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51篇
  免费   1043篇
  国内免费   2068篇
林业   1987篇
农学   2118篇
基础科学   1402篇
  2732篇
综合类   7273篇
农作物   1122篇
水产渔业   790篇
畜牧兽医   2937篇
园艺   922篇
植物保护   1179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782篇
  2021年   857篇
  2020年   814篇
  2019年   785篇
  2018年   629篇
  2017年   830篇
  2016年   742篇
  2015年   977篇
  2014年   923篇
  2013年   1131篇
  2012年   1430篇
  2011年   1481篇
  2010年   1299篇
  2009年   1224篇
  2008年   1123篇
  2007年   1082篇
  2006年   864篇
  2005年   739篇
  2004年   392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438篇
  2001年   430篇
  2000年   388篇
  1999年   351篇
  1998年   275篇
  1997年   231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197篇
  1994年   189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9篇
  195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01.
为促进新疆草莓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开展了新疆地区10个主流栽培草莓品种高架基质栽培比选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架基质栽培下圣诞红和宁玉结果较早,香野长势较强,香野、圣诞红、黑珍珠和宁玉抗白粉病性强,艳丽和黑珍珠果实硬度高,红颜和黑珍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可溶性糖以章姬、妙香7号和黑珍珠较高,糖酸比以红颜、章姬和妙香7号较高,Vc含量以妙香7号、黑珍珠和越秀较高,单果重以红颜和妙香7号较高,产量以红颜和香野较高。10个品种各有优缺点,可综合考虑本地需求及品种特性进行合理的品种配置。根据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白粉病病果率加权得分,筛选出新疆高架栽培具有一定推广前景的草莓品种有红颜、章姬、香野和粉玉1号。  相似文献   
102.
ZL-9601赖氨酸生产菌某些特性及发酵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对ZL-9601赖氨酸生产菌菌株的形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析,并以糖蜜为主要原料,初步确定了该菌的产酸能力.结果表明,该菌为短杆菌(0.8~1.0×1.0~2.5 μm), 需氧, 发酵最适温度30℃, 最适pH7.0~7.2, 最适碳源为葡萄糖, 最适氮源为硫酸铵; 该菌不分解赖氨酸, 可耐15%的赖氨酸, 耐30%的葡萄糖.以糖蜜为主要原料, 在最适温度和pH的条件下, 产酸可达6%以上.  相似文献   
103.
地形、生物气候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开展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土壤碳循环过程与陆地碳库的精确预测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位于祁连山中段的阴、阳坡地形序列土壤,分析了不同坡向间以及同一坡向内随海拔高度变化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阴、阳坡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但阳坡下降的速率(66%~91%)明显高于阴坡(31%~77%);阴坡土壤中碳酸钙基本淋失,通体无机碳含量较低(5.0 g kg-1),阳坡B层土壤无机碳含量是A层的2倍,表现为明显富集。阴坡和阳坡1 m土体总碳密度相当(分别为16.1~33.9 kg m-2和11.8~32.8 kg m-2),其中,阴坡以有机碳为主(占总碳密度的82%~99%),而阳坡有机碳和无机碳密度变化均较大(分别占总碳密度的27%~81%和19%~73%)。因此,坡向是影响高寒山区土壤碳垂直分布和组成的重要因素。此外,降雨量和植被类型对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也具有重要影响:降雨量每增加1 mm,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0.4 g kg-1,而淀积层(40~80 cm)土壤无机碳含量下降0.2 g kg-1;植被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富集程度。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寒山区土壤碳循环及其碳库预测应充分考虑微地形对坡面尺度下土壤碳垂直分布、碳库组成和空间变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26年生刺槐+臭椿混交林(RA)、刺槐+白榆混交林(RU)和刺槐+白蜡混交林(RF)为研究对象,以刺槐纯林(RP)和无林地(CK)为对照,研究刺槐混交林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林分中,土壤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不同林分之间表现为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无林地,RP、RU、RF、RA的脲酶活性分别是CK的4.02、4.74、5.08和5.01倍;3)在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土壤因子方面,刺槐混交林较其纯林表现为降低了土壤密度、pH值和含盐量,增大了总孔隙度,增强了蓄水性能,增加了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增加了细菌和固氮菌的数量;4)总孔隙度、细菌、固氮菌、全N和有机质等土壤因子对刺槐混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较大,建议用这些土壤因子作为评价刺槐混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5.
茶树油清除豇豆农药残留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茶树油清除果蔬农药残留的效果,该试验选取豇豆为供试材料,以不同浓度的茶树油和水溶性茶树油等清洗处理,利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豇豆内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的农药残留量,计算农药清除率。供试7种农药中,水胺硫磷、马拉硫磷、氧乐果、三唑磷、毒死蜱、氯氰菊酯和速灭威在豇豆中的初始浓度分别为:20.395、1.690、6.524、10.719、0.160、12.104和23.057mg/kg。茶树油处理后检测结果表明,茶树油具有清除残留在豇豆中农药的能力,清除效果随茶树油浓度增加而增强;清除有机磷类农药效果较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明显。茶树油比去离子水、市售果蔬农残清洗剂清除农药残留效果显著,同时,相同浓度的水溶性茶树油比相应茶树油清除农药残留能力强。0.8%水溶性茶树油清除效果最佳,清除率分别为水胺硫磷80.48%,马拉硫磷94.54%,三唑磷82.79%,毒死蜱84.58%,氧乐果72.20%,氯氰菊酯80.51%,速灭威72.21%。通过研究结果可知,茶树油可作为有开发前景的果蔬清除剂。  相似文献   
106.
以推扫式成像光谱仪PHI(Pushbroom Hyperspectral Imager)获取的冬小麦拔节期、灌浆初期及乳熟期的航空影像数据为基础,提取反映冬小麦长势的光谱特征值,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冬小麦的长势情况;对不同时相光谱特征值与土壤基础供氮量、土壤总供氮量以及变量施肥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基础供氮量、土壤总供氮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对冬小麦长势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土壤基础供氮量是影响冬小麦长势的重要因素,它对冬小麦的长势影响贯穿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此外,该文还通过变量施肥前后作物  相似文献   
107.
Different soil amendments, including 1% zeolite, 1% bentonite,5% Penghu soil (PHS), 5% Penghu soil + 1% manganese oxide (PHS + MO), 1% MO, and 1.5% silicate slag (SS), were used to immobilize Cd and Pb in two contaminated soils evaluated by single and sequential extractions and by uptake of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hinensis 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HS and MO significantly (p < 0.05) reduced the 0.1 M HCl extractable Cd and Pb in the two contaminated soils. Allamendment treatments did not change the organic and residual amounts of Cd and Pb in soils A and B, but the PHS andPHS + MO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exchangeable amounts of Cdand Pb in the two soils as measured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Thecombination of PHS and MO amendments was associated with ahigh pH value and negative soil surface charge showed the best immobilizing efficiency of Cd and Pb in this study. All soil amendments investigated did not increase the dry matter weight of the plant, and most of them decreased the uptake of Cd and Pb, especially for the PHS and MO. The PHS and MO treatments reduced the extractability of Cd and Pb in two soils and theiruptake by the plant, but only the Pb content in Chinese cabbagefrom the amended soils was less than the background levels of heavy metals in leaf vegetables of Taiwan.  相似文献   
108.
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为解决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存在的困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的精准性,该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荒漠土壤进行采样、化验分析和光谱测量、处理,分析土壤光谱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确定敏感光谱波段,建立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种高光谱估算模型,旨在通过模型精度的比较,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反射率、倒数对数光谱与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低,而经过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变换后,相关系数有所提高,部分波段的相关系数通过0.01显著水平的检验,可以用来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算;一元线性回归建立的估算模型的精度低,不适用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的估算。荒漠土壤有机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二阶微分、倒数对数二阶微分修正决定系数得到了较大提高,分别提高了0.22和0.31,均方根误差下降了0.66和0.80,建模精度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荒漠土壤有机质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光谱的最小偏二乘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比其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提高了0.07、0.04,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均方根误差都下降了0.11,二阶微分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是该研究所建12个模型的最优估算模型。在多元逐步、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中,最优估算模型是二阶微分模型,因而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估算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个可行的方法。该研究的成果为荒漠土壤有机质高光谱遥感分析提供了支撑,实现荒漠土壤有机质监测的时效性、准确性,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9.
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种植花生相比,种植苎麻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28.44%)、田间持水量(10.06%)和总孔隙度(5.65%),土壤密度则显著降低7.20%;2)监测期内,花生地各层土壤以及整个0~ 100 cm土体水分变异系数普遍高于苎麻地,苎麻地0 ~ 100 cm土体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协调性优于花生地;3)苎麻地0~ 40 cm土壤较花生地延长抗旱时间7d以上,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差异越来越小;4)红壤坡耕地种植苎麻有利于提高红壤旱地土壤抗旱能力,特别是中、上层土壤.从扩充土壤水库的角度考虑,红壤旱地种植苎麻优于种植花生,该研究结果可为挖掘红壤区深层土壤水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日光温室空气对流蓄热中空墙体热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空气对流循环蓄热墙体是一种通体中空型日光温室墙体,其内部中空层与温室空间连通而具有空气对流换热效果。为详细了解该墙体构造的蓄放热特性及其对日光温室热环境的影响,通过与同样构造但中空层封闭的无对流墙体的对比,在北京市通州区试验温室中测试了墙体内部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墙体蓄放热量及其对温室内气温的影响。其结果,与对照墙体相比,对流方式下墙体内部温度分布规律不同,墙体内部整体温度水平较高、且昼夜波动幅度较大,墙体白天蓄热量提高15.1%,夜晚放热量提高14.7%,这一效果使得温室夜间最低温度提高2.2℃,有效提高了墙体的蓄放热能力,改善了温室夜间温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