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1篇
  免费   725篇
  国内免费   1036篇
林业   850篇
农学   675篇
基础科学   655篇
  1098篇
综合类   5832篇
农作物   1131篇
水产渔业   450篇
畜牧兽医   1911篇
园艺   935篇
植物保护   515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548篇
  2021年   556篇
  2020年   516篇
  2019年   552篇
  2018年   367篇
  2017年   620篇
  2016年   377篇
  2015年   597篇
  2014年   618篇
  2013年   776篇
  2012年   1016篇
  2011年   1107篇
  2010年   949篇
  2009年   928篇
  2008年   882篇
  2007年   803篇
  2006年   702篇
  2005年   536篇
  2004年   355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71.
在闽粤栲样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方差均值比(C)、丛生指数(I)、扩散指数(Ib)、Cassie指数(Ca)、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的比值(M·/x)和1wao回归方程对天然闽粤栲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粤栲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并且随着取样面积的减少,其聚集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72.
控释掺混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控释掺混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控释掺混肥对水稻有增产效果,与习惯施肥相比,等养分控释掺混肥处理产量可增加7.1%,减10%养分的控释掺混肥处理产量增幅为4.2%~6.1%,但减20%养分施用不利于水稻产量,产量下降8.5%.在田间试验中,控释掺混肥1号每667 m2施用45 kg在水稻上经济效益最高,在水稻生产上显得更有优势,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3.
张伟  付云  张煜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7):119-123
利用斑马鱼的SREBP-1的氨基酸序列NP_001098599.1为探针,对红鳍东方鲀基因组数据库进行BLAST分析,获得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SREBP-1)的cDNA序列及相应的氨基酸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红鳍东方纯SREBP-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3 330 bp,共编码1 109个氨基酸;红鳍东方鲀SREBP-1的氨基酸序列与黄斑蓝子鱼、大西洋鲑、斑马鱼、人、牛及原鸡的同源性分别为81%、73%、72%、55% 、55%、54%和54%;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红鳍东方纯SREBP-1与黄斑蓝子鱼的进化关系最为密切,亲缘关系最近;红鳍东方鲀SREBP-1蛋白中α-螺旋较多,该蛋白质氨基端包含1个bHLH-zip的结构.  相似文献   
974.
【目的】研究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西藏高寒草甸科学放牧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6-2012-08在西藏邦杰塘高寒草甸开展牦牛放牧控制试验,设置对照(零放牧)、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个处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群落丰富度、均匀度、生物量、盖度、密度、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和总盖度降低,均匀度指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先增大后减小;高山嵩草和紫花针茅的盖度和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增大。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的体积质量和硬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0~1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10~20和20~30cm土层总孔隙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在0~10cm土层以适度放牧区最高,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以及pH均显著减小(P0.05),速效钾含量在0~10和10~20cm土壤中先增加后减少,速效磷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结论】重度放牧是高寒草甸植被退化、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主要因素。围栏封育可作为高寒草地植被短期恢复的最佳方式。适度放牧有利于植被群落的增多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975.
【目的】体外转录并纯化酵母端粒酶RNA,明确缓冲液中组分对其构型的影响,初步研究四膜虫端粒酶相关蛋白p65与酵母端粒酶RNA的结合情况,为酵母端粒酶活性鉴定及构型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核酶的自剪切功能,通过在3′端引入HDV核酶序列获得完整的酵母端粒酶RNA;并用分子筛SuperDeX-200/16/60凝胶过滤纯化酵母端粒酶R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 Buffer组分中NaCl和MgCl2浓度对酵母端粒酶RNA构型的影响;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四膜虫端粒酶相关蛋白p65与酵母端粒酶RNA的结合情况。【结果】通过基因序列合成,结合PCR扩增方法获得了酵母端粒酶RNA基因,并将其构建到体外转录载体上;体外转录获得大量的酵母端粒酶RNA(Yeast-RNA-239);使用SuperDeX-200/16/60成功分离得到了纯净的Yeast-RNA-239。NaCl、MgCl2浓度对酵母端粒酶RNA构型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没有NaCl或MgCl2时,RNA的构型均一且致密;随NaCl、MgCl2浓度的增大,RNA构型逐渐变得松散;而四膜虫端粒酶相关蛋白p65能与酵母端粒酶RNA有效结合。【结论】在体外成功制备了高纯度的酵母端粒酶RNA,NaCl、MgCl2浓度对其构型有影响,四膜虫端粒酶相关蛋白p65能够帮助端粒酶RNA正确折叠。  相似文献   
976.
【目的】研究土霉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将1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按土霉素剂量20mg/kg腹腔注射土霉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和土霉素注射液,于设定的时间点采血,用HPLC法测定血浆药物质量浓度,并用DAS3.1.0药动学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土霉素注射液与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达峰质量浓度(Cmax)分别为(3.676±0.376)和(3.699±0.562)mg/L;吸收平衰期(T1/2Ka)分别为(18.570±0.851)和(27.871±1.767)h;0-∞时段药时曲线下的面积(AUC(0-∞))分别为(83.955±3.720)和(170.150±10.403)mg/(L·h);0-∞时段的平均滞留时间(MRT(0-∞))分别为(36.848±0.268)和(44.672±0.392)h。【结论】土霉素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后,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血药质量浓度达峰值的时间推迟,同时药物在兔体内平均滞留时间明显长于土霉素注射液,生物利用度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77.
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棉田试验区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为中度盐渍化,且盐分呈现一定的表聚现象;土壤各层盐基离子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这两种离子对棉花生长的毒害作用尤为突出;土壤盐分含量与Na+、SO42-、Cl-、Mg2+、Ca2+、NO32-、HCO32-离子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Na+、Cl- 及SO42-是影响试验区棉田盐渍化的主要特征因子。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化土地科学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78.
为探讨不同改性明矾浆能否作为修复中、低度Cd和Pb污染土壤的重金属钝化剂,采用土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改性明矾浆和系列添加浓度对污染土壤中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可提取态Cd和Pb的含量随明矾浆添加量的增大和钝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同等钝化剂添加量条件下,热碱改性明矾浆钝化土壤中Cd和Pb的能力优于其他三种明矾浆,如添加浓度为5.0%,放置时间为16周的热碱改性明矾浆处理,其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分别为1.04、19.87 mg·kg-1,与对照相比(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分别为2.12、50.8 mg·kg-1),降幅分别为51%和60.9%,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证实,原明矾浆经过热碱改性后其粒径变小,比表面积增大,增加了明矾浆与污染物的接触面积,使其与重金属的吸附固定能力有所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Cd和Pb的可提取态含量,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9.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冷浸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临安山区典型的冷浸田为试验对象,通过开展田间水稻种植试验,探究生石灰、水稻秸秆和竹质生物炭对冷浸田温室气体(GHG)排放、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为改良冷浸田,实现水稻高产的同时,通过相关措施为实现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都有所提高,其中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产量高达7 728.25 kg·hm-2,而施用生物炭对土壤中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提高效果最明显,增幅分别为15.1%、49.0%和22.1%。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生石灰处理CH4累积排放量提高了21.9%,而生物炭处理CH4累积排放量降低了33.3%。试验各处理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都较低,其原因可能是各处理稻田土壤一直处于冷水浸润状态,施用生石灰提高了冷浸田土温,激发了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导致CH4大量排放,而施用生物炭改善了稻田土壤通气状况,增强甲烷氧化菌活性,进而导致CH4排放量降低。  相似文献   
980.
大数据时代农村信息服务的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时代,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城市化意义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北臧村镇农业信息服务的工作现状,揭示了存在的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和农村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研和量化分析,并针对农业信息服务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