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8篇
  免费   823篇
  国内免费   1202篇
林业   1003篇
农学   905篇
基础科学   818篇
  1471篇
综合类   6059篇
农作物   1124篇
水产渔业   501篇
畜牧兽医   1933篇
园艺   989篇
植物保护   640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286篇
  2022年   677篇
  2021年   663篇
  2020年   613篇
  2019年   653篇
  2018年   427篇
  2017年   716篇
  2016年   435篇
  2015年   664篇
  2014年   698篇
  2013年   841篇
  2012年   1058篇
  2011年   1117篇
  2010年   975篇
  2009年   945篇
  2008年   892篇
  2007年   803篇
  2006年   703篇
  2005年   566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讨伊犁地区5个引种白蜡的抗旱性差异,为区域化推广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5个3a生引种白蜡苗木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设置4个水分梯度(CK、T1、T2、T3,田间持水量分别为80%~85%、55%~60%、40%~45%、30%~35%),测定其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  相似文献   
82.
薇甘菊柄锈菌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检疫温室条件下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寄生菌——薇甘菊柄锈菌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柄锈菌可以侵染植物叶片和叶柄等营养器官。受侵染部位起始出现褪绿斑,12~15d,自叶背产生黄色冬孢子堆,并逐步坏死和脱落,最终致寄主死亡。冬孢子黄至暗褐色,包埋在寄主组织中,无明显休眠期。高湿条件下,冬孢子易萌发产生担孢子进行再侵染。采用悬挂法对29个科、62个属的72种植物进行了寄主专化性测定,结果表明,薇甘菊柄锈菌在菊科植物天门冬、紫茎泽兰、向日葵、地胆草上形成褪绿斑,但未发现菌丝和吸器。薇甘菊柄锈菌可成功侵染薇甘菊和同属植物假泽兰。  相似文献   
83.
农民土地价值观的理论构建及问卷的初步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土地价值观是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重要因素。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农户访谈和预测试的统计分析等,提出了农民土地价值观的理论模型。根据修订的正式问卷,编制了农民土地价值观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α为0.87);2)一阶和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能解释的总变异均在85%以上;3)标准化路径系数范围在[0.64,0.91]之间;4)农民土地价值观是一个两个层次、9个维度的结构体系。该研究所构建的农民土地价值观模型具有较高的模型适配度,开发的含26个题项的量表可以作为继续深入研究农民土地价值观的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84.
茉莉酸甲酯调控防御酶活性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金魁’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调控防御酶活性抗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的效应。测定了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病斑直径、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抑菌作用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多酚氧化酶(PPO)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01~10 mmol/L浓度范围内,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dothidea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MeJA对猕猴桃果实最佳诱导浓度和熏蒸时间分别为0.1 mmol/L和24 h,其诱导效果分别为26.01%和26.85%;猕猴桃果实经0.1 mmol/L MeJA熏蒸处理24 h后,SOD、POD、CAT、APX和PPO活性提高,其中SOD和POD活性分别较对照增加33.85%和61.61%,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结果暗示MeJA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可能与其提高防御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5.
为了对比分析土地利用方式计算导水率方法适用性,利用盘式吸渗仪在林地、农地、苜蓿地进行了不同盘径和负压下土壤吸渗试验,并利用不同公式计算了土壤导水率。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和容重较大的林地以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农地,采用稳态流方法计算导水率比较合适,而对于土质较为均一的苜蓿地来说,采用瞬态流计算会省时省力,并得到较好的结果。因此,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应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6.
新型杀虫剂甲磺虫腙的合成与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氯苯甲酰氯、苯甲醚、甲基磺酰氯、水合肼、丁酮等为原料合成了新型杀虫剂甲磺虫腙(试验号:ZJ0967),其化学名称为甲磺酸-4- 苯酯,其结构经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甲磺虫腙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特别是对粘虫Mythimna sepatar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活性。进一步毒力测定表明,甲磺虫腙对斜纹夜蛾的LC50值为8.45(7.69~9.62) mg/L,其杀虫活性与虫酰肼相当,但低于氟啶脲。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0%甲磺虫腙WG在有效成分为210~420 g/hm2时,对斜纹夜蛾7 d的防效可达88.6% ~93.9%,未观察到对作物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87.
微咸水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微咸水水质及灌水量对当地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充分利用新疆库尔勒水管处重点灌溉实验站的水质,进行了棉田不同灌水矿化度(0.74、2.65、3.54、.41 g/L)及灌水量(6、8、10 L)下滴灌入渗试验,着重分析了淡水(矿化度0.74 g/L)和3.5 g/L矿化度微咸水及不同灌水量下的湿润体内的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咸水可以增加土壤水平方向含水量,但脱盐效果低于淡水滴灌条件;3.5 g/L微咸水滴灌在0~40 cm垂直土层盐分均值比平均初始值稍有增加,而10~40 cm土层内没有盐分积累,可满足耕作层内棉花的生长;由试验灌水量折合成灌水定额为23 m3/667m2,所以在当地土质下采用3.5 g/L微咸水进行膜下滴灌在≥23 m3/667m2灌水定额下可行;微咸水滴头正下方纵向的脱盐系数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直线关系,由该关系式可大致推求一定脱盐系数下的灌水量。  相似文献   
88.
小麦纹枯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河南、北京等地采集小麦植株,分离得到202株内生芽孢杆菌,平板拮抗测定获得27株对小麦纹枯病菌拮抗效果明显的菌株。温室盆栽测定了27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的生防效果,其中菌株M-1、W-2和W-3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0.4%、59.4%和56.6%。对3株生防菌株进行了分类学鉴定,M-1为多粘类芽孢杆菌,W-2为地衣芽孢杆菌,W-3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89.
生物技术在植物性杀虫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植物性杀虫剂是与环境有较高和谐度的害虫控制制,但研究开发进程缓慢。生物技术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导技术,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有力武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杀虫植物进行遗传改良以提高植物性杀虫剂的含量。应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对高效杀虫植物加大繁殖力度以及对杀虫植物进行器官、细胞大规律发酵培养,从而解决植物性杀虫剂的来源问题。利用昆虫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加快有效杀虫植物的初筛和 植物性杀虫剂的抗性预报等。可见,生物技术与植物性杀虫剂研究的有机结合,必将使这门学科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0.
长期定位施肥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试验包括4个处理:不施肥(CK)、氮磷配施(NP)、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M)以及长期休闲地(BL)。结果表明:长期持续施肥30年后,在0~30 cm土层,NPM处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分别较CK提高了42.2%、55.9%、40.9%和40.0%(P0.05),NP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与CK差异不显著,潜在矿化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了29.1%和20.0%(P0.05),施肥对两种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在15~30 cm土层表现更加显著;与种植作物相比,长期休闲显著降低了土壤潜在矿化碳含量,BL处理较CK降低了20.5%(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潜在矿化碳、微生物量碳以及碳库管理指数两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且有机碳组分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处理间变化具有一致性(除NP处理外),两种活性有机碳相对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总的来说,长期持续施入有机肥能够有效地增加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同时增加其活性组分,有助于培肥地力和土壤固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