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40篇 |
免费 | 641篇 |
国内免费 | 123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13篇 |
农学 | 1360篇 |
基础科学 | 796篇 |
1333篇 | |
综合类 | 5217篇 |
农作物 | 724篇 |
水产渔业 | 500篇 |
畜牧兽医 | 1671篇 |
园艺 | 744篇 |
植物保护 | 7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178篇 |
2022年 | 400篇 |
2021年 | 467篇 |
2020年 | 462篇 |
2019年 | 498篇 |
2018年 | 338篇 |
2017年 | 522篇 |
2016年 | 409篇 |
2015年 | 588篇 |
2014年 | 586篇 |
2013年 | 732篇 |
2012年 | 976篇 |
2011年 | 1002篇 |
2010年 | 953篇 |
2009年 | 818篇 |
2008年 | 865篇 |
2007年 | 793篇 |
2006年 | 662篇 |
2005年 | 527篇 |
2004年 | 302篇 |
2003年 | 264篇 |
2002年 | 268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216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124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102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6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6篇 |
1970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体外培养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I-1640培养液;Ⅱ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为纯MEM培养液;Ⅳ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d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Ⅰ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犬瘟热病毒DNA疫苗接种犬的免疫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犬瘟热病毒(CDV)囊膜糖蛋白基因(H、F)和核蛋白基因(N)重组质粒DNA和聚乙烯胺(PEI)混合后肌注10只3月龄CDV抗体阴性毕格犬,间隔30 d,共免疫3次,另选择5只犬作为阴性对照.免疫3次后,采用CDV攻毒.对照组呈现出犬瘟热的典型症状和组织病理损害,攻毒3周内,有2只犬衰竭死亡,1只犬症状明显,攻毒第18天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病毒RNA检测为阳性.DNA疫苗免疫组除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外,未出现明显症状,攻毒后第18天外周血淋巴细胞CDV检测仍为阴性.DNA疫苗免疫后血清ELlSA抗体和病毒中和抗体测定显示,首免后机体激发的ELISA抗体滴度很低(101.25±0.615),二免后开始缓慢升高(101.69±0.285),再次免疫后达到102.051±0.214;中和抗体也呈现以上规律,三免后血清中和抗体为101.75±0.190,攻毒后血清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迅速升高(103.02±0.202和102.41±0.245).试验表明CDV基因免疫对CDV的感染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能清除进入机体内的病毒.CDV基因免疫只激发较低水平的体液免疫,中和抗体在攻毒前达不到临界保护线(102),但对CDV攻击能产生较好的保护,推测其免疫效力可能源于细胞免疫和记忆性B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74.
本试验依据2015版兽药典方法制备柴胡提取物的包合物及其栓剂,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并通过酵母菌和牛奶所致的两种发热动物模型,观察并比较柴胡提取物栓及柴胡提取物包合物栓对家兔的解热作用。家兔18只随机分为酵母菌致热组和牛奶致热组,每个处理分成3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柴胡提取物栓组、柴胡提取物包合物栓组,每组3只。结果表明,包合后的栓剂解热作用更好且维持时间更久。研究证实,在两种发热模型的解热方面,包合前后的药物对酵母菌模型解热作用均优于对牛奶模型的解热作用。证实包合技术可提高药物稳定性,延缓释药的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β-环糊精包合技术的研究,在新产品研发,以及药剂处方的改进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5.
76.
老化处理对几种牧草种子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探讨了不同老化处理对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老芒麦和苏丹草种子萌发过程中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及乙烯释放量和发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35℃高温、10 %种子含水量条件下 ,不同贮藏时间的老化处理对 4种牧草种子乙烯释放量有显著影响 ,所有供试种随种子劣变 ,乙烯释放量下降 ,且释放高峰推迟。在测定期内 (2 2 h) 2种豆科牧草种子乙烯释放量和高峰出现的时间分别高于和早于 2种禾本科牧草 ;未处理种样平均每百粒种子乙烯释放总量 ,按供试种样计算为光叶紫花苕 (56 .0 nl) >紫花苜蓿 (2 0 .0 nl) >苏丹草 (17.4 nl) >老芒麦(10 .7nl) ,而按发芽种子计算为光叶紫花苕 (6 7.5nl) >紫花苜蓿 (2 5.8nl) >老芒麦(2 2 .3nl) >苏丹草 (2 0 .2 nl)。 4种牧草种子乙烯释放量与发芽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p<0 .0 5) ,其决定系数 (r2 )从高自低依次为紫花苜蓿 0 .980、光叶紫花苕 0 .96 0、老芒麦 0 .952和苏丹草 0 .94 1。 相似文献
77.
通过检测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抗血清治疗小花棘豆中毒家兔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变化,评价SW抗血清对家兔小花棘豆中毒的治疗效果。将18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攻毒组(6只)和攻毒治疗组(6只),攻毒试验兔按干重拌料饲喂10g/(kg·d)小花棘豆草粉,攻毒组试验兔出现死亡时(第70天)停止攻毒。攻毒第21天,攻毒治疗组试验兔注射SW抗血清,每只兔每天0.5mL,连续注射4d。以攻毒试验开始进行首次采血,试验开始后每7d采血1次,进行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攻毒第7天时攻毒家兔血清AKP活性和SW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家兔(P〈0.05);第14天时攻毒家兔血清AST和L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家兔(P〈0.05),血清AMA活性和E-玫瑰花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家兔(P〈0.05);第21天时攻毒家兔血清BUN、CRE和GLU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家兔(P〈0.05)。攻毒治疗组家免注射SW抗血清后血清AKP、LDH、AST、ALT活性及BuN、CRE、GLU、SW含量较攻毒家兔显著下降,AMA活性和E~玫瑰花环率显著上升。结果表明,SW抗血清可有效治疗家兔小花棘豆中毒。 相似文献
78.
本文用组织切片方法观察研究了不同饲养条件下,8只8~9月龄的阿尔巴斯绒山羊瓣胃的解剖和组织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瓣胃的容积均以放牧羊的最大,其次为干草羊,最小的为青草羊。瓣胃的大、中、小瓣叶均以放牧羊的最高,其次为青草羊,最低的是干草羊。上皮的浅层是角化的复层扁平细胞,中间层的细胞有圆形、椭圆形;基底层的细胞是矮柱状,排列整齐。瓣胃大瓣叶黏膜上皮角化层的厚度:最厚的是干草羊、其次为放牧羊、最薄的是青草羊;大瓣叶中央肌层最厚的是青草羊、其次为干草羊、最薄的是放牧羊。 相似文献
79.
测定分析了夏海黄三元杂交后代(公牛34头,母牛37头)与豫北黄牛及海黄F1初生-24月龄体尺与体重均较豫北黄牛有较大幅度提高,较海黄F1提高明显,利用夏海黄三元杂交发展肉牛生产是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0.
研究旨在对动物饲料中添加的蜡样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利用正交试验对两种杆菌的生长条件进行优化并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蜡样芽孢杆菌培养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1.5%、蔗糖1.5%、淀粉0.5%、牛肉粉0.5%、蛋白胨1.5%、酵母粉1%、硫酸铵0.5%、培养时间18~20 h,活菌数可达1.3×1012CFU/mL,较优化之前的8×1011CFU/mL提高了62.5%。嗜酸乳杆菌最佳生长条件为MR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大豆蛋白胨、2%葡萄糖、20%番茄汁、发酵时间22 h,最大活菌数达1.9×1011CFU/mL,较优化之前的1.3×1011CFU/mL提高了46.15%。使用优化的条件进行蜡样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进行发酵,可以极大地提高发酵水平和活菌数,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