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50篇
  免费   704篇
  国内免费   1335篇
林业   1922篇
农学   2182篇
基础科学   1123篇
  2067篇
综合类   4394篇
农作物   788篇
水产渔业   648篇
畜牧兽医   1817篇
园艺   529篇
植物保护   91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538篇
  2020年   488篇
  2019年   486篇
  2018年   366篇
  2017年   513篇
  2016年   463篇
  2015年   617篇
  2014年   597篇
  2013年   739篇
  2012年   938篇
  2011年   946篇
  2010年   876篇
  2009年   852篇
  2008年   868篇
  2007年   870篇
  2006年   764篇
  2005年   695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313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385篇
  1998年   314篇
  1997年   304篇
  1996年   264篇
  1995年   252篇
  1994年   213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62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苯甲·嘧菌酯325克/升悬浮剂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了气相色谱法,以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为内标物,用HP-5毛细管柱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苯甲·嘧菌酯悬浮剂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1.0000;标准偏差为0.04、0.07;变异系数为0.36%、0.39%;平均回收率为99.9%、100.0%。  相似文献   
82.
近45年内蒙古乌审旗气候变化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5年内蒙古乌审旗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气候变化对沙尘天气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来,乌审旗年平均气温以0.48℃/10 a的趋势变暖,近5年气温比20世纪60年代升高了1.8℃,1961-1996年为偏冷时段,1996-2005年为偏暖时段。降水量以15.15 mm/10 a的趋势减少,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经历了一个"少、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过程。降水量变化分4个多雨时段和4个少雨时段。年大风日数以3.53 d/10 a的趋势减少,20世纪60年代是大风天气的频发期,近5年大风日数较60年代减少了197 d。年沙尘天气日数以14.96 d/10 a的趋势减少,20世纪60-70年代是沙尘天气的频发期,近5年较20世纪60-70年代减少了624.5 d;从季节变化来看,沙尘天气多的季节大风也多,气温回升快,降水量偏少;不同年代气候要素的不同组合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有所差异,春季沙尘日数与同期大风日数的正相关较显著,与同期的气温和前一年夏季降水也显现出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夏季降水对第2年沙尘天气的预报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3.
Indoor and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pplying the mycoparasite Coniothyrium minitans to the aerial parts of rapeseed plants at the flowering stage to control sclerotinia diseases 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a petal inoculation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conidial suspensions of C. minitans on suppression of sclerotinia leaf blight. Results showed that C. minitans was effective in inhibiting infection initiated by ascospores of S. sclerotiorum on flower petals by restricting mycelial growth of the pathogen. Suppression of lesion development was related to the conidial concentration of C. minitans, with larger lesions at low concentration (5×103conidia ml−1), but smaller lesions at high concentration (5×104 conidia ml−1 or higher). When C. minitans-treated rapeseed leaves were inoculated with mycelia of S. sclerotiorum, C. minitans failed to prevent infection of leaves, but caus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number of sclerotia produced on the diseased leav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fficacy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two isolates of C. minitans, LRC 2137 and Chy-1, on the two rapeseed cultivars, Westar (spring type) and Zhongyou 821 (winter type). Results of field trials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stem rot of rapeseed in four (1997, 1999, 2003 and 2004) out of five years by aerial application of C. minitan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ppressive efficacy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reatments of C. minitans (106 conidia ml−1), C. minitans (106 conidia ml−1) + benomyl (50 μg ml−1) and benomyl (100 μg ml−1) in 2003, and between the treatments of C. minitans (106 conidia ml−1), C. minitans (106 conidia ml−1) + vinclozolin (100 μg ml−1) and vinclozolin (500 μg ml−1) in 2004. Sclerotia of S. sclerotiorum collected from diseased plants in plots treated with C. minitans in 1999, 2000 and 2003, or with C. minitans + benomyl in 2003 were infected by C. minitans at frequencies ranging from 21.3 to 54.5%.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aerial spraying of C. minitan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clerotinia diseases of rapeseed.  相似文献   
84.
斑皮蠹属害虫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形态学鉴别经济、直观,但因斑皮蠹个体小且近缘种之间形态高度相似的特点,形态学鉴别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斑皮蠹害虫的鉴定要求。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斑皮蠹的鉴别方法更加丰富,鉴别结果也更准确高效。本文主要就斑皮蠹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酶联免疫法和行为学等鉴别手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5.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发生世代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2005年河北省首次发现报道的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危害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监测数据,研究其发生世代。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每年发生4代。4-5月为越冬代成虫期,6-7月上旬为1代成虫期,7月中旬-8月上旬为2代成虫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3代成虫期。其中1~2代成虫蛾量大,蛾峰明显,以第2代幼虫为害玉米苗最为严重,越冬代成虫和第3代成虫蛾量较少,蛾峰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86.
为明确不同温度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种群动态的影响,建立东方粘虫种群动态模型,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得到了室内不同温度下东方粘虫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生命表参数,并基于种群生命表参数预测了2个月内东方粘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东方粘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产卵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24℃下,东方粘虫单雌平均产卵量为717.1粒,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成虫寿命也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且雄蛾寿命显著长于雌蛾,分别为15.3 d和13.0 d;卵孵化存活到成虫的概率、幼虫存活率和化蛹率均最高,分别为66.7%、68.9%和96.8%。内禀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平均世代周期则显著降低,18、21、24、27、30℃下分别为0.051、0.077、0.113、0.121、0.156 d-1和77.2、61.3、49.0、40.3、31.5 d;周限增长率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1.05、1.08、1.12、1.13、1.17 d-1;净增殖率在24℃下为257.1,显著高于其它温度下,其它温度条件下无显著差异。表明东方粘虫在18~30℃范围内都能完成生长发育和生殖,24℃下种群存活率高、繁殖力大、世代周期较短,更适合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87.
为筛选对地下害虫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具有增效作用的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最佳复配组合,并评价其田间应用效果。采用浸渍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配比下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并选择最佳配比加工成制剂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该复配剂对玉米田沟金针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以配比2∶5、4∶5和2∶1复配时的共毒因子分别为41.16、23.88和36.07,经细化配比后,以配比1∶3、2∶5、4∶5、1∶1、2∶1和3∶1复配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21.77、228.03、284.41、175.05、150.98和135.80,其中以4∶5复配时的增效作用最显著;按照此比例配制的1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以该种衣剂0.5、1、1.5、2、2.5 g (a.i.)/kg剂量处理后在玉米出苗后2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76%、59.52%、66.67%、71.43%和78.57%。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防治地下害虫金针虫幼虫增效作用明显,15%氯虫苯甲酰胺·高...  相似文献   
88.
利用性诱剂防治花生田暗黑鳃金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性诱剂对成虫的引诱效果及对幼虫虫口密度的降低作用,在全国主要花生产区开展了田间诱捕试验,调查诱捕成虫数、幼虫减退率及对花生的保果效果。结果表明:一台诱捕器一天内诱到的最大成虫数为977头;幼虫减退率最高可达78.8%,保果效果最高可达68.6%。表明暗黑鳃金龟性诱剂对成虫有很强的引诱效果,并能明显减轻幼虫为害。  相似文献   
89.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目前在我国玉米产区有加重为害和成灾的趋势。为便于田间准确识别该虫、调查其发生为害规律以及掌握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在室内对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70%左右、光周期L14 h∥D10 h、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卵期平均为4.25 d;幼虫一般为5龄,幼虫期平均为18.28 d;蛹期平均为7.69 d,蛹重平均可达75.77 mg;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3.29 d,产卵可持续9.13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305.3粒,最多产500粒,最少132粒。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14.75 d和18.88 d。整个世代发育历期约为33.35 d。  相似文献   
90.
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杰  姜玉英  曾娟 《植物保护》2013,39(6):86-90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玉米病害,常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12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大流行,本文归纳了玉米大斑病全国发生概况、区域分布和各地病情。总结了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病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品种间和地区间发病程度差异大等发生特点,分析了适宜天气条件、主栽品种不抗病、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是导致大斑病重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重视玉米病害的预测预报、推荐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病害综合防治的对策建议,旨在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玉米大斑病测报工作,指导玉米病害防治、有效控制其危害、保障玉米生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