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08篇
  免费   1292篇
  国内免费   1858篇
林业   1761篇
农学   1753篇
基础科学   1023篇
  2270篇
综合类   9562篇
农作物   1551篇
水产渔业   1001篇
畜牧兽医   3153篇
园艺   1526篇
植物保护   958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69篇
  2022年   887篇
  2021年   961篇
  2020年   878篇
  2019年   861篇
  2018年   649篇
  2017年   956篇
  2016年   673篇
  2015年   1008篇
  2014年   1141篇
  2013年   1377篇
  2012年   1768篇
  2011年   1914篇
  2010年   1734篇
  2009年   1600篇
  2008年   1532篇
  2007年   1357篇
  2006年   1063篇
  2005年   915篇
  2004年   523篇
  2003年   407篇
  2002年   432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6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21.
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白鲜种子生活力,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的浸种温度、浸种时间、TTC溶液浓度、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对白鲜种子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TC法能够快速测定白鲜种子的生活力,其染色最佳条件为30℃浸种6 h,35℃条件下0.3%TTC溶液避光染色24 h。  相似文献   
122.
大熊猫轮状病毒(giant panda rotavirus,GPRV)是引起幼龄大熊猫腹泻的主要病原,对圈养大熊猫产生了较大的危害。轮状病毒结构蛋白VP6是一种载体蛋白,可介导黏膜免疫反应。VP7是轮状病毒结构蛋白中主要的中和抗原。因此,VP6-VP7的融合表达作为候选抗原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存在表达量低、可溶性差以及纯度低等弊端。本研究使用醛缩酶(E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麦芽糖结合蛋白(MBP)3种融合标签,以实现获得表达量高和纯度高的GPRV-VP6-VP7重组表达蛋白。将扩增的VP6、VP7基因片段利用同源重组酶构建到含3种融合标签的表达载体pET21b上,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低温诱导表达。用Ni-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和Image J分析蛋白表达量和可溶性,Western blot分析得到表达的重组表达蛋白正确且具有蛋白活性。实验结果证明,EDA标签能显著促进VP6-VP7蛋白的原核可溶性表达,提高VP6-VP7蛋白表达量。  相似文献   
123.
正波叶大黄Rheum rhabarbarum L.隶属于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白粉病多发生在波叶大黄的叶部,会影响其光合作用进而降低其药用价值。据笔者统计,目前关于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在世界范围内的报道有很多~([1~9]),但其中关于蓼科Polygonaceae波叶大黄白粉病病原菌的报道较少,目前仅有1个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127.
128.
The family-level relationships within Plecoptera have been a focused area of research for a long time. Its higher classification remains unstable,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Plecoptera should be re-examined. Here, w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two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mitogenomes) of Paraleuctra cercia and Perlomyia isobeae of the family Leuctridae. We reconstructed the phylogeny of Plecoptera based on 13 protein-coding genes (PCGs) from published stoneflie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yesian inference and maximum-likelihood tree had similar topological structures except for the positions of two families, Peltoperlidae and Scopuridae. The Plecoptera is divided into two clades, the suborder Antarctoperlaria and the suborder Arctoperlaria. The two suborders subsequently formed two groups, Eusthenioidea and Gripopterygoidea, and Euholognatha and Systellognath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morphological studies. In addition, the Leuctridae is the earliest branch within the superfamily Nemouroidea. But the monophyly of Perloidea and Pteronarcyoidea are still not well supported.  相似文献   
129.
光对园艺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青素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类黄酮化合物,在植物花朵、果实等器官色泽形成和抗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组织中花青素的形成依赖于光信号,但是光信号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及信号网络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晰。本文简述了花青素生物合成及运转过程的研究进展,简要归纳了MYB、bHLH、WDR三类主要因子对花青素合成的转录调控作用,重点阐释光信号(光强、光质、光照时长)对植物花青素合成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光环境(光强、光质、光照时长)主要通过不同的光受体(UVR8、CRYs、PHOTs、PHYs)影响光信号通路重要因子COP1的泛素化能力和HY5的稳定性,以及其他光信号转录因子如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s的稳定性,进而调控花青素的生物合成过程。这些光信号因子一方面直接结合到调控花青素合成的MYB、bHLH、WDR三大类转录因子上,转录激活或抑制它们的表达进而调控花青素的合成;另一方面,这些光信号因子通过与MYB、bHLH、WDR三大类转录因子蛋白互作,影响它们形成的MBW复合体稳定性,进而调控花青素的合成。此外,这些光信号因子还可以通过不依赖于MBW复合体的通路调控花青素的合成,如HY5通过调控miR858影响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另外,一些未知的光响应因子可能以不依赖MBW通路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调控花青素合成基因和液泡膜上的运转蛋白,改变液泡酸化,调节花青素的合成。同时,光信号会影响光合电子传递,光合电子传递链中的一些因子也会通过依赖和不依赖MBW的途径影响植物花青素的合成。这些途径如何协调以及哪些信号因子优先受光环境(光强、光质、光照时间)调控?本文为深入研究光信号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提供参考,以探索光调控花青素积累的有效途径及靶标分子,为利用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和光环境调控手段改良园艺植物花青素积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0.
为进一步分析活性氧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在番茄抗病信号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为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以4叶1心的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比较番茄幼苗受灰霉菌侵染后叶片O_2~-·以及抗氧化酶、内源褪黑素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番茄幼苗接种灰霉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幼苗叶片上病斑斑点逐渐增多,灰霉菌含量显著增多,叶色逐渐变浅,植株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灰霉病菌侵染后番茄体内O_2~-·活性爆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上升,褪黑素含量增加;上述变化都是番茄幼苗为了抵御灰霉菌的生物胁迫而发生的应激反应。综上,植物在遭受病原菌等生物胁迫时不能简单地推断SOD、CAT和POD等抗氧化酶活性一定升高,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更多地依赖于抗性信号路径中信号物质的激活和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