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94篇
  免费   1710篇
  国内免费   2694篇
林业   1921篇
农学   1467篇
基础科学   1324篇
  2726篇
综合类   14392篇
农作物   2026篇
水产渔业   1220篇
畜牧兽医   4550篇
园艺   2131篇
植物保护   1241篇
  2024年   259篇
  2023年   620篇
  2022年   1259篇
  2021年   1317篇
  2020年   1198篇
  2019年   1149篇
  2018年   850篇
  2017年   1352篇
  2016年   918篇
  2015年   1358篇
  2014年   1456篇
  2013年   1800篇
  2012年   2524篇
  2011年   2545篇
  2010年   2365篇
  2009年   2016篇
  2008年   2141篇
  2007年   1934篇
  2006年   1613篇
  2005年   1336篇
  2004年   853篇
  2003年   424篇
  2002年   509篇
  2001年   470篇
  2000年   443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蚕粪中提取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蚕粪为原料,95%的乙醇为溶剂提取叶绿素,并通过化学法制得叶绿素的铜纳盐。采用721分光光度计对叶绿素铜钠盐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确定该色素测定系统中的最大波长为414nm。通过测量吸光值研究了几种常用食品添加剂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耐光、耐热、耐酸碱及耐氧化性、耐还原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盐在70℃以下稳定性较好;光照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较大;还原剂(Na2S2O3)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较大,氧化剂在短时间内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但放置的时间不宜超过30min;叶绿素铜钠盐在pH值为6以上的溶液中较为稳定,且有机酸及单糖对其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2.
为制备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VDC-JXA1株单克隆抗体,用纯化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VDC-JXA1株免疫BALB/c小鼠,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天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在聚乙二醇作用下融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筛选,以有限稀释法克隆3次,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对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2株分泌PRRSV膜基质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1D12、5H5,经鉴定其抗体亚型分别为IgG2b、IgM,2株均为κ链,腹水ELISA效价分别为1∶107和1∶105。该单克隆抗体与PRV、PPV、PCV、CSFV、JEV无交叉反应。作者成功制备了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VDC-JXA1株膜基质蛋白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建立相关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粱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和益生菌对良凤花肉鸡屠宰性能、肉品质、表观代谢能和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900只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良凤花公鸡,随机分为5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高粱组、高粱+复合酶组、高粱+益生菌组和高粱+复合酶+益生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试验全期为68 d。分为前期(1~28日龄)、后期(29~56日龄)和代谢试验期(57~68日龄)3个阶段进行。试验组前期用高粱替代约30%的玉米,复合酶制剂添加量为200 g/t;后期用高粱替代约50%的玉米,复合酶制剂添加量为300 g/t;全期益生菌添加量为100 g/t。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高粱+复合酶组和高粱+复合酶+益生菌组粗纤维(C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表观代谢能(AME)及其余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高粱+益生菌组和高粱+复合酶+益生菌组半净膛率显著提高(P0.05),各组其他屠宰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高粱+复合酶+益生菌组胸肌亮度(L*)值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腿肌红度(a*)值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高粱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和益生菌可以提高CF的表观消化率,对肉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4.

采用盆栽法对梭罗草(Roegneria thoroldian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4种高原乡土禾本科牧草幼苗的抗旱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后,4种禾草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等均有所增加,且叶绿素分解、细胞膜透性增大、电解质外渗率增加,牧草组织细胞受到伤害。不同牧草在干旱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不同,综合各项指标,运用隶属函数分析表明,4种禾草抗旱性强弱的排序为梭罗草>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  相似文献   
95.
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越两国同属东亚季风区,水稻病虫害在发生危害上为一个整体。每年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两迁"害虫)随着季节和气温变化,在两国间往返迁飞,发生为害,相互影响。研究两国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的关系和影响规律,对于提高监测预警的早期预见性和防控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控制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以来,中越两国实施了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与防治合作项目,通过连续多年开展交流合作,初步明确了越南"两迁"害虫发生规律。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越南"两迁"害虫发生的主要因素,探讨了中越两国水稻"两迁"害虫发生规律的相关性,对提高中国"两迁"害虫中、长期预报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6.
秦川牛运铁蛋白 (Tf)多态性与体尺、体重性状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 :( 1 )秦川牛体尺、体重的优势基因为TfD1与TfE ;( 2 )在胸深性状上 ,TfEF型的LSE值极显著地大于其它各基因型值 (P <0 .0 1 ) ,TfD1E、TfD1D2 、TfAA、TfEE、TfD2 E、TfD1D1、TfD2 D2 、TfAD1的LSE值显著地大于TfD2 F值 (P <0 .0 5) ;( 3)其他 8个性状各基因型值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相似文献   
97.
采用YEP1和YEP2培养基培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侵染性克隆pBinPLUS-1.7A+2β,并用固体菌落、液体菌菌液浓度OD600≈0.6、液体菌菌液浓度OD600≈1.0对感病番茄品种MM、中蔬4号、98-B1在4~6叶苗期进行接种处理。结果显示,2种液体培养基的液体菌菌液浓度为OD600≈0.6时接种处理发病率较高,并初步确立了无TY发病地区侵染性克隆接种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98.
射干麻黄地龙散对鸡肝肾功能及脏器剖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旨在了解射干麻黄地龙散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支持。选取120只21日龄三黄肉鸡,随机分为3倍剂量组、6倍剂量组、12倍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在21和35日龄时分别按试验鸡的平均体重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并连续饲喂2周。在35和49日龄时,各组随机选取10只进行采血和剖检。测定肝肾功能指标,同时对剖检鸡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各组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肌酐含量与药物剂量间无规律性变化,白蛋白含量和尿素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后,各组鸡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均无明显差异,表现正常。结果表明,射干麻黄地龙散对鸡肝肾功能的影响小,病理剖检未见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产生毒性作用,是一种适合临床应用的低毒、安全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99.
南充市种畜场的美系白猪群,采用基础群开放式群体继代选育法,在九五期间,通过4年的选育,选育群种猪活重达100kg的日龄为164.9d,饲料转化率为2.7:1,胴体瘦肉率为65.44%,活体背膘厚为12.5mm,经产母猪产仔数为11.1头,肉质良好,全面达到了预期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00.
为保证蚕种生产稳产、高产,自1997年全场落实生产责任制以来,海安县蚕种场一直坚持抓好种茧育桑园管理,实行"四化"即管理机制的科学化、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桑园建设的标准化和桑园环境的洁净化,桑树生长旺盛,产量高、质量好。总结和探讨了种茧育桑园管理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