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5篇
  免费   556篇
  国内免费   888篇
林业   728篇
农学   926篇
基础科学   764篇
  1220篇
综合类   3530篇
农作物   529篇
水产渔业   513篇
畜牧兽医   1255篇
园艺   510篇
植物保护   454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478篇
  2021年   501篇
  2020年   478篇
  2019年   506篇
  2018年   362篇
  2017年   523篇
  2016年   442篇
  2015年   575篇
  2014年   558篇
  2013年   634篇
  2012年   792篇
  2011年   730篇
  2010年   664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371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三结合”技术,是指带犬民警在侦查破案中,综合运用警犬技术和足迹检验技术,将警犬追踪与步法追踪相结合,警犬追踪反映特征与形象足迹反映特征相结合,警犬气味鉴别与足迹检验鉴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警犬作用。  相似文献   
72.
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的脑心肌炎(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EMCV)嵌合病毒是研究该病毒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基于前期构建的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性克隆,在EMCV基因组2A蛋白序列之后插入EGFP基因片段,并将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获得携带EGFP的嵌合病毒。通过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及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测定(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50)等方法对拯救病毒的基因组复制、蛋白表达及病毒粒子的感染性进行测定,结果证实嵌合病毒能够在BHK-21细胞上成功表达EGFP并产生完整的病毒粒子。然而,相较于野生型亲本拯救病毒,嵌合病毒在BHK-21细胞上的复制能力降低,并且在连续传代后逐渐失去绿色荧光信号,表明嵌合病毒中EGFP...  相似文献   
73.
为了给猪流感疫苗的研制做准备,试验将从某猪场现地采集疑似猪流感发病猪的鼻拭子样品,经过处理后接种至10~11日龄SPF鸡胚进行盲传,分离到1株具有血凝性的病毒.通过血清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电镜观察、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对该病毒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该病毒可与猪流感病毒H3亚型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该分离株...  相似文献   
74.
碳酸钙和根际作用对酸性红壤解磷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曼曼  王超  沈仁芳 《土壤》2020,52(4):704-709
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添加碳酸钙(CK)、每千克土添加0.3g碳酸钙(Ca-0.3)和0.5g碳酸钙(Ca-0.5)3个碳酸钙处理,以相应处理未种植物土壤为非根际对照土壤,研究了碳酸钙和根际作用对酸性红壤磷酸酶活性及解磷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phoC和phoD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钙添加能有效改善玉米生长,促进地上部氮、磷、钾和钙的吸收。土壤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表明酸性土壤中ACP在矿化有机磷方面占主导地位。根际土壤ACP、ALP活性和phoD基因拷贝数均显著高于非根际,而仅Ca-0.5处理ALP活性和phoD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CK,说明根际效应强于碳酸钙处理。phoC基因拷贝数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ALP活性和phoD基因拷贝数与土壤pH及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交换性钙含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见,碳酸钙和根际作用均影响酸性土壤解磷微生物功能和丰度,但根际效应更加明显,这些作用与土壤理化因子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5.
以采自甘肃紫轩葡萄酒业葡萄园的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验材料,对果实中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赤霞珠葡萄果实的生长,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显著上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赤霞珠果实中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力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整个发育期的葡萄糖、果糖、蔗糖与...  相似文献   
76.
为了解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基因在鱼类早期体色褪黑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 mitf基因cDNA序列全长,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其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不同发育时期、体色褪黑不同时期和各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获得mitf基因2个亚型,其中,mitf1的cDNA全长为1816 bp,包括5′非编码区(UTR) 158 bp、3′UTR 428 bp、开放阅读框(ORF) 1230 bp,共编码409个氨基酸;mitf2的cDNA全长为1638 bp,包括5´UTR 160 bp、3´UTR 428 bp和ORF 1050 bp,共编码349个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itf1和mitf2聚在一小支,与慈鲷科(Cichlidae)鱼类同源性最高,与哺乳类动物同源性较低。qRT-PCR结果显示,在成鱼各个组织中,mitf1和mitf2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眼部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肌肉、脑和肾脏也有较高表达;mitf1和mitf2在胚胎各个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在受精卵时期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胚胎期;随着橘色双冠丽鱼体色由黑色过渡到橘黄色,mitf1和mitf2在鱼皮肤、鳞片、尾鳍中的表达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mitf基因表达与鱼体色由黑到黄转变的表型间存在关联性,推测与鱼体色发育阶段色素细胞的分化和分布比例的动态变化相关。本研究通过了解鱼类体色发育和变异的分子基础,可为鱼类色素细胞发育和体色人工改良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77.
基于2019—2020年北太平洋灯光敷网渔业数据和海表温度、叶绿素、海面高度等环境数据,采用空间叠加图、频次分析与经验累积分布函数、K-S检验和GAM模型4种方法分析了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渔场的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作业渔场重心分布范围为147°~153°E、39°~43°N,在4—8月向东北方向移动,9—11月则向西南方向折返。通过频次分析与经验累积分布函数分析,中心渔场区域最适海表温度为10.0~18.0 ℃,最适叶绿素浓度为0.2~0.6 mg/m3,最适海面高度为0.2~0.7 m。K-S检验分析表明,高值CPUE海域和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面高度均有密切关系,最适范围分别为10.9~18.9 ℃、0.2~0.6 mg/m3、0.2~0.7 m。GAM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高值CPUE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1.0~17.0 ℃,最适叶绿素浓度为0.3~0.8 mg/m3,最适海面高度为0.1~0.4 m。综合来说,CPUE高值区海域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1.0~18.0 ℃,叶绿素浓度为0.2~0.6 mg/m3,海面高度为0.2~0.7 m。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亮岩镇古茶树集中分布区的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31个土壤样品的养分含量及养分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亮岩古茶树林地土壤pH值平均为5.37,51.61%的土壤pH为4.5~ 5.5,总体处于适宜状态;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较为丰富;但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未达到高产优质茶园肥力指标,处于磷素缺乏的状态;大部分土壤的交换性铝、交换性钙和有效铜含量处于茶树生长适宜范围;古茶树林地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较低,仅有48.38%的土壤有效锌处于适宜范围。主成分分析表明,三里田村古茶树林地土壤肥力最好,其次是关沟村,飞轮村、太极村和亮岩村古茶树土壤立地条件较差,针对肥力较差区域应该重点增施磷肥和适量增加铁、锌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濒危植物裸果木的有性繁殖,通过分析其结实率、种子大小、千粒质量及种子萌发对光照、温度、PEG胁迫的响应,探讨其种子萌发阶段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裸果木的结实率为6.37%,种子长(2.03 ± 0.01) mm,宽(1.37 ± 0.01) mm,千粒质量为1.68 g;种子萌发阶段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不高,适宜温度下种子萌发迅速,平均萌发时间不到2 d;水分是限制裸果木种子萌发的一个主要因素,渗透压- 0.6 MPa是裸果木种子萌发的拐点,低于这个渗透势种子的萌发力显著降低;干旱胁迫下未萌发种子进入休眠状态,解除胁迫后迅速萌发。因此,裸果木种子在结实率低、种子小的条件下,形成了迅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分以实现有性繁殖的繁殖机制。  相似文献   
80.
[目的]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是革兰氏阴性细菌Lonsdalea populi引起的杨树枝干病害,其危害严重,已造成欧美杨人工林的重要经济损失.双组分系统是细菌致病过程的关键调控途径之一.目前,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双组分系统如何调控致病过程仍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开展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双组分编码基因的缺失突变及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