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44篇
  免费   1534篇
  国内免费   2656篇
林业   2965篇
农学   3214篇
基础科学   1878篇
  4284篇
综合类   9798篇
农作物   1775篇
水产渔业   1114篇
畜牧兽医   4110篇
园艺   1169篇
植物保护   1527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453篇
  2022年   986篇
  2021年   1275篇
  2020年   1177篇
  2019年   1210篇
  2018年   806篇
  2017年   1231篇
  2016年   990篇
  2015年   1207篇
  2014年   1335篇
  2013年   1608篇
  2012年   1934篇
  2011年   1971篇
  2010年   1889篇
  2009年   1771篇
  2008年   1528篇
  2007年   1534篇
  2006年   1279篇
  2005年   1068篇
  2004年   576篇
  2003年   579篇
  2002年   737篇
  2001年   686篇
  2000年   594篇
  1999年   524篇
  1998年   377篇
  1997年   369篇
  1996年   301篇
  1995年   274篇
  1994年   282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201篇
  1991年   188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5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选择适宜的菌种保藏介质,是有效保障真姬菇菌种品质的重要一环,不仅关系到真姬菇栽培者的直接利益,也关系到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延续。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脱氢酶活力,对22种真姬菇菌种保藏介质的保藏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0.1%的PEG6000溶液对真姬菇菌种保藏6个月和9个月的整体保藏效果最好,其次是0.1%的PEG10000溶液与超纯水,再次是0.8%葡萄糖溶液和矿泉水。0.6%葡萄糖溶液仅适于真姬菇菌种9个月的保藏,纯净水仅适于真姬菇菌种6个月的保藏。其他介质的保藏效果略差。  相似文献   
932.
利用SSR技术鉴定西瓜甜瓜种子纯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玉  杨坤 《中国瓜菜》2020,(1):13-17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西瓜‘W1806’与甜瓜‘M1805’各3个批次及其亲本间的多态性进行引物筛选和种子的纯度鉴定。结果表明,在28对西瓜的SSR引物中,有5对引物在西瓜‘W1806’的F1代与亲本之间有很好的多态性。其中BVWS00839引物特异性好,条带清晰,父母本条带间隔明显,即作为3个批次的西瓜纯度鉴定的引物,其鉴定纯度分别为99.47%、98.96%和97.92%;在18对甜瓜的SSR引物中,只有1对CMBR052引物在F1代扩出的条带为典型的双亲互补型条带,故用该引物对甜瓜进行纯度鉴定,其纯度分别为97.90%、96.80%和97.40%。与田间鉴定结果的吻合率都在98%以上。这2个材料的吻合率说明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西瓜和甜瓜纯度鉴定结果都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33.
Acidovorax citrulli is a seed-transmitted gram-negative bacterium that can cause substantial economic yield loss in watermelon and melon production worldwide. Four small-molecule libraries containing 4,952 compounds were selected for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against Acitrulli wild-type strain Xu3-14 by evaluation of growth inhibition. One hundred and twenty-seven molecules (2.5% hit rate) were identified as bactericidal or bacteriostatic against Acitrulli at 100 μM. Secondary screens indicated that 27 candidate compounds were more effective against Acitrulli Group II strains than Group I strains (classified using repetitive element PCR). Several compounds were inhibitory to other pathogenic bacteria, including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and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but did not affect the growth of plant beneficial bacteria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and Bacillus subtilis.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mpounds did not inhibit germination of Arabidopsis or watermelon seeds. The effect of small molecules on Acitrulli seed-to-seedling transmission was evaluated by applying each compound to inoculated watermelon seeds and assessing seedling infection. Nine compounds were chose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ir reduction of percentage seedling infection and compiling scores on their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and phytotoxicity obtained in the secondary screens. The five best compounds were selected (thiamphenicol, nadifloxacin, pipemidic acid, ciclopirox, and zinc pyrithione) for greenhouse tests and were foun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eed-to-seedling transmission of Acitrulli in both artificially and naturally infested seeds. These top five compounds provide a basi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an Acitrulli-specific bactericide.  相似文献   
934.
四种短体线虫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来自荷兰的藏橐吾和铃兰、泰国的高山榕、缅甸的香蕉等种苗(球)分别鉴定出玻利维亚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olivianus、铃兰短体线虫P. convallariae、咖啡短体线虫P. coffeae和斯佩奇短体线虫 P. speijeri。对这4种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后,认为头环、口针、侧区、生殖系统和尾形等形态特征是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利用引物28S-D2A/28S-D3Br扩增测序得到上述4种线虫的28S rRNA基因D2/D3区序列,序列分析发现玻利维亚短体线虫从欧洲到美洲的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较小,仅为0~0.007;铃兰短体线虫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大,为0.006~0.029;咖啡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3;斯佩奇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咖啡短体线虫P. coffeae和斯佩奇短体线虫P. speijeri亲缘关系很近,二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026。本研究再次证明线虫28S rRNA基因D2/D3区基因序列可作为短体线虫种间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35.
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1、3、5、7 cm播深,对34个高粱品种在不同播深下的出苗率、幼苗形态和幼苗干物质量进行分析,筛选耐深播性鉴定指标,综合评价高粱品种的耐深播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加大,出苗率、苗长、根长、根数和苗重均呈下降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分别为0.84~0.60、0.96~0.75、0.83~0.53、0.88~0.64和0.95~0.85;中胚轴长、根重和根冠比呈上升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为1.52~3.30、1.10~1.25和1.17~1.50;胚芽鞘长在播深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647%,相对根冠比、相对根长、相对中胚轴长和相对出苗率载荷量最大,将其作为高粱耐深播性筛选的主要指标并计算隶属函数值。根据隶属函数值对高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4个高粱品种可聚为3类,晋粱白2号等11个品种为耐深播品种,红青壳等14个品种为中等耐深播品种,吉品609等9个品种为深播敏感品种。品种间耐深播性差异明显,杂交种较常规种耐深播性强。  相似文献   
936.
圆形喷灌机条件下变量灌溉对苏丹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苏丹草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8月在河北涿州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开展了圆形喷灌机条件下变量灌溉对苏丹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依据土壤表观电导率(ECa)差异划分出3个灌溉管理小区(1区、2区、3区),并分别对其进行变量灌溉(VRI)和均匀灌溉(URI)处理。结果表明:全生长季内,URI和VRI处理之间年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VRI处理比URI处理节水13.4%,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7.5%,尤其是在第二茬雨季VRI处理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提升了43.8%(P<0.05);第一茬,VRI处理与URI处理苏丹草粗蛋白含量与相对饲喂价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降雨量较大的第二茬VRI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苏丹草的粗蛋白含量(提高9.5%,P<0.05)和相对饲喂价值(提高3.5%,P<0.05)。  相似文献   
937.
运用InVEST模型,对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保持现状与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估,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海拔高度、坡度以及土壤类型下的保土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侵蚀量与土壤保持量分别为1. 67×10^8t、4.21×10^8t。从侵蚀面积来看,保护区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占总面积的63.95%;虽草地的土壤保持能力弱于其他自然植被类型,但草地是土壤保持总量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海拔梯度下的土壤保持总量随海拔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保护区内海拔2 500~3 500 m的土壤保持功能最好;栗钙土的土壤保持量最高,黑毡土在草原土壤类型中土壤保持强度较低;坡度为15°~25°的区域土壤保持量最大,占土壤保持总量的31.93%;甘肃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系统减少泥沙淤积和减少土地废弃的价值分别为5. 76×10^8元和1. 44×10^8元,保护区内林草地保肥价值为9. 03×10^10元。  相似文献   
938.
外来有害生物的快速准确鉴定有助于提高口岸检疫效率。红翅大小蠹(Dendroctonus rufipennis)和黄杉大小蠹(D. pseudotsugae)作为大小蠹属的非中国种是我国口岸原木检疫中频繁截获的检疫性有害昆虫。本研究以mtDNA COI基因5′端和3′端序列为标记对红翅大小蠹与黄杉大小蠹的11个样本开展分子鉴定有效性评价。结果显示,当以COI基因5′端和3′端为靶标时,两种大小蠹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81和0.144,是种内遗传距离的60.3和48倍,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间无重叠现象,在系统发育树上都能聚为独立的分支,表明mtDNA COI基因5′端和3′端序列均可有效区分红翅大小蠹与黄杉大小蠹。  相似文献   
939.
在1981-2018年黄岩水果类苗木及非种用农产品调运检疫中,共调出柑橘、杨梅和枇杷等苗木10 475批次,11 051.42万株;柑橘果实等非种用农产品147 689批次,852 920.95 t。基于柑橘等水果苗木调运检疫数量变化与水果产业发展变化关系,分析了果苗检疫存在的问题,包括无证育苗现象较普遍、检疫申报不规范、疫情信息不对称和漏检逃检等,提出了水果类苗木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严格遵守植物检疫规程、建立种苗调运可追溯和到达地报告复检制度等建议,这对做好调运植物检疫工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40.
我国高等学校审计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审计制度变迁具有重大理论指导价值。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审计制度供求变化进行分析,挖掘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审计制度变迁的成因,提出我国高等学校审计制度的变迁方式将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改变以往只对制度进行静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传统方式,以动态的视角对我国高等学校审计制度进行研究,以期能对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审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