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36篇
  免费   2955篇
  国内免费   5755篇
林业   6518篇
农学   7476篇
基础科学   4154篇
  8541篇
综合类   18681篇
农作物   3541篇
水产渔业   2400篇
畜牧兽医   7554篇
园艺   2499篇
植物保护   3682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666篇
  2022年   1697篇
  2021年   2321篇
  2020年   2086篇
  2019年   2107篇
  2018年   1424篇
  2017年   2021篇
  2016年   1788篇
  2015年   2544篇
  2014年   2409篇
  2013年   3108篇
  2012年   3668篇
  2011年   3906篇
  2010年   3600篇
  2009年   3534篇
  2008年   3298篇
  2007年   3384篇
  2006年   2891篇
  2005年   2719篇
  2004年   1394篇
  2003年   1134篇
  2002年   1044篇
  2001年   1115篇
  2000年   1154篇
  1999年   1419篇
  1998年   1155篇
  1997年   994篇
  1996年   947篇
  1995年   833篇
  1994年   773篇
  1993年   751篇
  1992年   615篇
  1991年   535篇
  1990年   449篇
  1989年   377篇
  1988年   286篇
  1987年   178篇
  1986年   133篇
  1985年   82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43篇
  1981年   56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12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从配合力分析探讨甘蔗家系抗黑穗病的育种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选配的第1次无性种茎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浸渍接种黑穗病菌条件下,估算了9个亲本及其组合在新植蔗和宿根蔗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①20个家系抗性差异较大,以CP67/412、ROCl为母本的半同胞家系表现较强抗病性,而以CP72/1210、CP65/357为母本的半同胞家系表现一定感病性;②甘蔗抗黑穗病遗传是由加性效应基因和非加性效应基因共同控制;③发现CP67/412、ROClgca效应值较高,CP57/614次之,均具有可作为抗源亲本的育种潜力,④根据配合力总效应值评价组合,认为CP67/412×崖84/153、ROCl×崖71/374、CP67/412×崖71/374、ROCl×崖84/153、CP67/412×崖73/512、CP57/614×崖84/153是抗黑穗病较强的组合,可用于今后抗黑穗病育种计划。  相似文献   
962.
水稻持久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以病区时空动态效应强度检验为核心,以纬度病圃、抗谱测定和抗性信息流的追踪考证作为持久抗瘟性鉴定评价方法的基础。经综合评价,认为特特勃(Tetep)、小粒野生稻Oryzaminuta J.S.Presl ex C.B.Presl、湘资3150、天津野生稻、谷梅二号、魔王谷等具有持久抗瘟性,可作抗源用,其中小粒野生稻兼具持久抗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性能;提出了持久抗瘟性鉴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持久抗瘟性的时空动态特性、广谱抗性与持久抗性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63.
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褐稻虱苗期抗性测定,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表现抗性,抗性级别为1.0级,对褐稻虱存活率、取食量、种群建立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田间系统调查,抗优80上的虫量仅为感性品种汕优63上的1/7~1/20。因此,在褐稻虱中等或偏重发生年,抗优80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不需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64.
黄瓜腐霉菌苗期猝倒病致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明确了Pythium aphanidermatum主要靠生产以P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为主的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的协调作用侵染黄瓜幼苗。植株胚轴细胞壁随苗龄增加,果胶物质增加最明显。病菌可在健胚轴及其细胞壁上培养产生果胶酶,其中细胞壁对PG的诱导作用比胚轴明显。随病菌致病力增强或病菌果胶酶浓度加大,胚轴的浸解和释放还原糖愈加明显。健株外渗物中虽也含有细胞壁降解酶,但比病菌的产生量少,活性低。病菌在寄生体内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总酶活性,尤其是PG总酶活性与病菌致病力关系最为密切。这类细胞壁降解酶易受培养基成分和酸度的影响。经染色、显微及超微观察证实了该菌侵入黄瓜苗的机制是以酶解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965.
江苏玉米纹枯菌的菌丝融合群及致病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纹枯病是江苏省春、夏玉米上近年来发生普遍、危害日重的一种病害。该病是由丝核属(Rhizoctonia DC.ex Fr.)真菌侵染引起的,丝核菌可分为不同的菌丝融合群,不同融合群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在麦类纹枯病菌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966.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粉锈宁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每666.6m~28克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小麦品种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对慢锈品种和前期中感,但抽穗后有抗性的品种均可控制为害,而对极感品种则未能控制产量损失;等比系列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效应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在 ED_(50)和 ED_(95)(克/666.6m~2)平均值上,极感品种为9.38和74.85,高感品种为4.53和25.43,中感品种为3.62和20.96,慢锈品种为1.82和15.30。根据这一结果,模拟出各类型感病品种大田防治的每666.6m~2适宜用药量,高感品种9—12克,中感品种7—9克,慢锈品种4—6克,并经实践证明,这一剂量标准是可行的。拌种对压低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成株期病情也有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型品种流行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967.
草地螟迁飞活动的雷达观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80年代初期,我国草地螟猖獗为害,其虫源和迁飞问题不清。1984年6月在山西省雁北地区应县应用雷达观测了草地螟蛾的迁飞活动,并辅以地面发生动态调查,查明当地越冬茧密度约达每平方公里2000万头,6月2日羽化率为2.7%,6月10日达66%。成虫在15℃以下不飞行,15—17℃受震动后,在近地面几十厘米高处做数米距离的飞行;18℃以上则能主动飞行;20℃以上大量主动飞行。迁飞的高度在400m 以下,多在80—240m之间。成虫一般白天不起飞,多数在日落前后起飞。飞行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多数向东北方向迁飞。在当地羽化盛期,当出现西南气流、气温上升达20℃以上时成虫大量迁飞。  相似文献   
968.
特谱唑防治小麦锈病毒理与应用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室内测定结果,特谱唑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用灌土法施药的效果可与叶面喷雾法相比拟,但基本上是向上传导。此药具有很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在病菌潜育期施药,可控制到不发病,最多只显退绿斑;在退绿期施药,可使病菌夏孢子堆变成褐色小点,孢子粉极少,但对夏孢子的萌发影响则弱。此药剂比三唑酮毒力强,其毒力指数(三唑酮为100)都在900以上,即达到 EC_(50)和 EC_(95)所需的剂量,前者只需后者的11%以下,特别是保护作用突出。据田间试验结果,此药剂的用药量比三唑酮少,如控制条锈病为害所需的剂量只要三唑酮的三分之一。防治条锈病的用药量一般以45—47g/ha(有效成分)为合适;用药期以病叶率5%—10%、小麦处于旗叶伸长期为宜;施药次数以上述的合适剂量和适期喷施1次即可控制整个成株期条锈病为害,收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69.
模拟螟害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置了模拟螟害、氮肥和基本苗三因索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都极显著。水稻9—15叶期,分别损失分蘖8%、20%、20%、4%、4%、1%、1%以上亩穗才显著减少,分别损失分蘖8%、20%、20%、12%、8%、4%、1%以上才显著减产。随着损失叶期和损失度增大,亩穗渐减,着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不同程度增加。12—14叶期,1%—2%的损失产量反而略提高。讨论了氮肥和基本苗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认为每亩(666.7m~2)施5kg 纯氮的氮肥、移栽3.428万棵苗/亩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970.
弯曲针线虫对茶树的致病性和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弯曲钏线虫(Paratylenchus curvitatus)是福建省茶园中普遍分布的一种植物寄生线虫。在一些茶园的茶树根围线中区系中,这种线虫的虫量占92%以上,100克茶根围土壤中可含弯曲针线虫达1500-2000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