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80篇
林业   39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38篇
  79篇
综合类   472篇
农作物   73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197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采用单酶切和双酶切AFLP技术分别对5种不同蔷薇品种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多态性比率.单酶切采用10条人工设计的与接头序列相识别的AFLP选择性引物,用Pst Ⅰ酶切,共获得108个AFLP标记,片段大小在100 2 000 bp,得到33个多态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30.56%;双酶切采用25对双酶切AFLP引物,在50-600bp扩增出清晰条带658条,得到182个多态位点,占总扩增带的27.6%.对多态性片段进行统计,计算出不同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硕苞蔷薇同其它4种蔷薇的遗传距离偏远,且其它4种蔷薇的遗传距离均较近,这与蔷薇品种来源和培育史相符.该研究表明两种AFLP标记均可用于蔷薇品种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态性的检测,准确评价尚待和其它品种对比研究后确定.
Abstract:
Single and double restriction diges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the genomic DNA of five rose varieti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In single digestion, 10 human-designed AFLP selective primers different from the adaptor sequence were cut by Pst Ⅰ enzyme and 108 AFLP markers were obtained with a fragment size of 100-2 000 bp. Meanwhile, 33 polymorphic loci were gain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polymorphic loci was 30.56%. In double digestion, 25 pairs of double enzyme primers were adopted, 658 clear bands were amplified in 50-600 bp and 182 polymorphic loci were gained, which were 27.6% of the total amplified band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olymorphic bands,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and genetic distance among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were estim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cartney rose (Rosa bracteaea) was genetically distant from the other four rose varieties, which were genetically close among themselves, a fact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origins of the varieties and their cultivation history. Thu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types of AFLP markers can be used in detecting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the genomic DNA of rose varieties, but more accurate evaluation will depend on comparison with more varieties.  相似文献   
972.
氮肥后移满足绿洲灌区全膜覆盖玉米的氮素需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在水热资源有限区,地膜覆盖使得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前移,容易造成后期脱肥。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氮肥后移对全膜覆盖玉米产量、氮素积累特征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试验为单因素试验,在施氮量450 kg/hm2水平下,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的20%和40%,其余40%的氮追施时期和比例分为3个处理:N1 (拔节肥10% + 花粒肥30%),N2(拔节肥20% + 花粒肥20%),N3 (传统方式,拔节肥30% + 花粒肥10%),此外,还设定了不施氮肥空白对照。调查了玉米氮素积累动态及氮素利用状况。 【结果】 氮肥后移对玉米生育前期植株氮素的积累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量。与N3相比,N1处理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在成熟期提高10.0%,籽粒吸氮量提高44.6%;氮肥后移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有显著影响,N1处理籽粒产量较N3提高15.8%,收获指数提高12.2%,N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收获指数与N3处理差异不显著。N1处理的玉米氮素收获指数较N3处理提高31.0%,氮肥利用率 (NUE)、氮肥农学效率 (NAE) 和氮肥生理利用率 (NPE) 分别提高15.1%、79.4%和55.7%,N2处理与N3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 【结论】 在总施氮量为450 kg/hm2的水平下,玉米拔节期追施45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180 kg/hm2、花后10 d追施135 kg/hm2氮肥,可有效提高地膜覆盖玉米的氮素供需吻合度,增加玉米生育后期氮素积累量,提高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是河西绿洲灌区实现玉米增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73.
种植密度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黔北山地烤烟优质高产栽培,采用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有机无机肥配施为副区的双因素裂区试验,结合经济效果指数(ECI)法和偏(Eta)2值分析法,研究烤烟种植密度与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互作效应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烤烟产量增加,均价和上中等烟比例降低,产值呈先升后降趋势,ECI为A2(18 000株/hm~2)A3(21 000株/hm~2)A1(15 000株/hm~2);随着基肥用量降低和有机肥用量增加,烤烟的产量、产值及均价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上中等烟比例稍有上升,ECI为B2(基肥825kg/hm~2+追肥225kg/hm~2+有机肥750kg/hm~2)B3(基肥750kg/hm~2+追肥225kg/hm~2+有机肥1 500kg/hm~2)B1(基肥900kg/hm~2+追肥225kg/hm~2+有机肥0kg/hm~2)。种植密度与有机无机肥配施互作9个处理的产量、产值、均价及上中等烟比例表现各异,其ECI为A2B2A3B3A2B3A1B2A2B1A3B2A3B1A1B3A1B1。各偏(Eta)2值分析种植密度对烤烟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较高,对其产值和均价的影响效应中等,对烟叶质量等级比例的影响效应较低;种植密度与有机无机肥配施的互作效应对烤烟各项经济指标的影响均较低。黔北山地烤烟最适种植密度为18 000株/hm~2,有机无机肥的最佳配施量为基肥825kg/hm~2+追肥225kg/hm~2+有机肥750kg/hm~2。  相似文献   
974.
长期施肥对植烟土壤与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科学施肥制度,实现植烟土壤的可持续利用,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植烟土壤和烤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尤其是(MCF)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烟叶产量、中上等烟叶比例和烟叶中氮、钾养分含量,并显著降低施木克值和氮碱比。与原始土壤和CK(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显著降低土壤pH值,其中MCF的pH值略高于CF(纯施化肥);另外,CF和MCF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也显著提高。与原始土壤相比,CF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MCF则有一定程度提高,且MCF较CF显著升高;MCF对土壤全氮含量有一定提高,碱解氮含量较CK和CF均有显著提高;与CK相比,CF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有一定提高,但微生物量氮含量则有小幅降低,MCF可大幅提高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提升效果达显著水平。可见,有机肥与化肥长期持续配施不仅可以实现烤烟持续增产提质,而且可以减缓土壤酸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养分供应状况。  相似文献   
975.
对大数据环境下中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进而掌握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内容侧重点、现阶段成果以及薄弱环节,旨在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把握方向,加速推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步伐。  相似文献   
976.
生防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定殖能力是决定其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芽胞杆菌在胡椒上的定殖情况鲜有报道。本研究以生防芽胞杆菌VD18R19为对象,研究其在胡椒根系和叶片表面的定殖动态及其促生长作用和对胡椒瘟病的防治效果。首先利用荧光质粒p AD43-25标记菌株VD18R19;然后通过荧光观测和平板计数方法检测标记菌株在胡椒根系和叶片表面的定殖形态和数量动态;最后通过盆栽试验分别评估了该菌株的促生长作用和对胡椒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VD18R19荧光标记成功,且标记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120世代后高达85.33%);该菌株在胡椒根际偏好于根毛区定殖,定殖数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处理后第9 d的定殖数量最多(9.88×106 CFU/g),整个30 d的定殖密度均维持在106 CFU/g水平;叶片定殖呈迅速下降趋势,处理后第9 d的定殖密度仅5.13×104 CFU/g,在21 d后基本检测不到该菌株;在不接种病原菌的情况下,菌株VD18R19处理的胡椒苗的株高、叶片数和地上部分鲜重等均显著好于对照,其促生率分别为61.71%、36.18%和106.43%;胡椒瘟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叶片接种后,菌株VD18R19处理的胡椒苗在发病率和病斑大小上均显著低于对照,对胡椒瘟病的防治效果达76.86%。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芽胞杆菌VD18R19在胡椒上的定殖动态及其防治效果,对该菌的开发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7.
春玉米叶面积系数动态特征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孙锐  朱平  王志敏  丛艳霞  勾玲  方立锋  赵明 《作物学报》2009,35(6):1097-1105
为进一步明确春玉米不同密度群体叶面积系数(LAI)特征参数的密度效应,以吉单209和郑单958为材料,于2005年和2006年在东北春玉米区(吉林)分别设置4.5~10.5万株 hm-2 5个密度和3.0~12.0万株 hm-2 7个密度处理试验,应用作物高产群体相对LAI动态普适模型方程y= (a+bx)/(1+cx+dx2)模拟分析不同密度对LAI动态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群体最大LAI在3.0~12.0万株hm-2范围内随密度增加呈近似直线增大趋势,而最大LAI出现的时间随密度增加而提早;将LAI数据相对化处理后,不同密度群体的LAI差异在最大LAI之后较之前表现明显,高密度群体较低密群体LAI衰减迅速。全生育期平均LAI随密度增加呈显著线性增大趋势,而平均LAI与最大LAI的比率则随密度增加呈显著线性减小趋势。密度对模拟方程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邻密度差异不明显,间隔3.0万株 hm-2的差异显著;不同参数变化趋势不同,其中参数a接近“0”,受密度影响不大;b、c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d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全生育期群体LAI变化速率呈“N”形变化趋势,且与群体LAI变化及生育期对应,高密度群体LAI增加及衰减的速率均大于低密度群体,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为密度响应敏感期。由此可见,密度对春玉米全生育群体LAI动态具有调节作用,尤其群体LAI变化速率、最大LAI及其到达的时间、平均LAI及其与最大LAI的比率等重要特征参数对密度响应较为敏感,可作为对春玉米群体密度调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78.
云南小麦地方品种及铁壳麦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云南省小麦新品种选育以及物种保护研究提供依据,选用20对SSR引物对37份云南铁壳麦和35份云南地方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个SSR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54个等位变异,每一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目为1~5个,平均2.7个。综合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两个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铁壳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根据SSR标记数据计算云南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其结果表明云南地方小麦品种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从UPGMA法可将72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同一地方的品种没有整齐地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979.
以农作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轻度以上侵蚀土地占地率与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其它用地占地率无截距模型,以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不同侵蚀强度土地占地率无截距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侵蚀模数、土壤流失率、土壤流失比、土壤流失面积比.不同侵蚀强度土地侵蚀模数、土壤流失比.结果表明:①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及其以上侵蚀土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97.78t/km2a、1639.95t/km2·a、5000.00t/km2·a、9119.12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7%、6%、34%、67%,在不同小流域变幅为:-3%--23%、0%-21%、8%-100%、11%-98%,有80%的小流域强度侵蚀土地是土壤流失的主要源地,有20%的小流域土壤流失主要发生在中度侵蚀土地;②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58.27t/km2·a、6410.8t/km2·a、-2083.89t/km2·a、2668.43t/kin2·a、6639.33 t/km2·a、-759.6 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6%、89%、-4%、11%、12%、-3%,流失面积比为1%、72%、0%、18%、9%、0%,水土流失的首要用地类型是坡耕地,平耕地、有林地、其他用地对土壤流失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80.
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古植物学资料及与现代植物区系的对比分析,对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变及新生代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对深入了解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植被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指导本区目前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可以提供参考。文中论述了自白垩纪以来各时期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变发展过程,对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变和现代与新生代孢粉植物群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本区植物区系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一是起源于本地及邻近地区晚白垩纪-早第三纪植物群,一些草本植物和湿生植物主要发生于晚第三纪,耐寒和耐旱的种类主要发生于第四纪;二是来源于地中海区-中亚和欧亚草原;三是来源于东北亚、西伯利亚温-寒地区;四是来源于我国西南、西北、华北及秦岭、华中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