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3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310篇
林业   189篇
农学   173篇
基础科学   115篇
  281篇
综合类   1208篇
农作物   149篇
水产渔业   95篇
畜牧兽医   606篇
园艺   207篇
植物保护   17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通过对红叶树种子进行去皮、清水浸泡和农药喷雾等处理后砂藏,能有效杀死种子害虫,出苗率显著提高且出苗整齐;此外,通过常规和全光弥雾扦插试验,表明红叶树的硬枝和嫩枝插穗的出苗率较高,但生根率普遍较低;通过不同基质移植芽苗培育容器苗,结果表明以圃地土80% ~ 90%,腐熟厩肥10% ~ 20%,加2%过磷酸钙的基质成活率较高、生长正常.  相似文献   
92.
氟化物对鸡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 1日龄蛋鸡 2 5 0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5 0只 ,饲喂相同的全价日粮。第 1组为正常对照组 ;第 2、3、4、5组在日粮中添加不同量的氟化钠 ,使日粮中氟的含量分别为 5 0 0、10 0 0、15 0 0、2 0 0 0 m g/ kg。试验期 15 0 d。每隔 30 d采集血样 ,测定血清中氟、甲状腺激素 (T3、T4 )的含量 ,观察试验鸡的临床表现。结果表明 ,本试验成功地复制出了不同程度的鸡慢性氟中毒模型 ;各氟中毒组鸡血清中 T4 含量在整个试验期内均低于对照组 ,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在早期 ,各中毒组血清 T3含量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组 ,而中、后期则低于对照组 ,且与血清中氟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r=- 0 .85 3,P<0 .0 1)。由此可见 ,氟中毒明显破坏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代谢 ,影响甲状腺机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93.
为阐明金属硫蛋白在铜缺乏奶牛肝脏中的代谢特征 ,选择铜缺乏区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奶牛 6头 ,采集肝脏样品后用差速离心法分离肝脏金属硫蛋白 ,以Sephadex G75进行层析纯化 ,测定各部分洗脱液中金属元素铜、锌、铁、镁的含量。将 6头健康奶牛的肝脏样品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 ,发病奶牛肝细胞浆Sephadex G75柱层析洗脱液中铜、铁含量峰值显著高于健康奶牛 ,且在后面部分层析液中出现小峰 ;发病奶牛肝细胞浆金属硫蛋白 (MT)层析液锌、镁含量曲线峰值宽阔且高于对照组 ,第 2峰形宽大且有前移现象。结论 :铜缺乏能够改变奶牛肝脏中金属硫蛋白的代谢  相似文献   
94.
香花槐容器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春在山西太岳林局进行了香花槐种根容器育苗试验,大棚容器育苗与田间容器育苗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棚育苗明显优于田间育苗,前者种苗的平均高、地径、生根数、主根长分别比后者提高了269.8%,5.91%,84.79%,75.6%。笔者认为,大棚容器育苗是快速培育香花槐优质种苗的有效途径,并就这一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5.
纳米蜂胶颗粒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专有技术制备纳米蜂胶颗粒(NPP)。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其颜色、透明度及形态结构均有很大变化,但是它对温度不敏感。NPP使迪卡白雏鸡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比率增加极显著;使雏鸡RBC-C3bR花环率极显著增加,而使RBC-IC花环率显著降低。EEP作为佐剂能促进鸡的体液免疫,可以提高特异性抗体的滴度。  相似文献   
96.
本研究以白灵1号为供试菌株,通过对菌丝萌发时间、颜色、密度、均匀度、平均生长速率和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不同谷物(脱壳与不脱壳)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脱壳与否,白灵1号在供试的7种谷物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生长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最适合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是脱壳高粱培养基,长势评分最好,为5分,平均生长速率最大,达5.892 mm·d-1,菌丝生长指数为29.44,其次为不脱壳的小麦和高粱培养基,最不适合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是水稻培养基,长势评分为1分,菌丝生长指数为1.75。  相似文献   
97.
Virtual studio system (VSS), a new technology based on virtual reality, develops fast in recent years. Virtual studio concept replaces real background sets with computer generated 3D synthetic and combines real foreground action, with computer generated backgrounds. As VSS need not construct real background sets and has little limitness of time and space, it is regarded as a revolution in TV program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about the background, technology feature, application and future.  相似文献   
98.
葡萄结果母枝粗度与新梢结实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1个葡萄品种结果母枝粗度与新梢结实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获得理想的新梢结实力,其结果母枝须有一适宜的粗度范围;结果母枝粗度与结果枝率、结果枝结果系数、新梢结果系数之间呈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不同葡萄品种冬季修剪时结果母枝的选留应以不同粗度结果母枝的结实力为依据。  相似文献   
99.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研究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特优649”的密度和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密度为37.5万穴/hm2,或株行距为20cm×13.2cm,氮肥施用量为225kg纯氮/hm2,其N,P2O5,K2O的比例为1.0:0.5:0.8时,产量最高,平均达9.24t/hm2,最高达9.36t/hm2。据此提出产量指标为9.0 t/h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为:每hm2密度37.5万穴,每穴插2粒谷秧,纯氮用量225kg,P2O5用量112.5 kg ,K2O用量180.0kg,其中基肥为猪牛粪22.5t+30kg过磷酸钙;试验还提出了相配套的水分运筹方法。  相似文献   
100.
保护性耕作具有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少能耗等优点,但能否将该技术集成应用于间作套种,尚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验依据。本研究通过2011至2012年度的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作物群体竞争、互补作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种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是小麦带25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S)、小麦带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及小麦带高茬等量秸秆还田翻压(TIS),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秸秆还田后少耕间作的土地当量比高于传统耕作间作,且大于1,说明少耕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间作优势;少耕秸秆还田降低了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以NTS处理对小麦竞争力的影响最大,NTSS、NTS和TIS的小麦全生育期相对竞争力分别降低37%~54%、109%~141%和22%~24%。与单作玉米相比,NTSS、NTS、TIS和CT处理间作玉米的相对生长率分别高54%~59%、66%~71%、61%~63%和71%~78%,其中小麦秸秆还田间作处理中NTS更有利于发挥玉米的恢复效应。间作条件下,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较对照高6%~10%(2011年度)和4%~12%(2012年度),其中NTS增产显著。总体来看,间作群体籽粒产量与小麦相对于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相关关系,当该竞争力在0.24~0.27时利于获得间作高产。本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合少耕是调控种间竞争力的可行途径,其中小麦等量秸秆(小麦留茬25 cm)还田覆盖是优化小麦玉米竞争力的理想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