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74篇
林业   405篇
农学   276篇
基础科学   176篇
  87篇
综合类   2071篇
农作物   128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264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9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651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449篇
  2003年   294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果园、林地和荒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样品的采集与理化指标的分析,研究了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轻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功能。结果显示:果园土壤的容重、pH值和全盐含量等物理性状要优于其它3种用地方式;棉田土壤有机质与全N、全P和全K含量超过果园与林地土壤,而速效N和速效P含量以果园土壤最高,速效K含量以棉田最高,果园土壤最低;果园土壤C/N比值明显高于其它3种用地方式,以荒地土壤的C/N比值最低。综合分析认为:种植果树对土壤的物理性状改良效果较好,种植棉花对土壤的化学性状具有较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72.
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分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分利用特征,2010年5-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林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内,通过测定树干径向生长、林分叶面积指数变化、草本生物量变化、树干液流速率变化、植物降雨截持等,估计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及各层的生产力、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林分总生产力11.76t/hm2,其中乔木层占75.2%,草本层占24.8%;在整个生长期内,林分生产力各月的分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变化格局。林分总蒸散量为433.9mm,其中乔木层与草本层(包括土壤蒸发)耗水各约占一半,分别为总蒸散的50.5%和49.5%;林分蒸散在生长季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变化格局。在整个生长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71g/kg,其中乔木层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04g/kg,草本层水分利用效率为1.36g/kg;其季节变化与乔木层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相类似,说明乔木层对于华北落叶松林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3.
钼对滇重楼生长、养分和总皂甙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设4个施钼水平,即0、0.2、0.4、0.8 mg/kg,研究了施钼对滇重楼生长、养分元素含量和根茎总皂甙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钼相比,施钼显著提高了滇重楼株高、光合速率、生物量和根茎产量,分别以0.4、0.2、0.4、0.2mg/kg处理最高。中低施钼水平(0.2、0.4mg/kg)下,叶和新根茎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高施钼水平(0.8mg/kg)可显著降低叶和新根茎氮含量;施钼降低了叶和新根茎中的磷含量,但增加了地上茎中的磷含量;施钼增加了叶中钾含量,但降低了茎中钾含量。各施钼处理叶、地上茎、新根茎中钼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钼处理;随施钼水平的增加,各部位钼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不施钼相比,各施钼处理新根茎中总皂甙含量显著增加,以Mo 0.8 mg/kg处理最高。综合考虑滇重楼生长、药用部位生物量累积、钼和总皂甙含量,本试验条件下,以施Mo 0.2~0.4 mg/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4.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优先流的存在会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以及土壤深层甚至地下水污染.为确定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的影响,通过室内含大孔隙土柱定水头入渗实验,以长武黑垆土及渭河砂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质地,当土壤初始含水率大于其斥水性的峰值含水率时,湿润锋运移深度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反之湿润锋运移深度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不同质地土壤湿润锋运移速度随土壤粉粒质量分数升高而减慢;2)累积入渗量受到土壤储水性及斥水性的双重影响,导致与湿润锋的运移趋势并不一致,黑垆土对照CK组及优先流O-C-30组(除7.04%含水率外)累积入渗量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渭河砂土CK组及O-C-30组均呈现2阶段特征,累积入渗量先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之后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3)Kostiakov入渗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适用于存在优先流的土壤入渗模拟.该研究结果对土壤优先流水分模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5.
根据中部地区生态果园运行需要,本文提出并设计了生态果园系统中的"猪-沼-炕"单元,详细介绍了该单元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及运行效果,解决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果园模式冬季运行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对孟州示范基地的运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单元模式在提高猪舍温度、促进猪的生长、增加沼气产率等方面均较普通的太阳能猪舍有较大幅度提高,成为适合中部地区应用的生态果园模式中较有特色的接口技术.  相似文献   
76.
交替灌溉对西北绿洲区小麦间作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强  杨彩红  黄高宝 《作物学报》2011,37(9):1623-1630
受水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西北绿洲区以间作套种为主体的多熟种植面积被持续压缩,使单位耕地产出率和光能利用率明显下降,间作节水理论和技术研究亟待开展。交替灌溉技术节水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已得到大量验证,但该技术应用到间作中能否产生节水、增效作用,缺乏理论依据。2006—2008年,在甘肃河西走廊干旱荒漠绿洲区进行田间试验,探讨了交替灌溉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可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LER),LER达到1.22~1.52。交替灌溉与传统灌溉间作相比,LER差异不显著;对间作小麦的产量效应不显著,但使间作玉米的产量提高11.4%~36.4%,混合产量平均提高12.9%。与传统灌溉间作相比,交替灌间作未显著增加作物的耗水量,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的加权平均相比高1.2%~19.4%。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WUE较单作小麦高12.0%~71.4%、较单作玉米高10.6%~37.8%、较传统灌小麦间作玉米高0.9%~22.5%。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具有节水和提高WUE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7.
巴彦淖尔市农垦系统中小湖泊渔业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对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垦系统13个大中水面渔业资源进行了周年调查。文章对除乌梁素海以外其他12个中小湖泊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这些湖泊多数为草型浅水湖泊,盐碱含量较高,如纳林湖、姚军海子、白条海子总含盐量平均在3.5‰以上,个别水体如纳林湖、姚军海子总碱度平均超出15mol/l。大多水体有效氮含量较高,但有效磷不足,氮、磷比例失调。除大汉海子、刘铁海子和南一队海子的浮游生物含量较高外,其余9个湖泊浮游生物含量均较低,水质清瘦,鱼产量较低。并在调查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78.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转基因棉花的获得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22  
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法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ow-peaTrypsinInhibitor,CpTI)基因转移进入棉花(GosypiumhirsutumL.)。棉花幼苗的下胚轴与携带有CpTI基因和Npt-Ⅱ基因的根癌农杆菌共培养,在选择培养基上诱导出了卡那霉素抗性(Kmr)愈伤组织。选择Npt-Ⅱ阳性的胚性愈伤组织在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上进行胚状体诱导,继而在分化培养基上进行植株分化,最终获得了再生棉花植株。经Npt-Ⅱ分析、PCR及Southern检测证明,外源CpTI基因和标记基因(Npt-Ⅱ基因)存在于转化棉株及其后代中。抗棉铃虫(Heliothisarmigera)生物活性检测表明转基因植株后代具有明显的抗棉铃虫能力。  相似文献   
79.
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发育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棉花根系建成是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本文针对留营养枝和整枝棉花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不同密度条件下进行了根系生长发育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发育早,一般比整枝棉花早10~30d达到根系生长高峰期;(2)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生长量大,峰值高,比整枝棉花最大根长密度高1.8~3.4mm·cm-2,即高14.4%~16.6%;(3)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的生长速率大于整枝棉,一熟条件下可为整枝棉的3.2倍,达到0.99mm·cm-2·d-1;(4)留营养枝棉根系中后期易早衰。本文还研究讨论了留营养枝与整枝棉花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针对留营养枝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特点,提出留营养枝棉花高产栽培中应注意早施肥、早浇水,而且肥、水量要比常规管理大,中后期应注重及时追施花铃肥和根外补肥,防止棉花早衰。这项研究对于制定棉花简化栽培规范化技术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
缩节安对棉花黄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棉花黄萎病(Verticiliumdahliae)发病初期田间用缩节安叶面喷施的方法处理棉株可减轻黄萎病的叶面症状,控制该病的发生扩展;在重病田以20、40、60mg·kg-1的浓度于7月上旬,在河南新乡叶面喷施1~2次,病指相对减退率为44.7%~66.7%,产量增加0.86%~9.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