟有机肥(T5),综合评价各种肥料对大豆光合作用和土壤...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斑茅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对来自不同地区的76份斑茅种质资源的株高、茎径、节间长、叶长、叶宽、锤度6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斑茅,6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在14.6%~53.4%之间,其中株高和节间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分别为53.4%和37.7%;锤度和叶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9.1%和14.6%。株高、茎径、叶宽、叶长、节间长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株高与节间长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18;锤度与株高、节间长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2和-0.263。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高达72.58%,其中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达到51.21%,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1.37%。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不同的种质资源被分为8大类群,第Ⅴ和Ⅵ类群的种质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这2个类群是优良的斑茅种质资源,可在甘蔗育种中加以挖掘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产量类型小麦品种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氮高效且高产的小麦品种,于2016-2017年综合运用籽粒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2项指标将河南省38个主推小麦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高产高效型、高产低效型、低产高效型和低产低效型),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吸收转运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穗粒数都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低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与氮低效品种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高产小麦品种花前干物质积累速率较低产(效)小麦高24.8%,花后干物质的转移量和转运效率最大,分别是低产低效型小麦的2.1倍和1.6倍。高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干物质转移量较氮低效品种增加16.2%,但在干物质转移效率上与不同氮效率品种差异不显著;低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氮素转移效率是氮低效品种的1.1倍。高产型小麦品种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低产型小麦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速率最高,在该时期,同等产量水平下,HYHE型小麦氮素积累量速率较HYLE型高28.8%,LYHE型小麦的氮素积累速率较LYLE型高66.0%,且花后氮素积累速率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较高的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和氮素积累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相同产量水平下,氮高效小麦品种的干物质转移量和氮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为从土壤中筛选能够同时降解单宁和植酸的微生物,本实验利用富集培养技术,分离、筛选、鉴定土壤中的单宁和植酸降解菌,并研究其在液态发酵下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从土壤中共获得109株纯菌落,包括39株细菌、46株酵母菌以及24株霉菌。分别用单宁筛选性培养基和植酸筛选性培养基筛选上述菌株,获得27株植酸降解菌和14株单宁降解菌,其中霉菌M-6、M-3和M-1可以同时分解单宁和植酸,且霉菌M-6的水解圈直径大于M-3和M-1。在液态发酵条件下,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20~35°C),霉菌M-6产单宁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呈现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在发酵温度为30°C时达到最高值(P0.05)。随着发酵p H的升高(p H 4~7),霉菌M-6产单宁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其中单宁酶活力在发酵p H值为5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而植酸酶活力在发酵p H值为5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发酵p H 4和7处理组(P0.05),但与发酵p H 6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菌落和菌株形态学以及分子测序方法,鉴定M-6为黑曲霉。因此,本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M-6、M-3和M-1)能够同时水解单宁和植酸的降解菌,在液态发酵条件下,黑曲霉M-6产单宁酶和植酸酶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0°C,最佳发酵p H值为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